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改革銜接式原則探討
時間:2022-10-13 08:26:21
導語:語文教學改革銜接式原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教學改革通過課內與課外銜接的方式進行,目的是通過講求課內外銜接,有效地促進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形成,推動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改革;銜接原則;研究
在課內與課外“銜接”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為取得“銜接”的理想效果,理應突出“銜接”二字。那么,課內與課外如何很好地“銜接”起來呢?為此,可探究以下原則:
一、有機“銜接”原則
所謂有機,就是指在課內與課外“銜接”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生生活實踐經驗,不只是一般的聯系,而是要求“銜接”得吻合、貼切、自然。對此,要相機行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切忌牽強附會。學生課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在每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中,需要“銜接”的內容是有限的。這就要求老師對學生課外生活的素材進行認真篩選,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濾,經過“普遍搜集,重點捕捉”的篩選,視其素材與課文內容的相似性、相近性與相關性,擷取所需的內容。最后,再考慮二者之間方式的“銜接”問題。而“銜接”的方式不具單一性,故選取何種方式,要視具體教學內容而定,要服從教學的具體目標。正是因為課內與課外的“銜接”有內在的規律性,它們相互滲透。它們的“銜接”是有機的,都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其觀點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對此,教師要根據“雙臂的失去”選擇生活中與之相關、相似的素材,特別是與手臂有關的素材。然后考慮此素材與觀點的“銜接”,方式可采用正反對比,即“假如維納斯沒有失去雙臂會怎么樣”并聯系生活中人體雕像、繪畫中的手型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得出虛實相生正是人們追求的審美情趣,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殘缺的部分使維納斯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的道理。如果沒有有機的“銜接”,學生是不會有深刻認識的。
二、整體“銜接”原則
所謂整體,就是指在課內與課外“銜接”的教學實踐中要把課文內容與學生課外生活實踐經驗緊密聯系,視為一個整體。課內與課外的“銜接”是內在協調的、統一的。要正確處理二者關系,即以課內為主陣地,立足課內,向外拓展,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課內是基礎,是先導,課外是延續,是擴大。因為課內是基礎和先導,它就應該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課外語文學習提供舉一反三的規律性指導;因為課外是延續和擴大,就應該讓學生在鞏固課內所得的基礎上,運用課內所學方法,根據個人興趣與愛好,開拓語文學習的新天地,并對課內語文學習作必要的延伸,從而練就語文學習的本領。如針對維納斯雙臂的失去,教師引用生活中完整的人體的“雙手”來“銜接”,應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相關的課外可比物,如失去的腿、鼻、眼睛、耳等也是“銜接”中需要的教學部分。因為只有通過與生活中人體聯系,才會讓學生理解正是因為丟失了雙臂,維納斯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因此,課內與課外的“銜接”是融為一體的。忽視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學,不利于語文學習效果的獲取。課內與課外只有被視為一個整體,才會有利于整體把握語文學習的“銜接”及其質量,才會有利于取得整體性效果。
三、有度“銜接”原則
所謂有度,就是指在課內與課外“銜接”教學實踐中,課文內容與學生課外生活實踐經驗的“銜接”,應以課文內容教學為主,學生課外生活實踐經驗只是起補充拓展作用。它的“有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把握好主流,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有助于老師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能力。基于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一定要慎用,把握好“度”。注意適度原則,既要正確運用素材,又要用得恰如其分,切忌反客為主,更忌濫用。其次,對于教材的處理更要慎重,因為生活素材的引入,對課文教學的要求更具挑戰性。所以教師在“銜接”目標、“銜接”方法、“銜接”過程等方方面面都要把握好一個“度”。要認清課內是主體,是根本;課外是配合,是補充。如教學《米洛斯的維納斯》的重點是“她為了如此美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一中心觀點。為了讓學生獲得深切的理解,教師在講述殘缺的美是一種完整的美后,要引用生活中學生的經驗感知。這種感知應是在學生大體明白殘缺魅力之后引發的。其目的是讓學生弄懂作者的觀點。所用的學生的經驗必須是經過慎重處理的,有節制的。
四、互適“銜接”原則
所謂互適,就是指在課內與課外“銜接”教學實踐中,要進行語文能力訓練,課文內容與學生課外生活實踐經驗的“銜接”,就應講究適應性、適用性、適用于對方,要互為所用。如在理解“而背負著美術作品命運的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失去了的雙臂,對這些比喻、贊頌來說,卻是一種令人難以相信的譏諷”一句話時,可引用立體構圖的創作原則———虛與實的配合。這種用空間概念闡釋的方式是適應藝術創作的,而這一句話正是談了“失去雙臂后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從而給人以這樣的啟示: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于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因而,這種“銜接”具有適應性,它服從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需要。如果引用生活中,諸如性格、經驗等的缺失,闡釋“失去的雙臂”就不會達到教學目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精通教材,熟悉教法,了解所教對象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在課堂內根據內容需要援引課外素材,這種素材既能為師生雙方熟悉,又能說明或論證教學內容的某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的切入,既可激活課堂,增強學生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果不了解對方,而一廂情愿地引用,草率地處理素材,只能會弄巧成拙。因此,要依據教學內容,服從教學目標,選準切入點進行“銜接”。這種切入點必須適用于施教者與受教者雙方,否則,就會違背語文教學規律。值得注意的是,課內與課外教學的“銜接”,應成為對成長中的整個生命的成全。沒有生命氣息的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而教學的互適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師生互動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就是互適的良好反應。特別是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還要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及生活經驗。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的師生共享、共識、共進,正是課內與課外互適“銜接”的最佳境界。
作者:龔永標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德昌,陳漢才,王建軍.中國教育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朱漢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審思[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困難與應對方法
- 下一篇: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