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超前學習的反思
時間:2022-10-22 04:13:19
導語:幼兒超前學習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超前學習一直是幼兒教育“小學化”中突出的熱點問題,在當前強調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規范幼兒的超前學習值得我們深思。幼兒的超前學習具有去游戲化和生活化、被動性和抽象性、跳躍性和功利性的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長們“搶跑”的功利心態、標準化的考試評價體系和多主體的不作為與迎合。據此,我們可以從樹立正確的幼兒學習觀、倡導“零起點”入學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多主體關系網形成教育合力三個方面來規范幼兒的超前學習。
[關鍵詞]幼兒發展;超前學習;教學反思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縈繞在耳邊的“真理”時時刻刻提醒家長們要對孩子進行精心的栽培。誠然,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對于幼兒獲取知識經驗、發展智力和能力、完善個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階段的學習主要是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應強調循序漸進,但許多家長和幼兒教師卻讓幼兒超前學量不符合該年齡段的知識,造成了許多危害。因此,希望通過分析幼兒超前學習的影響,挖掘該現象背后的成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規范幼兒超前學習的策略,幫助家長和教師樹立正確的幼兒學習觀,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一、幼兒超前學習的概述
(一)幼兒超前學習的概念。學習是幼兒因經驗而引起的思維、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包括態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變化。[1]超前學習可以從多階段和多領域的視點來定義。在階段上,可以通俗地理解,超前學習就是讓7歲以下的幼兒學習小學的知識,小學的學生學習初中的知識等以此逐級超前。在領域上,心理學領域中把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運動技能等[2],我們可以認為超前學習就是對這一系列內容的提前學習。教育學領域傾向于把學習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考量,包括課程中的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評價中的學習等。鑒于以幼兒為對象,本文將幼兒超前學習定義為超越幼兒的當前發展水平和現有知識經驗,提前學習下一年齡段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二)幼兒超前學習的影響。對于幼兒超前學習的影響,不同的視角可能會衍生出不同的看法。從橫向看,幼兒超前學習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會造成傷害。在身體上,超前學習會改變教學的形式,少游戲多講授,剝奪幼兒游戲和戶外活動的時間,導致幼兒運動能力下降,對其肢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心理上,超前學習會阻礙幼兒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削弱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響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盲目激進和超前透支的學習使幼兒只關注認識了多少漢字、學會了多少計算、學習了多少新才藝等,缺乏與同齡幼兒正常的交流互動,從而影響其社會交往能力與移情能力的發展。對幼兒來說,難度較高的下一年齡階段的知識會讓他們覺得學習困難,還會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如果長期達不到教師和家長的高期望和高要求,幼兒還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傷害自尊的同時也降低了自信心。一味追求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發展可能會導致幼兒成為我們常說的“書呆子”,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幼兒進行交往,不會與其他幼兒進行合作與分享、溝通交流,等等,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個體的理念背道而馳。從縱向看,幼兒超前學習對于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學習都有不利的影響。在學前階段超前學習會降低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那些超前的讀寫算知識容易讓幼兒產生討厭學習的心理,幼兒被過多地灌輸知識也容易形成被動學習的習慣。[3]在小學階段,超前學習的效果類似于“倒U型曲線”,在剛入學時,有超前學習經歷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會更好,在到達頂峰后,隨著知識難度的加深以及自身認為學過就不認真聽課的自負心理,往往會導致幼兒成績下滑,并且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二、幼兒超前學習的特點
(一)學習的去游戲化和去生活化。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通過親自參與豐富多彩的游戲與活動,幼兒在與周圍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下習得直接經驗,游戲環境也有利于幼兒潛移默化地獲得大量知識經驗。幼兒的超前學習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讓幼兒學習小學的讀寫算以及參與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學習形式由游戲和活動轉變為集中的講授和灌輸。超前學習強調拼寫、計算和背誦,忽視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學習的良好方式。但生活也是學習的場所,處處皆生活,處處有學習,學習的內容一旦脫離了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生硬和死板,幼兒會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二)學習的被動性和抽象性。幼兒的學習以無意性學習為主,這與幼兒注意力發展的年齡特征和水平有關。隨著幼兒的成長以及各方面能力的逐漸成熟,學習的有意性和主動性逐漸顯現。在超前學習中,幼兒主要是在教師的極力灌輸下學習一些費力且高難度的讀寫算等方面的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還沒有完全具備接受這些超前的知識,尤其計算所涉及的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但他們所學習的算術已經遠遠超過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所規定的10以內的加減運算。此外,對于一些要求死記硬背的古詩,幼兒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便搖頭晃腦地跟讀和背誦,學習的內容太過抽象,不符合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要求。(三)學習的跳躍性和功利性。幼兒的身心發展遵循著一定的階段性特點,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后一階段奠定堅實的基礎,每個階段缺一不可,不能隨意超前和跳躍,需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學習。超前學習不顧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盲目教授幼兒不符合該年齡段的知識。學習的結果也不是單純為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而是為了讓幼兒在小學階段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從起跑線上就開始“搶跑”,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與目的性。
三、幼兒超前學習的原因分析
(一)家長“搶跑”的功利心態。幼兒期是幼兒進行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們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高期望,也提出了高要求,渴望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做好“搶跑”的準備,以便在之后的成長階段“領跑”,認為超前教育越早越好,學習的知識越多越好。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就像一個知識容器,家長和幼兒教師拼命地往里塞東西,即使不符合容器的大小也要硬塞進去。幼兒紛紛被動“搶跑”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社會激烈殘酷的競爭以及基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掉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紛紛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提前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下一階段的學業做準備。家長提前為孩子物色好所謂的名牌小學,為了能入學強迫孩子超前學習,從而達到入學標準。第二,家長間的相互攀比和炫耀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里的攀比心理更多的是一種競爭心態,爭強好勝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們積極進取,但競爭與攀比過度就會使人們陷入嫉妒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家長聽說別人的孩子會認字、計算和背詩,就會無意識地將其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讓自己的孩子也跟風學習這些超前的知識。第三,家長對幼兒園的游戲和活動存在偏見。有的家長認為游戲就是讓幼兒純玩,學不到任何東西,在各種活動中也學不到什么,他們希望教師在大班時就能教幼兒識字、計算等,不能只注重游戲和活動而不進行學業準備。受傳統主智主義思想的影響,家長們沒有認識到游戲和活動對于幼兒社會性、情感、健康、認知等方面的作用,對游戲和活動有著較深的誤解。(二)標準化的考試評價系統。在很多地方,幼兒園升小學都會有入學考試,名義上是摸底考試,實際上是對生源進行的層級劃分。幼兒家長對此早已心知肚明,從而為了幼兒順利入學做大量有針對性的準備工作,包括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提前復習以及利用課外輔導機構的培訓等。幼兒園和小學評價上的巨大差異就是評價的量化與標準化,幼兒園評價重視的是幼兒的動態發展,小學評價仍然存在通過考試成績強調甄別的情況,在評價內容、方式、目的三方面的差異導致幼兒的超前學習現象。在評價內容上,小學階段以學生的學科成績為主。教師通過標準化的測驗來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此給學生的學習結果下結論,這就使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唯分數論”來要求孩子的學習效果,導致他們未進入小學就要背負沉重的學習壓力。在評價方式上,小學階段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小學階段使用的學科考試方式尤其是期末測評方式,導致部分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顧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幼兒園會使用檔案袋評價法記錄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過程,包括收集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記錄以及幼兒的作品等,更為重視形成性評價。在評價結果的目的上,小學階段以甄別和選拔為主。幼升小考試就是為了給學生進行分流或者教師進行預判,這可能會使教師對學生產生標記作用。因此,家長們費盡心思地讓幼兒超前學習小學知識,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能夠很快適應并消化集體講授的學科知識,跟上教學的進度并考出好成績。(三)多主體的不作為與迎合。社會上的一些教育機構和部分幼兒園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得不迎合家長對于幼兒學業的要求。這就導致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上傾向于選擇具有外顯成果的課程,能夠直觀地看見幼兒的學習效果,便于家長對幼兒的學習進行監控。[4]部分幼兒教育機構為了擴大招生范圍來維持機構的運營與謀利,不惜隨意篡改教學內容,迎合家長的喜好,選擇耗時少、見效快的教學內容來博取眼球。再者,幼兒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當前,我國對于幼兒教師的需求量很大,在鄉鎮地區,很多幼兒園都會出現幼兒教師匱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小學教師或其他人員就成了“替補隊員”。他們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沒有系統學習過幼兒保育與教育的知識,也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在不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情況下更傾向于教授那些需要記憶和背誦的知識,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教學效果,從而在績效評估中占據優勢。
四、幼兒超前學習的規范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幼兒學習觀。正確的學習觀具有指導性作用,它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看待幼兒的學習。學習是幼兒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發展的主要任務不是進行以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為主的學習,而是通過各類游戲活動認識自然、社會,逐步掌握生存與發展的必要知識與技能。[5]首先,幼兒的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我們不能刻板地把學習看作每個階段所必備的活動,在幼兒期游戲才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這是以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的。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夠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教師灌輸超前的知識反而會造成幼兒的被動學習。其次,幼兒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絕非跳躍的。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的特點,每個階段前后銜接,缺一不可,不能超越,不能在幼兒還處于具象思維的時期就教給他們抽象復雜的知識,否則不僅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也會阻礙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最后,幼兒的學習是基礎的、生活化的。幼兒期的學習是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的,因此必須注重幼兒學習內容的適宜性、廣泛性和趣味性,精選適宜幼兒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的內容,并注意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這也與發展適宜性教育的理念相契合。(二)倡導“零起點”入學完善評價體系。“零起點”入學指幼兒在入小學前,不需要以任何的學科知識積累作為進入條件,在知識上,“白紙一張”的孩子即可進入學校學習。[6]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打消家長對幼兒進入小學前進行學業準備的顧慮,各小學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取消入學考試,不得以此作為對學生進行選拔和分班的依據。目前已經存在超前學習的情況,學校和家長在實施“零起點”入學的過程中,要處理好超前學習的孩子和未超前學習孩子的關系,真正地做到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評價內容上,學校和家長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發展,摒棄“唯分數論”。評價內容要多元化,學校和家長不能只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也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發展,因此,不能把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學習結果的唯一標準,更不能以此作為對學生作有重大影響決定的依據,比如升學、分快慢班等。在評價方式上,學校和家長要做到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取得的進步,而不是僅僅追求最后的量化結果。測驗也不是評價的唯一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從多維度、多視角全面地評價學生,包括描述性評價法、成長記錄袋、家訪等,這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性特點,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在評價目的上,教師要堅信評價是為了反饋給學生自身的學習與發展狀況,促使其反思與成長。評價不能作為把學生分等級或貼標簽的工具,其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學生的成長。(三)建立多主體關系網形成教育合力。規范幼兒超前學習的現象,單憑政策的宣傳和呼吁是不夠的,它需要社會、幼兒園及教師、家長的共同努力。首先,社會上要形成尊重幼兒、以幼兒為中心的社會風氣,各種社會教育機構不能打著超前教育的名號誤導大眾。通過規范社會教育機構的教學行為,可以為幼兒營造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溫暖和諧的外部大環境,對教師和家長也起到潛移默化的同化作用。其次,幼兒園要規范課程內容,幼兒教師要努力提升專業素養。幼兒園應該嚴格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指南》制訂適合幼兒的課程,切忌教授不符合幼兒年齡段的知識。幼兒園的課程要適應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同時又與幼兒的生活相關,還要融合多領域的內容。幼兒教師要主動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并行,用正確的理念與行動引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最后,家園互通形成同一陣營。幼兒教師要與家長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交流,傳遞科學的育兒理念與方法,家長也要及時向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狀況,對于超前學習的現象要及時反映并予以糾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各主體間形成教育合力,以“共同體”的形式一起努力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超前學習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現象,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必須正視它,必須理解超前學習的“搶跑”不一定會讓人一直“領跑”。幼兒教育要回歸初心,還需要依賴全社會多主體關系網絡的支持與擁護。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9.
[2]R.M.加涅.學習的條件[M].傅統先,陸有銓,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
[3]周戀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更不能輸在終點線上———剖析幼兒超前學習的社會現象[J].幼兒教育,2008(2):5.
[4]但菲,靳美玲.幼兒園課程方案內容現狀及分析[J].教育科學,2012(3):46.
[5]劉劍玲.論科學的幼兒學習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8):59.
[6]支少瑞.遏制教育的搶跑———“零起點教學”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3.
作者:王力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淺談高校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反思
- 下一篇:金課背景下英語有效教學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