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活動前置式教學法論文
時間:2022-06-13 09:03:38
導語:高中語文活動前置式教學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夯實預習是根本,設置有效的高中語文預習問題是關鍵
先學后教,學是根本。前置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教之前先行學習。學什么,怎么學?一直是前置式的核心問題。要想充分落實這一問題,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一定要有明確的預習內容并能夠用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問問題實際是有大學問的,問題空泛瑣碎、問題指向不明則是大忌。在詩歌鑒賞的預習講義上,我曾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熟讀詩歌,指出本詩寫了那些意象?”學生一看問題中有“意象”這樣專業術語就怕了,問題讀不透,作業亂答一氣。基于這種情況,我將問題做了如下調整“,圈畫詩中所寫的景物”調整后的問題簡單明了,學生一下就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在開設《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的公開課前,我布置學生完成預習題“分析國文老師的形象”。反饋結果顯示,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抓不到點子,就是三言兩語草草收兵,哪怕答對一二也很難讓答案完整。上課時,我果斷地把這個問題調換成了“請用三、四個形容詞,概括國文老師的外在特征和內在品質”,這樣一修改,問題的指向性馬上就清晰起來,學生解決問題更有抓手,預習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拓寬高中語文課堂預習反饋的思路,設置有想象力的預習反饋環節
預習問題問到位了,學生課前預習好了,如何反饋成了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常規的預習反饋,都是以題目測試的形式出現。做幾道題對對答案,形式上的反饋也就算完成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反饋還遠遠不夠。對我們高中語文學科來說,這樣的反饋尤其不夠。題目檢測的方式比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簡單地測試字音、成語等語言層面的內容。而高中語文學科預習的核心內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內涵章法等只能通過教師課前批改預習作業進行了解,課堂上幾乎無法實現實時的反饋。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我們不妨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要反饋”這個問題。反饋是為了了解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對預習中出現的狀況進行呈現;反饋是為了讓師生發現問題、通過深入思考解決問題;反饋是為了督促學生高質量的完成預習,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的學進去。反饋不僅要讓教師了解學生預習的不足,更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基于這種認識,那我們在課堂上就必須進行有實質內容、形式豐富的課堂反饋。我們為什么不采用更豐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形式進行反饋呢,我們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現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內容而卻只在高中語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們的課上反饋完全可以從寫的層面,延展到說的層面;從筆頭呈現,延展到口頭表述。用題目的形式檢測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的扎實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現學生的體會與思考,用個性發言的方式,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對詩歌感悟。高中語文的基礎是字詞句,高中語文的深度在閱讀、在寫作。針對高中語文學科的學科特性,確定更豐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饋形式勢在必行。一句話,反饋形式要多樣,反饋內容要向深度延展。
前置式的課堂要形式,更要有實質的精神內核?!盎顒忧爸檬健苯虒W法開展之初,教師們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課堂算不算是前置式的課堂?我的模式是不是前置式的教學模式?上課教師就怕聽課的教師不知道自己上的是前置式的課,所以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守住前置式教學的四個環節,真可謂是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一步,仿佛不按著步驟來自己就脫離了大部隊,就不是前置式了。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彼時也基本是按著四個環節在走。對于這一點,我自己也曾深受困擾,如何把高中語文詩歌課、散文課上成前置式的課堂,怎樣才能把課堂分解成四個環節,都曾成為我糾結的內容。經過三年的課堂實踐與打磨,尤其是經歷了幾次公開課的磨礪,我對“活動前置式”教學法,突然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前置式教學的環節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前置式教學的精神內涵。擺正師生關系,擺正教與學的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悟;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不搶功,不代勞,做好配角,低調地做好輔助學生學習的工作,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成功的,是符合前置式精神的課堂?;谶@樣的認識,我在開設《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的公開課時,就做了諸多的嘗試。我打破按預習講義設置的問題逐題講析的僵死模式,嘗試對課堂的四個環節進行全新整合設計。圍繞教學目標,將學生反饋的學情,巧妙的用問題串聯的方式融入到師生互動中,幫助學生逐步深入文本,引導學生形成文本閱讀的思路,讓學生能夠由淺入深的思考問題,并形成個人收獲。我首先保留了對課前字詞的預習檢測,接下來引導學生完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理清了文章的層次脈絡。根據預習反饋上來的學情,我把課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感知人物形象,把握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感受國文教師的人格魅力。針對學生對人物性格分析過于表層,過于膚淺的情況,我引導學生去關注作者的情感傾向,精讀文章的開頭結尾段,學生從中發現了作者對自己的老師飽含著崇敬、感激之情。我于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原來概括出來的“兇”“罵人”的細節,進行重新解讀,學生發現作者并不是想說國文老師不好,只是想通過這些外露的直白的特征,表現更深刻的國文老師的精神內涵。經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品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國文老師:國文老師生活習慣不好,體現了他的不拘小節;他的兇、罵人,能看出他心憂國文,有責任心,關愛學生等品行。人物性格概括豐滿了,作者的情感傾向也關注了,在此基礎上我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是從哪些詞語、那些句子概括出人物性格的,讓學生嘗試對這些詞句進行分類,于是學生就發現了,體現人物性格的詞語、句子主要是外貌,是語言,是動作,是細節這些正面描寫。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發現了側面描寫、欲揚先抑等手法。這樣課堂方法總結的部分也很自然的完成了。隨后,我設置了一個當堂練習題“請你在文章標題中填入適當的形容詞,完成下列句子:徐老師是我的一位什么樣的國文老師,從而完成對人物的終極評價,最后我讓學生分別談了自己學過這篇文章的感悟。經過這樣一番設計“,活動前置式”教學法中預習反饋、互動釋疑、當堂訓練、方法歸納這四個環節,都得到了貫徹,卻脫離了原來的僵死狀態,有了自己的一抹靈動。要想吃透“活動前置式”教學法,體會到它的精髓,一句話就是要邊學邊感受,重思重實踐。只要用心思考,努力實踐,自然會在教育教學中收獲豐厚。
作者:沈娜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
- 上一篇:管理學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法論文
- 下一篇: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