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5:09: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學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學法論文

學術討論教學法思考論文

摘要: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指將教學對象劃分為學術小組,就所學知識涉及的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介紹與討論,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其深入學習和繼續學習的潛力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可有效培養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果。以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教學為例,對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的優勢、方案設計以及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和介紹。

關鍵詞: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綜合能力;國家預算管理;課堂教學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指將教學對象劃分為學術小組(人數可根據教學班的大小確定,一般為6~10人),就所學知識涉及的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介紹與討論,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其深入學習和繼續學習的潛力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現狀分析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

1.課程特點

查看全文

語法翻譯教學法價值論文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強調“聽說”能力論文的培養,交際性教學法成為主流教學法。但經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人們發現交際教學法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相反地,被猛烈地抨擊為“落后的、過時的教學法”的語法翻譯教學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實用價值。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了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語法翻譯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現實價值

一、語法翻譯法的形成及發展

語法一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隨著現代語言作為外語進入學校課程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

它可分為三個時期:18世紀上半葉,以外語譯成本族語為主要具體方法,內容偏重于機械背誦語法規則,其實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語。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末,以本族語譯成外語為主要方法,內容注意到了閱讀。其實用目的似是用外語表達本族語的內容。20世紀至今,在眾多學派的沖擊和促進下,語法翻譯早已吸收了許多學派的方式方法。

二、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查看全文

作文芻議教學法管理論文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作了許多探索和改革,然而,效果仍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作文教學空泛籠統,抽象說教多于具體指導,一般講評多于個別輔導,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二、所學范文雖然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但是或因時代久遠,跟不上今天的時代脈搏,缺少模仿價值,或因十分典范,與學生寫作的落差太大,學生可望而不可即;三、語文教師自己不常練筆,不常寫“下水文”,不知學生寫作甘苦,致使作文教學隔靴搔癢,無的放矢。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歸納出“四個一”——一個題目、一段提示、一篇例文、一席評說——作文教學法,實驗結果表明,效果頗好。

先談談“四個一”的具體內容。

所謂一個題目,就是每次進行作文訓練,都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題目。或直接命題,或提供材料。命題要盡量做到簡明、單一、適中。題目指向范圍應是學生熟悉的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言,有情可抒,有文可做。

提示,是對作文題目、作文要求、作文材料等的認真審視,仔細分析,給學生以啟迪。提示的內容比較廣,包括寫作文體、對象范圍、重點、思路途徑、方法技巧等。這是對題目要求、材料多側面全方位的認知和把握。提示的原則有三:一是寫作知識與具體題目實際相結合;二是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相結合;三是靠船下篙,深入淺出。提示之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思路,給學生指出作文的方向與方法。一段提示之“段”,可以是大段,也可以是小段,視實際需要而定。

一篇例文,指的是教師根據題目,要求和提示,“下水”實踐,寫出的范文。自然,教師不是作家,不可能人人都是寫作里手。因此,不能以名家名篇要求之。但是,“下水”例文,從審題到選材,從內容到形式,從謀篇布局到語言運用,都必須符合要求,力求規范。寫“下水”例文的目的十分明確:不僅要讓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而且要對學生的寫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寫“下水”例文的時間,可在學生寫作之前,可與學生寫作同時,可在學生寫作之后。自然以同時為最好。教師的“下水”例文,可以由教師直接讀給學生聽,也可以印發給學生。

查看全文

研究型教學法操作論文

[摘要]研究型教學法是一種訓練學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師研究水平的綜合性教學方法。要有效地實施這種方法,教師必須從探究路徑、教學訴求、發問基礎、教學氛圍、教學形式、教學目的和成績評定七個方面進行科學設計。作者以給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課程的教學為例,說明研究型教學法的操作化過程及其邏輯。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法;創新;研究能力

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各級學校的中心議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齡階段,人均會有不同的身心發育特點。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生理上已全面進入青年期,心理上也隨之出現很多新的變化。他們善于分析和綜合客觀事物,能夠堅持較長時間的腦力活動,并表現出精力旺盛的特征。所以,大學生可以承擔較重的學習任務,學習一些深奧復雜的理論。因此,高等學校的教學應該以“研究型”為特色[1]。因為,在各種教學模式中,研究型教學模式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適合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2]。

就“研究型教學法”的含義,學者們大抵有兩種取向:其一是面向中小學而提出定義,如認為研究型教學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甚至創新教育意蘊的新型教學模式[3];研究型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新穎的經驗和表現具有個性特征的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實踐活動[4]。這些定義強調了提升學生吸取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研究”僅僅當成一種需要創設的情景來對待。由于中小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因此,研究型教學法中的“研究”在中小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第二種取向是面向大學教育而提出的定義,如大學研究型教學強調教師研究性地教與學生研究性地學的有機融合,主張師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樂趣和研究成果,促進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造性人格發展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綜合[5-6];高校研究性教育的一個模式應該是引用任務型教學理論,通過分配特定的教學任務,鍛煉學生做事的能力[7]。所以,在高等學校運用研究型教學法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研究旨趣,學生有較好的研究精神。下面我們以研究生課程的教學為例,闡述研究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實現操作化目的,以期拋磚引玉。

一、研究型教學法的操作化設計

查看全文

異步教學法管理論文

一,前言:

我校“異步推進教學法”的研究于1999年9月向縣教研室中報的課題,屬“中學語文異步推教學法的子課題.經過實驗組教師兩年時間的研究與實驗.形成了“異步推進作文教學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效.一改過去陳腐的作文教學模式:即指導、寫作、批改、講評的“一刀切”.表現為題目教師出.提綱教師擬,文章教師批,優劣教師評。教師“扶著走”、“一言堂”,根本不看學生作文水平的差異性和動態性.學生對作文視為苦差事.為了克服這些弊端,我們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作文能力結構及初中生作文能力發展規律為依據,以“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四階”、“六步”模式為指導,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異步擬題”、“異步指導”、“異步訓練”,“異步批改”、“異步評價”的“五異”作文教學法,并在全校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可行性的研究.

二、實驗目的:

l、運用異步推進的作文教學法旨在讓每個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探索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3.驗證“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基本模式一“四階”、“六步”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四階”即“引讀感知階段”、“啟讀生疑階段”、“研讀演練階段”和“運用遷移階段”;“六步”即:指導預習一同步教學一分組太論一異步訓練一課堂小結一課外練習)

查看全文

折衷教學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折衷教學法外語教學

論文摘要:近年來,集眾家之長的折衷法在外語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這種方法進行了描述,結合語言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探討了其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學者對這種方法的評價論述了其特有的優勢。

多年來,語言教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不斷地試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來改進語言教學,于是,英語教學便從語法、翻譯法,聽說法,交際語言教學法,一直發展到克拉申的自然教學法。然而,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并不是僅僅局限于使用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折衷的方法,也就是說,在課堂上他們并沒有完全按照某一種教學法理論來執教,而是權衡各種理論和方法,按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它們的優點結合起來,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教學需求,這被許多教學法專家認為是明智之舉。

一、折衷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多種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學理論及方法。根據Grittner(1977),Rivers(1981),Schmidt(1989),Stern(1992)等學者的觀點,這些理論,方法,研究及改革無一是全面的,沒能提供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最佳的方法,因而都沒有得到堅決徹底的支持。然而同時,它們又都有其優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學中都有積極意義,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完全否定。于是,上述學者及其他學者建議當今最明智的做法是采用折衷的方法,以積極的態度來接近外語教學法上的各種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外語教學中的折衷法并不是把各種教學法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而是一種擇優的做法。折衷主義者認為教師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某個單一的教學方法,某一種研究的結論,或某一個學派的思路上;而要了解各教學法流派的特點,熟悉并掌握各教學法的技巧,從各有關的學派及領域中汲取營養,得到啟示。任何一種理論觀點都不是通用的,不能保證直接應用在課堂教學中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教學方法的采用主要取決于具體教學環境的要求。因而,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語文異步教學法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是我縣教研室教研員盛書山同志歷經20多年時間潛心研究而總結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解決了當前農村中學語文素質教育階段產生的許多棘手的問題,因而引起了許多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濃厚興趣,并還開始積極開展研究和實驗工作。該課題于l999年lO月被省教育規化辦公室和省科研所立項為省

級教育科研課題。作為第一批該教法的實驗教師之一,我于l997年著手教改實驗,在縣教研室的主持領導下,我制訂了實驗計劃,定期舉行公開課,不斷總結實驗的經驗和教訓,撰寫實驗論文和總結,現將我的

實驗工作報告如下。

一、實驗內容和目的

(一)實驗內容

l、將“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基本模式(即“四階六步”,“四階”指:引讀感知階段,啟讀生疑階段,研讀演練階段,運用遷移階段;“六步”指:指導預習—同步教學—分組討論—異步訓練—課堂小結—課外練習)搬入閱讀教學中;2、嘗試在作文教學中運用“異步推進教學法”;3、運用“異步推進教學法\\\"優化語文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創新能力。

查看全文

電腦項目教學法論文

論文摘要: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是計算機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本文著重探討項目教學法如何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以及所遵循的原則和應注意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項目教學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迅速擴大,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計算機技術已成為人們必須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術。計算機教育是一項融知識性與技能性于一體的教育,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是計算機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對傳統教育管理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體會,我認為項目教學法將能極大地推進我們的計算機教學改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在計算機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將教師的主動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還可以增強同學間的團隊協作精神,這將對知識的傳授與更新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一、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里的項目主要是指針對某個教學內容而設計的能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小任務。項目教學法是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即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與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課題研究相比,項目活動設計更偏重于操作和實踐活動。項目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項目活動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出發,討論完成本項目活動的方法和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的價值觀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整個過程活動都是真實的,是現實生產生活的一種反映,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后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查看全文

衷教學法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折衷教學法外語教學

論文摘要:近年來,集眾家之長的折衷法在外語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這種方法進行了描述,結合語言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探討了其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學者對這種方法的評價論述了其特有的優勢。

多年來,語言教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不斷地試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來改進語言教學,于是,英語教學便從語法、翻譯法,聽說法,交際語言教學法,一直發展到克拉申的自然教學法。然而,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并不是僅僅局限于使用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折衷的方法,也就是說,在課堂上他們并沒有完全按照某一種教學法理論來執教,而是權衡各種理論和方法,按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它們的優點結合起來,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教學需求,這被許多教學法專家認為是明智之舉。

一、折衷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多種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學理論及方法。根據Grittner(1977),Rivers(1981),Schmidt(1989),Stern(1992)等學者的觀點,這些理論,方法,研究及改革無一是全面的,沒能提供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最佳的方法,因而都沒有得到堅決徹底的支持。然而同時,它們又都有其優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學中都有積極意義,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完全否定。于是,上述學者及其他學者建議當今最明智的做法是采用折衷的方法,以積極的態度來接近外語教學法上的各種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外語教學中的折衷法并不是把各種教學法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而是一種擇優的做法。折衷主義者認為教師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某個單一的教學方法,某一種研究的結論,或某一個學派的思路上;而要了解各教學法流派的特點,熟悉并掌握各教學法的技巧,從各有關的學派及領域中汲取營養,得到啟示。任何一種理論觀點都不是通用的,不能保證直接應用在課堂教學中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教學方法的采用主要取決于具體教學環境的要求。因而,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偵查課程案例教學法論文

一、情景認知理論與偵查課程案例教學法

情景認知,是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習研究領域興起的一種知識學習理論。Borwn,coflins及Duguld于1989年,在一篇名為“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的論文中概括出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逐漸滲透到各個教育領域并極大地啟發了現代教育模式的變革。總體來說,情景學習認為,知識呈現于社會情景之中,知識學習是人與環境接觸和互動的一種交互行為,是人通過協調去主動適應變化環境的能力。因此,該理論主要強調兩點:一是學習需要在真實或模擬的場景中進行;二是學習是一個與環境交互作用和與人合作的過程。偵查專業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選取公安一線的典型案例,通過學生對案例的學習、分析和討論等過程,提高學生對刑事案件的認識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恰好與情景認知理論的要點不謀而合,即偵查案例教學強調學生在仿真的刑事案件環境中進行學習,強調學生應自主參與到對案件偵查的分析與對策實施之中。因此,在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應用情景認知理論的最新成果,能夠實現在公安課程教學中培養創新型高級人才的目標。

二、從情景要素看偵查課程

案例教學法的發展演變提供真實或仿真的環境是知識理解與情感互動的前提。案例的設計與展示即是偵查教學中的情境,偵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歷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教師講授案例的初級情景階段

在案例教學法應用初期,由于對案例教學法的精髓理解不夠,任課教師雖然意識到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大量案例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是采用講授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學。為了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并使學生知曉公安一線偵查工作的做法,教師通過列舉各種實際案例來予以說明,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這一方法的缺點相當明顯。從情景學習的角度來看,講授式或列舉式的案例教學法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其目的是教會學生各種偵查原理和偵查知識規范,因此,在此種教學方式下,案例環境的一般方法是文本展示和教師解說,例如教師對一起刑事案件的報案、現場勘查和現場訪問以文字的形式在課堂上演示,然后通過提示和提問的方式推動學生對該案件的學習。由于學生無法從感性上與案件形成互動,因此參與度較低,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沒有明顯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