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改革的反思

時間:2022-02-16 09:16:04

導語:教學方法改革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方法改革的反思

摘要:建國后,我國基礎教育之課程改革進行了八次。從一九九九年啟動的第八次課程改革,還續。當前主導我國教學方法改革的教學理論基本上是建構主義一家。課程改革屬于國家戰略層面,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教育發展很不平衡,教學方法改革只源于一種理論指導,不言而喻,帶有很強的片面性,我們應該認識到。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法改革;建構主義;默會認識論

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真理越辯越明。一點批評精神都沒有,都是表揚和自我表揚、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勢和自我造勢相結合,那就不是文藝批評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呢?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理的批評,我們的文藝作品才能越來越好。文藝批評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批評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

不要因為彼此是朋友,低頭不見抬頭見,抹不開面子,就不敢批評。作家藝術家要敢于面對批評自己作品短處的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待之,樂于接受批評?!保?]又說:“在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2],“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3]。講的多好啊,字字如千金,也符合我們教育戰線的實際,當然也符合我國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之改革的實際與現狀。我們應該反思了,應該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了。建國后,我國基礎教育之課程改革進行了八次。從一九九九年啟動的第八次課程改革,還在延續。按現在的教學理論體系,教學方法當屬于課程概念的下位。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研究的永恒主題,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說,當前主導我國教學方法改革的教學理論基本上是建構主義一家,盡管雜志上、報紙上,各種方法似乎百花齊放,然而都屬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范疇內。它起源于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也廣泛流傳于歐美各國。改革開放前,我們基本上步原蘇聯的后塵。課程改革屬于國家戰略層面。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教育發展很不平衡,教學方法改革只源于一種理論指導,不言而喻,帶有很強的片面性,我們應該認識到。曾幾何時,我們有全面否定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教學方法的傾向。BBC的實踐表明[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校教育是有共性特征的,我國的傳統教學方法有優勢的一面,甚至很優秀。直接教學與合作、探究式學習相結合正在成為全球趨勢。歷史上曾有以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遵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的理念,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知識的積累是形成正確道德觀的最好途徑,所以知識教學便成為首要仼務,直接教學法是最佳的方法。我們現在的三維教學目標,第一目標就是道德教育。馬克思在講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時,甚至可以用強行宣傳教育的方法[5]。

邁克爾•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6],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但在我國很遲才有介紹。他把知識分為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明確知識就是平常認為的書本知識,它的特性決定了適合于直接教學。默會知識涉及一個人的技能、能力,只可意會難以用文字、公式、圖表直接表達,只有通過“頓悟”才能掌握,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某些方面有不謀而合之處。它佐證了否定我們傳統教學方法的合理部分是不對的。理論界在推介各種哲學或認識論、心理學等理論或觀點時,不全面、不及時,價值判斷不夠實事求是。

各地的教育科學研究院所,教育科學規劃辦,尤其是基層,應當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整工作思路與方向,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為一線教師與教學服務,堅決不干“劣幣驅逐良幣”的事。雜志,文采越來越炫,但是否接地氣呢?是否有浮躁傾向呢?為一線的教師服務了嗎?為西部落后地區的教育教學做了實實在在的事了嘛!很有必要反思的。

作者:曹建洲 單位:蘭州市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單行本,29頁、30頁、30頁.

[4]人民教育,2015,19,36頁

[5]王滬寧,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

[6]郁振華,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