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3-24 09:37:06
導語:“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醫護理”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顯著的療效,日益受到國內外護理學界的重視。我國護理學教學體系中均要求開設該課程,尤其在2011年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首次將中醫護理學納入考試科目,由此可見國家對中醫護理的重視程度。中職教育應該突出職業化特點,其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因此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由于中醫護理的內容抽象難懂,課時安排偏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強、動手機會不多已經成為當前中醫護理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中醫護理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課程內容多,課時安排少
廣西梧州市衛生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及全國衛生職業院校規劃教材之一的《中醫護理基礎》,全書內容分為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護理理論與養生、中醫護理技術三部分,幾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護理學基礎、針灸推拿等內容。總課時為54學時,其中理論課為48學時,實踐課為6學時;但在實際的課程安排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校只能安排36個課時。
2.現階段中職護生素質分析
目前的中職學生,多是中考后無法升入高中的學生,文化基礎成績相對薄弱,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另有少部分學生還屬于“被迫”來讀書,主動學習的熱情不高。而中醫護理學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中醫學知識聽起來很神秘,很有趣,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但是真正學起來卻是抽象玄奧、晦澀難懂,越學越難,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此外,雖然中醫學內容列入護士執業考試范疇,但是每年所考的題量極少,這也是學生在思想上不夠重視、學習熱情不高的原因。3.教學模式單一中醫護理學的內容較為抽象,理論性較強,長期以來,教師多以理論講授為主。而以往傳統的中醫護理的教學方法: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把更多時間花在理論教學上,體現了“先學后用”的特點,實例運用不多,往往使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無法充分體驗工作過程,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較為薄弱。
二、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
1.目標
通過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鼓勵“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更重要的是采用適合中職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實施過程
(1)整合教學內容,強化中醫護理實踐教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校中醫護理課時被嚴重縮減。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針對中職護生的文化素質和將來的就業環境,把握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前提下對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例如,陰陽五行、藏象等中醫基礎理論要“精講”;病因病機、四診、辨證等中醫診斷學內容只能“略講”;經絡、中藥方劑等有一定實踐性的內容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而在實踐教學中,以“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崗位”為切入點,充分保證教材要求的三個實踐課時,即毫針針刺手法、艾灸法與拔罐法、推拿手法的課時。此外,筆者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對于傳統“刮痧療法”有較濃的興趣,因此增加一次“刮痧療法”的實驗課。在教學計劃的調整中,凸顯了中醫護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盡可能地體現中醫護理臨床實用的特點。
(2)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豐富實踐課堂。筆者在多年的中醫護理教學中不難觀察到,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普遍興趣不高,相對更喜歡實踐操作性強且更為實用的實踐課。因此,可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將一些以理論講解為主同時也具有一定實踐性的內容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強化學生實踐操作環節,引導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探究。例如:在學習經絡穴位中,“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腧穴定位以往都是以理論講解配合圖片展示;在新的教學設計中,則以“任務驅動”式開展學習,要求每組學生在自己或同學身上指出并描述相關穴,組內自評,最后教師糾錯并總結,師生共同探討高效簡便的記憶方法,以提升學習效果;在“四診”內容中,“舌診”和“脈診”有一定的實踐性,因此,在“理實一體化”課堂中,可按照教學設計,學生分組,自行完成對“舌象”的觀察或“脈診”的操作。由于此前教師尚未講解,以及學生各自領悟能力的區別,使得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教師將操作中的錯誤進行歸類,以此引出正確內容及規范演示,在對與錯的對比中,更加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潛能。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滿堂灌”的課堂中增加學生動手的實踐環節,使理論講解不再枯燥,鼓勵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體現了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也使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興趣,促進了教學相長。
(3)多種教學法運用于實踐教學。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其操作方便,器具簡單,效果明顯,學生要求動手操作的需求更為強烈。傳統的實踐課堂,往往是教師先集中講授要點,統一示范,然后學生各自練習。該教學方式存在三個弊端:一是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機械性地完成操作,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二是只注重具體操作內容,忽視臨床操作環境以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無法體會職業情感;三是由于學生存在學習能力上的差別,實踐操作完成的情況也不一樣,統一的練習任務不利于“因材施教”。針對傳統實踐課堂的弊端,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分層遞進教學法”進行改革。①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培養學習能力為核心,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在“毫針刺法”實踐課的教學設計中,以“任務驅動教學法”貫穿教學全過程,重在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將實踐操作內容由易到難分解為三個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了“毫針刺法”的實踐操作,培養規范操作的意識。以任務引領的學習情境下,教師并非放手不管,而是轉變身份,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幫助學生完成任務的指導者,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雖然學生完成任務的效果各有不同,但是,通過主動學習所獲得的學習體驗卻是記憶深刻。在“灸法”的實踐操作中,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如“感冒的艾灸療法”“痛經的艾灸療法”等,以小組為單位,經課前準備、課堂實踐、教師點評、課后反思等環節完成任務。“任務驅動”下的課堂比傳統課堂更為活躍,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探索和嘗試獲得更多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②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盛行于英國,最早應用于語言教學中。20世紀70年代被引入中國,應用于英語教學。1995年我國學者首次定義了情境教學的概念,即以生動的、直觀的與語言描繪相結合的手段,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學習情緒,從而促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中醫學《黃帝內經》中就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在中醫護理實踐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可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強角色情感和責任感,促進交流與合作;它是培養學生職業情感較好的學習方法。由于在校生缺乏臨床實踐,教師在課前要精心準備,選取典型案例作為情境模擬素材。例如,“毫針刺法”操作中多見“暈針”的異常情況,設計案例要求學生進行情境模擬,除要求有對“暈針”的處理措施規范之外,還重在考查情境模擬過程中是否體現人文關懷。在拔罐法的實踐教學中,以護士的身份設計案例,完成接待患者并實施操作前準備的情境模擬,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③分層遞進教學法。心理學觀點認為,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學生在理解能力、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及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異,進而導致在學習成績上的差異。在傳統的實踐課堂上,教師強調要點、示范演示之后會布置學生自主實踐,全班同學接受同一個實踐任務,由于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優秀學生提前完成任務,無事可做;能力不足的學生或者勉強完成,或者放棄,濫竽充數。這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這既是目前中職教育的現狀,也說明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必要性。在實踐教學中,制訂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完成,既能促進優秀學生開拓潛能,又能保證能力不足的學生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當然,不同教學目標的制訂需要教師充分備課,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給予適當引導和鼓勵。
(4)信息化教學手段介入,突破重難點。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運用信息技術參與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成為可能,可促進中醫護理傳統教學走向信息化、現代化。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動畫、音樂等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能幫助學生的“學”,也幫助了教師的“教”。例如,鼓勵學生將刮痧或拔罐操作效果進行拍照,當堂將圖片傳至電腦課件中,讓學生自己對比點評,當看到自己操作的圖片出現在課件當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受益于信息技術的高速與快捷,可獲得比傳統教學更好的效果。而“毫針刺法”的實踐操作,既是重點內容又是難點內容,因此在學生自主練習的過程中,循環播放毫針刺法的操作視頻,使學生能查缺補漏,更好地完成操作,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重難點。
(5)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師對成績的考核標準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向。所以不應該把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要采用將實踐技能操作強化訓練和達標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在傳統的考核方式中,期末理論考試占到60%~70%,實踐操作只占20%~30%,還有10%是平時表現或作業的比例。這樣的比例導致部分學生只要考好理論,就能輕松拿到比較好的分數。改革之后,將實踐操作提升至40%,理論考試降至50%,平時成績10%比例不變。若學生不重視實踐成績,期評分數將會較低。考評體系的改革,增強了學生對實踐操作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主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3.效果評價
通過中醫護理實踐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強調創新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端,盡可能體現中醫護理臨床實用的特點。我校在2012級、2013級、2014級三屆中職護生中醫護理課程中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對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林柳藝 單位:廣西梧州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1]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職教通訊,2003,(7):48.
[2]李吉林.運用情境教學發展兒童語言[J].中國教育學刊,1995,(6):44-47.
- 上一篇:統計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 下一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