民辦教育論文:民辦教師特點及規律

時間:2022-01-16 09:54:24

導語:民辦教育論文:民辦教師特點及規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教育論文:民辦教師特點及規律

本文作者:姜波劉金鳳工作單位:廣東商學院

在民辦高校所走過的三十多年的歷史征程中,應該從整體上來講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無論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在師德建設方面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的。尤其是在師德建設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視生如子、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實敬業,他們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急需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了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師德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特點,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受社會外界因素的影響,使部分思政課教師道德出現了滑坡。例如,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滾滾狂潮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撞擊,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整個社會的道德出現許多新變化,使人們產生種種迷茫和困惑,例如,小悅悅事件中人心的冷漠,老人摔倒無人攙扶,做好事怕被誣陷等等,當然社會上的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惡習也在沖擊著寧靜的高校校園,使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傳統價值觀、道德觀出現了退化,甚至滋生了一些不良傾向,嚴重地影響了思政課對學生的教育。例如,有的思政課教師過度關注自身利益,而把教師工作就只視為一種穩定的謀生手段,從而淡化了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不安心做教師,常常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是過多地抱怨,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想得過且過,敬業精神急需加強;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顧完成教學任務,不敢大膽地管理課堂紀律,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地位、權益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障,所以導致部分教師缺乏安全感。雖然法律規定了“民辦學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社會活動方面依法享有與公辦學校教職工同等權利”。但是事實上,一般的民辦高校僅僅為教職工交納了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而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不給教師繳納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有些學校甚至限制教職工的種種權利,如限制考研、考博、職稱評定等,即使有些人評上了職稱,但也得不到聘任,教師基本沒有申訴權。而且民辦高校“以學生為上帝”,這就使學生對師資的期望變成挑剔。教師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依靠專家、同行的評價,而是主要看學生的評教。在民辦高校中,學生對教師不滿意就主動要求調換教師的比例遠遠超過公辦高校,同時課時量又大,超負荷運轉,使很多教師身心疲憊。有些學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設施的投入,而師德制度的建設卻是非常滯后的。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設滯后是導致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問題持續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培訓機制不健全。當前,有一部分民辦高校正處于盲目的擴張時期,因而對教師只是重利用,卻不重培養,其中也包括師德方面的素養。這種態度使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師德培訓上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例如,在組織新教師培訓上,過多的就是強調對學校的認可度,忽略了對其進行教師師德、素養方面的培訓。當然雖有一些院校也制定了師德建設規章制度,但大多數都是脫離現實,或者難以實施、操作。其次,評價機制不科學。目前,許多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在師德評價方面還只是流于形式,內容也比較空泛。師德并沒有真正成為教師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教師在晉升職稱、工資調整時,學校多是憑借其科研成果、課時數等硬件,并沒有把學生評教、專家評教、同行評教進行一起量化,所以在這種導向下,勢必會造成一些思政課教師師德觀念淡薄。再次,激勵機制不明確。當前,一些民辦高校缺乏對思政課教師的激勵措施。很多學校,包括公辦院校對思政課教師的地位認可度是低于專業課教師的,認為只有專業課才是本學校重要的品牌特色,而忽視了“兩課”的重要作用。所以對于思政課教師的激勵措施也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的,這樣就會嚴重地抑制了一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奮發積極性。

解決問題新舉措雖然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有其特殊的問題與特點,但是也存在著它本身固有的規律,我們一定要把握其規律,探索建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是具有其外在性的,是可以測評的,所以應構建多層次的監督體系。首先建立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四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絡。通過院系領導聽課或調研,教學督導委員會不定期地抽查聽課,本院系教師互評,學生每學期對教師進行綜合測評,學生家長反映等途徑及時把握每個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狀況。其次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在學校校園網上建立“師德監督網站”,鼓勵學生對教師的師德行為狀況進行公開評價,也鼓勵教職工之間互相進行監督與評價,督促每個思政課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最后通過教育使教師由職業道德的他律轉化為職業道德的自律,由師德規范的外在要求、外在規范與約束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要求、內在規范與約束。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是具有示范性的,這樣應該大力宣傳、報道那些在實際工作中教書育人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又要注意發現培育身邊的教書育人典型。身邊的典型更具有說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傳表彰和獎勵,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獎勵也應該包括物質層面的獎勵,例如對師德高尚者在職務評聘、晉級晉職、進修深造等方面應優先考慮。而對于那些違背教師職業道德、造成不良影響者,要予以嚴重處分,使校園的師德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凈化。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建設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應培養教師的自律意識。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無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是受過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對于大是大非、善惡美丑還是清醒、了解的,所以應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培養每一名教師的自律意識,使每一個教師都能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提高。21世紀,科技和人力資源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這個時代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科技與人才的發展,而科技的進步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賴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發展其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就是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人們把教師比作“紅燭”、“春蠶”,這是教師奉獻精神的寫照。筆者認為作為21世紀的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能夠照亮別人,自己也要學會使自己永遠燦爛,這樣能使我們傳統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