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教學方法探索
時間:2022-06-12 02:55:38
導語:神經病學教學方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夯實基礎與“靶向”教學結合
神經病學是一個拔高學科,在課時少、教學強度大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并收到時效,成為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當前,中醫藥院校普遍重視夯實中醫基礎至多中西醫“兩手抓”的局面給西醫類課程的教學尤其是《神經病學》等拔高學科的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薄弱的西醫基礎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給學生們帶來了壓力。為順應時展與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戰略整體布局規劃,我們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教研組提出了“‘靶向’教學”戰略。這一戰略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靶向時間,即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基本要求掌握的內容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對神經病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和理解,有利于日后學生實驗與臨床;二、靶向內容,通過神經病學教研室全體授課老師在資格較老的教師的帶領下在開學初進行研討,根據知識更新的頻率,將最新最精華的內容作為課堂中重點授課,其余的通過自學或作業的方式有梯度地掌握、了解。另,影像學等其他輔助科學方法是神經病學教學與臨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磁共振成像(MRI),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經顱多普勒(TCD),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視覺、腦干聽覺、體感誘發電位(VEP、BAEP、SEP)等,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要掌握相關醫學影像學的基礎知識。同時我們對臨床摒棄的陳舊內容我們及時省略,做到有所取舍,力爭追求創新。“‘靶向’教學”戰略具有重大的原創性和實踐性,在我教研組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學生們高度認可。下一步將該戰略作為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品牌進行申報,當推行下去。
恰當的手段
1PBL教學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nring,PBL)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學首先創立的,其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臨床問題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1]。該模式反響空前,一度活躍于各大教學機構中,由于效果理想,至今還應用于國內諸多高校。這種教學形式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提出問題,以學生為主,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用交流替代灌輸,從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填鴨式”教學;二、學生主動性增強,能夠從自身出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三、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能夠換位思考,自身教學素材也有所改觀及更新;四、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能夠達到學生知識熟練水平的高的最大公約數[2]。我們神經病學教研組一般采取“三步走”規劃:一、提出問題階段。這一階段分兩個小點,即“已知問題框架”和“未知問題框架”。前者即我們著重將歷來學生對即將教授章節疑惑最多的地方剔出,供分組后的學生選擇和準備;后者又稱為“預習式提問”,不需要進行專業知識解答,也不統一做要求,目的是讓大家主動探索,在思索過程中萌發興趣,并有利于下一章節授課;二、分組討論階段,我們按照性別將班級分為5~6個小組,每組設一名組長,由組長統籌人員答題的形式和任務,要求每次答題人員不可重復,人員機會均等;三、匯報階段,這一階段是全班參與,非匯報組會對匯報組的答案進行批判性提問,匯報組原則上隨堂答題。與此同時,我們將會邀請輔導員抽空參與課程的排課,這一點對于整個教學大有裨益。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種方法有很大優勢,比如能夠有效建立師生交互性關系[3]、緩解課堂氣氛、既符合傳統“尊師重道”又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但實際上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一是學生思維定式,習慣了灌輸模式,另一方面有需要與考試甚至是高分掛鉤,所以難免會有形式化的東西。再者,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基礎相對較為夯實,若“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等觀念根深蒂固,怎樣合理地“引渡”到“大腦主神明”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大難度,各學校各教研組根據實際情況應做到有收縮布施[4]。
2多媒體教學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5]。它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前面我們提到過當前課時量少與內容多的矛盾,多媒體從一定意義上講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一矛盾,這其實是這種教學手段最大的優勢[6]。同時我們發現,這種圖、文、聲、像并茂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比如針對“三叉神經痛”這一節的教授,傳統的課本至多有且只有一張圖片描述其分支,借助了多媒體之后,我們會有一個更加具象更加立體的圖畫呈現,學生的接受度大有提高。三叉神經痛又稱為“面痛”,然而這一概念相對較模糊,所謂的“面”可能包括額部、顳部、頜部等多個部位,當多媒體將三叉神經在面部的分支很形象地呈現于屏幕上時,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學教結合
學教似乎是教育的一大趨勢,即教師如何在思想上換位,多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的教學與進展,這一點很重要[7]。這里的“學教”即有兩層意思:第一,代表學生和老師,學生和老師要密切配合;第二,學生先行學習,然后再來主觀授課。中醫藥院校有許多學習經典的興趣小組和沙龍,他們會定期舉辦一些意在提高學習興趣和擴展中醫藥知識的活動。基于此,我們教研組試圖順應這一特色,將有限的課時辟出一定量給學生自主授課。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學習討論的過程,他們可以求助老師給予較好的病例,比如腦出血。我們會在前一天給學生接洽好病案,要求學生應用基礎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準備。我們發現,病案框架越明了,學生積極性越高,效果相對較好。這種創意教學,尚在摸索期,與傳統教學有一定的剝離,尺度的拿捏對師生要求都很高。
重視實踐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大難題,在中醫藥院校體現得更加明顯[8]。對于醫學生而言,最終還是需要實踐,這要求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專業知識的儲備上都應有硬功夫[9]。合理地引導學生回歸實踐很重要,我們教研室在結合幾屆學生的具體情況后,總結了幾點經驗: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教師備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備課內容與形式都不一樣,靈活性要大得多,這就要求備課的思維要跟著學生的思維轉;第二,釋放雙手,我們想出了一整套方案,即讓學生實地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對病情簡單的病人進行實地“觸摸”;第三,完善考察方式,傳統的筆試依然是重頭戲,然而比例卻有所降低,我們定額為55%,其余的為綜合考察,從實際的考量的角度給學生創造動力。對于《神經病學》而言,查體就是重頭戲,學生先學習各種查體的方法和意義,我們教研組再采取“學做結合”的方式方法,選取自愿病人,進行臨床查體,并全程攝像,作為學生成績的績點的有效憑證。通過夯實基礎與“靶向”教學結合、恰當的手段、重視實踐等方面的努力,在中醫藥院校的神經病學教學上我們教研室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專業素養得到培養,一系列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學院、學校的充分肯定。時代在進步,我們必須適應國家“精英出精品,精品出精英”的戰略規劃[10],充分把握時代動向,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專業素養突出的應用型與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文娟,徐蘭等.探討P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及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5,(20):3182-3184.
[2]徐鵬,張武,許傳斌等.案例式PBL教學模式在影像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6,2(39):52-54.
[3]李亮.PBL教學方法在中醫骨傷科學臨床教學中應用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12):1837-1838.
[4]王艷梅.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2):97-98.
[5]李亮.PBL教學方法在中醫骨傷科學臨床教學中應用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12):1837-1838.
[6]依秋霞,徐剛,魏紅等.“學而時習之”與中醫診斷教學[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7,4(31):92-93.
[7]盧傳堅,吳薇.中西醫結合教育的歷程及發展趨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2):30-31.
[8]高繼明,王文健,王興娟.中西醫結合臨床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6):38-39.
[9]郝寒冰,杜亞青,王志恒.談中西醫結合研究生的培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2):200-202.
[10]孫銳,吳江,蔡學軍等.我國人才戰略規劃評估現狀、問題及機制構建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2):10-17.
作者:程楠 段雷 韓詠竹 單位:1.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 2.安徽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教師教學方法底蘊研究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應用分析
精品范文
2神經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