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12-15 04:40:45
導語: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高職教育的新課題,在共建過程中必然涉及共建機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評價機制等諸多方面的改革。文章以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園藝類專業為試點,通過探索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有效地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教學改革
一、主要實踐與研究
(一)探索實訓基地共建機制
學院以園藝類專業為試點,開展“廠中校”“校中廠”實訓基地建設,充分滿足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共建共管實訓基地的體制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學校“專家工作站”,按照園藝類專業教學和園藝行業企業生產的雙重要求組織生產和教學,在完成企業生產任務的同時完成專業教學任務,實現校企“雙贏”。學院在校外選擇了南通久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金土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上海星輝種苗有限公司等三個企業開展“廠中校”建設,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三個。校企共建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現代農業園區(生產基地)作為教學基地,由企業投資建設生產、教學和生活設施,學院補貼學生部分實訓耗材費用,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開展生產安排和技術指導,共同培養企業“未來員工”,開辦了“久發班”“星輝班”等,將課堂放到生產一線,真正實現了“工學交替”“學崗直通”,充分體現了專業教學內容的職業性與崗位要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在校內引進大學生創業基地(園藝植物醫院、園藝產品服務超市)、南通通派盆景園等2個項目開展“校中廠”建設,并建立了2個校內專家工作站。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基地,學校提供工作場地和辦公場所,企業負責項目管理和經營資金,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合作開展技術咨詢。這樣,把學生推向社會和市場,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生產經營技能和創業能力。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在園藝類專業開展了“課堂+園區(基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第1學期為主)為基礎學習期,在校內教室和實訓場所,開展專業認知、崗位認知實習(識崗),學習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培養應用基礎能力。第二階段(第2至第4學期)為技能培養期,進行專業課程特別是核心課程學習,每學期開展4周專業實訓(跟崗),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第三階段(以第5學期為主)為生產演練期,開展專項集中10周實訓,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第四階段(第6學期)為頂崗實戰期,開展16周頂崗實習(頂崗),培養就業創業能力。
(三)開展項目課程建設
1.構建課程體系由專業雙帶頭人、校內專業骨干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等共同開展專業調研,通過行業需求調研和職業崗位分析,構建課程體系。
2.課程開發由校企專兼職教師合作,根據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引入生產新模式、新技術,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編寫適于工學結合的理實一體校本教材,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園藝技術專業完成了全部專業課程(項目)的課程標準編寫,校企合作開發課程6門,編寫教材6部,建設12門課程教學資源平臺網站。
(四)校企混編教學團隊建設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特別是開展“廠中校”“校中廠”建設,需要有一支相對穩定的高水平的校企混編專業教學團隊。通過實施“校企互聘、專兼結合”的優秀團隊建設工程,開展“雙帶頭人”“雙職”(專、兼職)“雙師”教師的培養,加強了教學團隊的建設。重點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師資隊伍建設的優惠政策,加大教師引進和培養力度;二是實行校內、外雙專業帶頭人制,提升專業帶頭人的教學科研能力和行業引領能力,引導專業與行業融合;三是建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資源庫,讓更多優秀的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技匠加入到專業教學和專業建設中來;四是重視骨干教師(包括專、兼職教師)的培養,確保他們的職教理念新、專業素質高、實踐技能強,以保障實訓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效推進。五是加強專任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要求他們參加企業實踐,鼓勵他們開展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和參加生產實踐。
二、主要成果和實效
(一)創新了實訓基地的校企共建機制
建立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機制,將專業教學和企業生產緊密結合,實現了校企“雙贏”。一是建立了“廠中校”基地3個,建立教師工作站3個,開辦了“久發班”“星輝班”,在基地開設課程15門,每年承擔學生課堂教學、專業實訓及頂崗實習800多課時;為企業申報科研項目7個、獲得經費293萬元,解決技術難題10項,企業獲利1000多萬元。二是建立了“校中廠”基地2個,創立了“大學生創業基地”“園藝產品服務超市”“綠色管家”創業團隊,榮獲江蘇省創新創意創業大賽二等獎1項、南通市創業計劃大賽二等獎1項;建立專家工作站2個,“南通通派盆景蟠扎技藝”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并進一步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完善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進一步完善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實踐教學時間,加強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和頂崗實習,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課時占總教學課時的62.6%;專業實訓與頂崗實習課時占總教學課時的43.9%。近幾年學生的畢業實習頂崗率接近100%,職業資格證書(三級)獲取率為100%。
(三)構建了基于生產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按照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要求,以職業核心能力為主線,以生產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重新構建了以生產過程為主的園藝類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專業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設了6門園藝類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建成6個課程資源平臺網站;校企合作開發了適于工學結合使用教材6部,其中出版3部。
(四)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混編教學團隊
園藝類專業建立了一支校企混編教學團隊,配備了校內專業帶頭人和企業專業帶頭人,除30余名校內教師外,還建立了由近30名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每年有近20名兼職教師任課,承擔專業課教學時數占專業教學總課時40%左右。園藝類專業教學團隊中的專兼職教師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其中外出進修培訓共108人次,對10名骨干教師進行了重點培養,青年教師平均每年至少參加一個月以上的專業實踐,目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2%。(五)建立了企業與社會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建立了校內督導、企業督察、學生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管理制度和企業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辦法。建立了由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學校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形成了教學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通過開展與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機構合作評價,提高了人才質量評價的客觀性。
三、結束語
通過校企共建園藝類專業實訓基地,我院開展了課堂與園區相結合、學校與崗位相融通的“課堂+園區”“校崗直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鍛煉了教師;也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和生產人員不足的困難,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這一模式得到了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農委和南通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有很多省內外農業類高校和農業園區的領導、老師、專家前來考察交流,國家、省、市多家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媒體進行了報道,被評為南通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組合”,江蘇省農委在相關園區召開現場會在全省農業院校中推廣這一經驗,也被作為我院“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多次推薦到省市有關活動中展示。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主題,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創新實訓基地共建機制,完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生產項目課程體系,打造校企混編專業教學團隊,建立工學結合教學評價體系等,是各高職院校都十分重視的工作。本文針對解決本校及其它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工作中所遇到的共性問題作了一些探討和研究,拋磚引玉,以期對全國農業職業院校園藝類及相關專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作者:陳靚 陳國鈞 沈建忠 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包耀東.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模式創新[J].大學教育,2013(5).
- 上一篇:新聞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