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化學案例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06-18 11:11:39
導語:藥物化學案例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藥物化學課程內容繁雜,綜合性強。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模式,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在藥物化學教學中,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師生教學相長。該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法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案例教學;傳統教學法;藥物化學;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method),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創[1]。該教學法以案例作為知識傳輸的載體,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恰當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以及獨立判斷和認識事物的能力[2]。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索案例教學法,并逐漸在高等教育中應用。該教學法彌補了傳統教學刻板、機械、被動等不足,是傳統教學法的有益補充。藥物化學(Medicinal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學、生物學和醫學基礎上,應用化學的手段設計合成藥物,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一門課程,是藥學、制藥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執業藥師必考內容之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3]。藥物化學知識點繁雜、重點多、難點零散,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容易混淆種類繁多的典型藥物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和構效關系。目前我國藥物化學的培養模式相對滯后,老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普遍采取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少,教師生硬地灌輸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考前死記硬背,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受限,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4]。
1在藥物化學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
1.1案例教學法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真正的主體,學生才是客體。這種單向性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無法體現自身的主體性,因此缺乏主觀能動性,課堂氣氛刻板沉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5]。采用案例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促使其產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并積極運用所學不斷思考、分析。通過主動學習,學生逐步構建起典型藥物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藥理活性和構效關系等知識體系,并將上述知識點串聯起來,方便記憶。當主體地位被認可并得以加強后,學生自主深度學習將變為一種需求,思想上會自覺地從當前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綜合能力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因此案例教學法彌補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弊端,是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提高藥物化學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1.2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法可實現教學相長。案例教學法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師生雙向互動,這種互動可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如授課節奏是否恰當,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講授的深度和廣度等,從而有針對性地講解重難點,使學生更快地記憶、掌握有關典型藥物的知識點。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方法的引導者。老師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并使之成為一種終身受用的行為習慣[6]。學生全程參與案例的分析過程,從準備到最后的課堂發言,不斷地講、練、說,多方面的素質得到鍛煉,不僅有利于專業課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組內學生自發地進行交流,提高他們的膽識和思辨能力。此外,在及時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任課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方法,提高教學研究水平。因此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實現教學相長。
2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案例教學的一般過程:授課教師根據授課進度,精心挑選設計案例,并創設若干個與案例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分析、思考和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做出恰當回答,最后教師進行點評。2.1案例的準備。高質量、恰當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法順利實施的前提。在選擇案例時,一般應遵守以下幾個原則:(1)案例應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實效性。教學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應該選取與對應的知識點密切關聯,有較強代表性的案例,能結合現實生活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案例最好。(2)案例應具有適宜難度,可操作性強。案例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基本學情,案例太難,學生會因知識儲備不足或理解不到位,對隨后的分析討論喪失興趣;案例過易又達不到教學目的。案例收集前要剖析學生的基本情況,確保師生間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案例應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積極參與探討和思考,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選擇好后,教師應及時安排案例分析的任務,各組內男女生合理搭配,布置討論的具體要求,指明相關知識點中的重難點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留給學生充分的準備和課前小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及時通過電話、郵箱、微信等媒介向老師尋求幫助,對案例的難易程度互換意見。如果案例教學實施前,教師發現難度不合適或缺乏代表性,應及時修正。比如在講授抗瘧藥青蒿素前,讓學生查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發現歷程,以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典型案例,并提示學生:屠呦呦為首位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讓學生思想共鳴,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通過查詢文獻獲取較完整的信息:屠呦呦領銜的科研小組于1972年首次從黃花蒿中提取得到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實驗證明對包括耐氯喹的瘧原蟲引起的瘧疾均有效,大大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陸續半合成得到了數個青蒿素衍生物,如雙氫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其中蒿甲醚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由于屠呦呦的突出貢獻,于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并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內過氧橋-縮酮-乙縮醛-內酯是活性必需的結構,脫氧青蒿素(雙氧橋被還原為單氧)則完全喪失抗瘧活性;但是在較高溫度下,內過氧橋易被破壞,因此屠呦呦先后篩選了很多種提取溶劑,最終確定乙醚最為恰當。如此的過程,就將青蒿素的結構、性質、構效關系等關聯起來,學生理解更深刻。2.2案例教學的實施。課堂討論應遵循組內討論———集中討論———教師點評三個步驟。教師與學生共同圍繞案例涉及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小組討論時,為使討論的問題更為集中,有一定深度,課堂氣氛活躍,教師需進行適當引導,既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又要注意討論的情況,發現討論偏離中心議題時要及時糾正;當兩位同學爭論時出現面紅耳赤,甚至“拔劍弩張”時,需及時出面緩和氣氛,還要防范個別同學不發言、“搭順風車”的現象。在小組推舉代表進行發言時,應引導學生站在案例當事人的角度,對特定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本小組的解決方案。最后由教師點評,并對大家討論的情況作總結。案例教學常常并不強調標準答案,而是注重對案例的分析推理過程以及對案例本身的理解程度。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探討的學習氣氛,扮演著學習的推動者和導向者角色,而不是知識的權威人士。如在講述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之前,讓學生自查它們的發展簡史、理化性質和藥理活性。通過文獻檢索和小組討論,從不同角度獲得相關信息,集思廣益。學生討論后發現原來化學結構極簡單的“百年老藥”阿司匹林竟如此神奇,除了具有抗炎解熱鎮痛功效外,近年來還發現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臨床上用于預防短暫腦缺血發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臟瓣膜和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后血栓的形成[7]。對乙酰氨基酚解熱效果明顯強于阿司匹林,但是鎮痛抗炎效果弱于后者。在兩者的基礎上,合成得到結構新穎的前藥貝諾酯,不但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抗炎效果,并且較母藥阿司匹林,胃腸道的刺激性明顯降低。通過分組討論,學生能夠區別解熱鎮痛藥的靶點環氧合酶與鎮痛藥嗎啡的靶點阿片受體;通過對比學習,學生對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和嗎啡三者的理解更深刻。老師在討論后及時點評和補充,如補充阿司匹林中雜質的檢查方法、對乙酰氨基酚產生肝腎毒性的原因等容易被學生忽視的知識點。
3案例教學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案例的導入時機。教師在課前必須清楚哪些內容適合案例教學,哪些不適合;運用案例教學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何種目標,必須根據教學進度并結合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入案例,案例不僅可以穿插在各章節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選擇在某一個單元結束后進行。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應避免“為追求教學模式創新而案例教學”“為案例而活動”“為熱鬧而討論”等現象的發生[8]。所選擇的案例要真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2部分老師混淆案例教學法與舉例教學法。案例教學不同于舉例教學,案例不是為了驗證某一理論,而是將案例作為載體,通過分析討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學不是課堂上舉個例子那么簡單,一方面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從支配角色轉變為與學生互動;相應地,學生從被支配角色轉變為參與者,因此案例教學在藥物化教學中實施難度較大,需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讓其掌握如何開展或利用好一個案例。此外,舉例教學法中所涉及的例子一般是真實存在的;而案例教學法中并不強調案例本身的真實性,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可以做出某種假設,創設案例情景。3.3案例教學法是傳統教學法的有益補充,不能替論教學。如上所述,在藥物化學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案例教學是解決目前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缺乏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一種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案例教學模式并不可取。案例教學只是一種補充型的模式,不能完全替論教學,這是由于案例教學法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無法尋找到合適的案例,有的案例不符合現在的學情,有的案例難度不合適等,造成案例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本科教學中難以普及。此外,案例教學需要較多的準備時間,完成整個過程耗時較長;而且案例教學法的實施要以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授課老師需要具備較深厚的藥物化學、藥理學和生物學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學生也應事先儲備較多的知識。因此,案例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融合其他教學法,并借助各種媒介,如報刊、多媒體,互聯網,專業數據庫等,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藥物化學理論課程的教學。
4結語
當前,我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改革高等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藥學人才已成為各醫藥院校追求的共同目標。藥物化學教學的改革應該與時俱進,將案例引入理論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教學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相長,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案例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諸多難題,優化這一教學手段還需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配合,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作者:陳家念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一篇:高中化學情境教學法研究
- 下一篇:高職體育探究式教學方法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