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戲曲經典教學方法
時間:2022-12-08 10:22:52
導語:漢語言文學專業戲曲經典教學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戲曲經典的教學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及教學能力的提高方面應當起到相當程度的支撐作用。借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戲曲經典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基于基礎資料學習的課前準備,包括文本資料閱讀、視頻資料觀看、重難點問題的自主思考;基于解決重難點問題的課堂互動教學及認識問題能力提升的內容深化;基于思維能力提升的學術論文閱讀。
【關鍵詞】戲曲經典;翻轉課堂;《竇娥冤》;教學方法
元明清時期是中國文學史的重要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重要特征是戲曲、小說等俗文學的創作取得重大成就。就戲曲而言,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高明、湯顯祖、洪昇、孔尚任等戲曲大家,出現了《竇娥冤》《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戲曲經典,這些戲曲經典都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蘊及獨具一格的審美價值。作為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經典的教學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及教學能力的提高方面應當起到相當程度的支撐作用。然而,由于中國戲曲體制的豐富性及復雜性,由于古代文言文在詞匯、語法、修辭、典故等方面和現代讀者的隔膜,戲曲經典的教學顯得異常困難,在教學效果方面也大打折扣。因此,探尋戲曲經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便顯得尤為必要。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己戲曲經典教學的經驗、教訓及思考,借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關漢卿雜劇《竇娥冤》的教學設計為案例,對這一問題略陳管見。
一、基于基礎資料學習的課前準備:文本資料閱讀、視頻資料觀看、重難點問題的自主思考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盵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閱讀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資料,對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思考,以便在課堂上能和授課教師展開行之有效的互動交流。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文本資料、視頻資料,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便成為授課老師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關漢卿的《竇娥冤》是高中語文課的必修篇目,盡管如此,有相當一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竇娥冤》的情節、人物并不熟悉,若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只能是授課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學生很難理解主要人物竇娥的形象特點、《竇娥冤》的思想意義及審美價值等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及難點問題。筆者在這個環節是這樣進行的:第一,提供《竇娥冤》的文本資料,要求學生結合雜劇“四折一楔子”的劇本體制,梳理《竇娥冤》的情節和矛盾沖突。第二,在了解《竇娥冤》情節和矛盾沖突的基礎上,概括總結《竇娥冤》的思想意義,概括總結主要人物竇娥的形象特點。第三,提供昆曲《竇娥冤》“法場問斬”部分的視頻資料,要求學生觀看演出,感知《竇娥冤》第三折的情感內容及特點,并能夠分析文本資料中第三折【端正好】【滾繡球】【耍孩兒】等曲牌的曲詞,總結這些曲牌的曲詞所表達的人物的情感內容及特征。這個環節實際上把關漢卿《竇娥冤》的學習目標移置到了課前,以任務單的形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并要求學生以書面材料的形式把自己閱讀、思考的結果記錄下來,以備課堂上討論交流。
二、基于解決重難點問題的課堂互動教學及認識問題能力提升的內容深化
“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翻轉課堂由于把教師定位在引導者和交流者的身份上,活動主體是學生,因此最終結果可預設,也可生成,也可半預設半生成,它改變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被動接收信息的弊端,實現‘課堂的翻轉’?!盵2]由于學生在課前進行了比較充分的閱讀、思考、總結,因而在課堂教學環節,學生就變得有話可說,改變了以往“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似懂非懂地聽、慌里慌張地記”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比較容易將死的知識轉化為積極的思維成果。具體的課堂活動可以這樣進行:
(一)結合教學目標,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
就《竇娥冤》的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將《竇娥冤》的情節與矛盾沖突、《竇娥冤》的思想意義、竇娥的形象分析依次提出,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展示出來,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補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
(二)就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
課堂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互動交流,學生極有可能提出讓授課教師意想不到甚至目瞪口呆的觀點。比如在《竇娥冤》的課堂教學上,筆者在提出“竇娥的形象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學生就提出了一個十分出乎筆者意料的觀點:“竇娥是‘圣母婊’‘白蓮花’”,對竇娥的善良十分不屑。筆者讓學生解釋了“圣母婊”“白蓮花”的意思,引導學生對照《竇娥冤》的情節,仔細審視自己的結論,最后學生認識到:“竇娥弱小但并不柔媚,竇娥善良卻并不脆弱,竇娥仁愛卻有逆天的壞運氣,根本與現代影視劇中的‘圣母婊’‘白蓮花’不搭界。”另外在分析竇娥形象的時候,現代的大學生對“竇娥在公堂上違心承認自己藥死公公”的行為也很不認同,筆者就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竇娥的“犧牲”行為,告訴他們:“在竇娥的善良行為中,最難得的是‘怕婆婆受拷打,違心承認是自己藥死公公’,最后致使自己命喪黃泉。這樣的犧牲,一般人做不到,惜命是一種人性之常,但正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這樣的犧牲行為才非??少F?,F代社會不應該強求、鼓勵別人去‘犧牲’,去‘舍己為人’,但如果有人心甘情愿地或者不得已地‘舍己為人’,我們應該向他(她)表示崇敬,所以我們應該向竇娥表示崇敬?!边€有學生提出問題說:“竇娥那么善良,為什么卻發出誓愿,讓楚州大旱三年?楚州的百姓不因此遭殃了嗎?”筆者給學生解釋說:“竇娥的性格中除了善良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剛強和清正。竇娥維護的不是倫理上的清白無瑕,而是人格上的清白無瑕,所以在身赴黃泉之際,竇娥發出三樁誓愿,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的異象來向世人昭示自己的清白與冤屈。另外,竇娥三樁誓愿的應驗其實是一種建立在‘天人感應’思維基礎上的浪漫主義寫法,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這個情節和第四折鬼魂訴冤的情節一樣,是為了表現竇娥的清正人格和抗爭精神而設置的,是一種超現實的寫法?!?/p>
(三)基于認識問題能力提升的內容深化
有一些問題是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需要聯系基礎資料以外的知識才能理解,這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環節去解決,是不現實的,課堂上授課教師應留出一定的時間解決這些問題。在《竇娥冤》的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具有理論深度的難點問題,即《竇娥冤》的悲劇性問題。在課時充足的情況下,是可以和學生補充討論一下這個問題的。筆者曾從兩個層面給學生講解了《竇娥冤》的悲劇價值問題。第一個層面,《竇娥冤》本身的情節結構及閱讀感受的層面。主要有兩點表現:第一,關漢卿《竇娥冤》的結局不是“先離后合,始困終亨”[3]的大團圓模式。第二,關漢卿的《竇娥冤》表現了出于“主人翁之意志”的“蹈湯赴火”[3]的抗爭精神,它的審美效應是悲壯而不是悲慘。第二個層面,站在中西文學作品比較的層面,總結《竇娥冤》獨特的悲劇性。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悲劇人物:小人物的悲劇,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苦命的弱女子的悲劇命運。第二,悲劇類型:社會悲劇,由于高利貸剝削、惡霸橫行、吏治腐敗等社會問題導致的悲劇。第三,悲劇矛盾:善與惡的斗爭,由于惡勢力的強大,善良者被毀滅。第四,悲劇效應:悲壯,即便被毀滅,也要抗爭命運的不公。
三、基于思維能力提升的學術論文閱讀
筆者曾就關漢卿《竇娥冤》的基本問題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清氣長留天地間》。第一部分論述竇娥的形象問題,把關于竇娥“善良”的課堂討論也寫了進去,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二部分論述《竇娥冤》的悲劇價值;第三部分結合“浪子班頭”關漢卿的人文情懷,把《竇娥冤》放到關漢卿的整體作品中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底蘊及認識價值。這篇文章和《竇娥冤》教學內容的關聯度很高,涉及到了“竇娥的形象分析”及“《竇娥冤》的悲劇價值”兩個重要問題。筆者把這篇文章發到了教學班級的課程群里,供同學們課后進一步學習思考。由于學生在課前準備環節下了較大的功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又有比較充分的互動交流,讀起文章來就不會感到艱澀,反而有比較高的閱讀興趣,這對《竇娥冤》教學效果的提升很有好處。
四、結語
《竇娥冤》篇幅比較短,學生需要閱讀的文本資料比較少,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處理起來比較容易。而《西廂記》《琵琶記》《長生殿》《桃花扇》篇幅比較長,學生進行整本閱讀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學生必須閱讀、觀看的基礎資料,對學生的自主化學習提出合理的要求,提前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充分的準備,靈活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4).
[2]陳素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學科戲劇模塊中的運用[A].廣東教育學會.廣東教育學會-0年度學術成果集[C].廣州:廣東教育學會,0.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
作者:張冬云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管理經濟學對企業管理的應用
- 下一篇:高職英語分層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