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組織設計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5-03 10:40:48

導語:織物組織設計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織物組織設計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根據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結合微媒體環境,開發“織物組織設計”課程顆?;虒W資源?;贐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學)要求,改革課堂教學內容,依托國家資源庫課程教學平臺,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將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有效融合,提高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關鍵詞:織物組織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混合式教學

“織物組織設計”課程是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本課程的工作任務主要包含織物組織分析、織物設計與試織兩大職業技能模塊,為后續課程“紋織設計與CAD應用”、“機織產品設計”、“畢業設計”等作了必需的理論知識鋪墊。因此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的嘗試、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也就成了必然。通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最終提升學生的織物組織分析能力、織物組織設計能力。同時,由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和發展迅速,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曾一度被e-learning學習方式所顛覆。無可否認,e-learning豐富的資源、強大的工具、跨時空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實踐證明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傳統課堂教學。這是因為e-learning這種方式,學習活動缺乏教師的主導、監控和教師的深度參與,難以營造體驗式的師生互動氛圍,因此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下,學生如何體現在線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如何發揮引導作用,已經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此大背景下,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在線教學有效融合的混合式教學(BlendingLearning)順勢而生。本文以某校紡織學院“織物組織設計”課程為例,對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1改革思路

在“織物組織設計”國家資源庫課程平臺基礎上,以織物4大類組織為標簽,以顆?;?、結構化和一體化為形式,開發微課程,重新構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程序和評價方式,并結合微媒體環境(如微博、微信),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環境與課堂教學內容實現有機整合,通過在線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協作能力的培養,并通過從單一到綜合的項目教學、單項訓練和綜合面料設計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紡織品設

2課程改革與實施

2.1根據課程項目化教學,開發“織物組織設計”課程顆粒化教學資源。以滿足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要求為出發點,按照“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Y源”的邏輯,在原有的網絡課程平臺基礎上,根據紡織面料設計師職業資格標準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結合課程項目教學設計要求,開發“織物組織設計”課程顆?;虒W資源。顆?;虒W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方案、課件(包括織物組織三維仿真動畫)、微視頻、微課、學習手冊、在線測試、織物組織設計案例、課程試題庫、課程評價、項目實訓、習題集、自我評價、項目設計任務書、指導書和參考資料等。通過圖片、動畫等展示組織的空間結構,利用課件講解組織的應用和特點,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如圖1所示,采用三維模擬動態演示織物結構,如雙層織物中表里換層織物、接結織物、管狀織物等,提高了學生對織物的空間組織結構認識。針對比較抽象復雜的知識點,設計并錄制微視頻或微課,如圖2。微視頻或微課時間短,顆粒完整,圍繞一個知識點或任務展開,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比如雙層織物組織結構特點這一章節比較難懂,面料立體,組織抽象,可以通過錄像、動畫、錄屏等手段做成微課形式,并且傳放在網絡平臺,供同學們多次學習。2.2基于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學)要求,改革課堂教學內容。由于織物組織與結構涉及的內容多,知識相對抽象,實踐性強,學生掌握相對較難。為了有效地實施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學習環境、不同學習資源、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和項目教學的需要,首先對課程教學內容作進一步改革。在課程內容改革上,根據項目教學的需要,大量增加實踐環節(實踐課時增加到50%以上),使學生能更好地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第一,使學生能夠掌握各類組織結構的基本知識,理解各個組織特點。]第二,使學生掌握各類織物的分析方法,重點培養織物分析能力,利用檢測崗位和面料設計師崗位的要求來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第三,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根據服裝、色彩、面料等流行趨勢,增加新的設計內容,強調組織變化和創新,突出色彩搭配,通過織物的設計與試織,提高學生對面料的認知和設計能力。同時,根據目前生產中運用CAD進行織物設計的發展方向和目前紡織品市場需求的特點,加入較多的織物組織CAD部分的內容和小樣試織環節。通過CAD操作實踐,讓學生掌握織物CAD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紗線設計、織物面料設計和織物上機圖設計的方法,設計效果能夠通過軟件自動模擬出來,學生根據模擬演示的織物,選擇較好的作品進行試織。所設計的織物品種以變化、聯合及復雜組織為主,要求。產品結合流行趨勢,具有一定的市場性和時尚性。每人上交25cm×25cm以上布面勻整的織樣,并寫出試樣報告。2.3采用線上+線下的組合方式,設計混合式教學評價模式“織物組織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圍繞教學項目,采用線上+線下的組合方式,創設特定的教學環境,實現混合式教學與評價(如圖3)。2.4通過項目任務驅動,實施混合式課堂教學。以“三原組織設計與應用”、“變化組織分析與CAD應用”、“聯合組織設計與CAD應用”、“復雜組織設計與CAD應用”、“織物上機簡單組織試織”、“織物組織綜合設計與試織等教學項目為載體,設計任務為驅動,組建學生項目小組,項目組成員要明確分工,并在每個環節要求學生設計小組提供項目過程報告。在項目教學和實施過程中,課前、課中和課后都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如網絡課程、課程微博、織物組織3D動畫、織物CAD軟件等)及其它教學資源和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設計混合教學評價,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其中過程考核涵蓋了課前在線學習記錄、織物分析和織物小樣試織操作、合作交流、課后拓展(面料設計比賽、作品展示)等過程記錄,通過混合教學評價,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的全面發展建設和完善紡2.5依托國家資源庫課程教學平臺,進行學生自主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織品設計國家資源庫課程教學平臺,在平臺上設置學習內容、授課計劃、學習資源、學習小組、學情調研、作業與測試、討論區等模塊。“授課計劃”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把握學習方向;“學習內容”中豐富的信息化資源,使學生課下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作業與測試”環節學生進行自我檢測。例如講到破斜紋織物組織時,先讓同學在課下線上自學組織特點和分析方法,課上再發放實物面料,檢驗學生學習結果,這種方式促使學生課下線上主動學習,課上線下交互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如有疑問,可以在平臺的討論區內發表提問,學生可以相互解答,也可以由老師作答,針對疑問較多的知識點,教師還可以進行線上統計,在課堂上線下做重點交流和指導。依托國家資源庫課程教學平臺,基于項目任務,實施在線協作學習。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設計教學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組建學生項目小組,項目小組以學生自由組合為基礎,教師對小組進行適當調整,每個小組的人數為5人左右。項目成員擔任虛擬助理設計師,組長擔任虛擬設計總監,采用“幫帶”的方法,實現項目化教學。在小組內成員可進行分工協作,學習探究,教師通過安排一系列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與運用知識,并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情況,從而有效調控教學活動。

3體會與思考

“織物組織設計”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基于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要求,開發課程顆粒化教學資源,并根據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教學)要求,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再在國家資源庫課程教學平臺支持下,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如何開展混合教學有效性和可實施性,需解決以下3方面問題。第一是資源問題,如何開發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顆?;虒W資源?!翱椢锝M織設計”課程雖然有網絡課程平臺,但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體會到網絡課程平臺使用率不高、使用效果不好。根據一般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顆粒化教學資源如微課、微視頻,是具有較強的學習有效性的,但現階段,本課程優質的顆?;虒W資源仍然非常匱乏。因此需要按照“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邏輯,開發和整合信息化教學資源,包括文本、圖片、動畫、視頻等。第二是教師如何呈現課堂教學問題。基于課程資源庫,教師如何選擇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并在45分鐘的課堂內呈現,這一過程對教師的工作能力要求較高,也需付出更大的工作量。在選擇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資源庫后臺先掌握學生課下線上所學知識點和所完成的作業和測試,通過問題反饋和總結,對學生已掌握內容和未掌握的知識點做分析,課上對難點和易錯點進行重點突破,不再是平鋪直敘的講解。第三是如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管理、提高學習興趣。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普遍不高,而混合式教學,需要學生課外安排時間進行大量的自主學習,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如何整合信息資源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線上學習,也將迎來諸多挑戰。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式研究綜述[J].時代教育,2016(15):48-48.

[2]陳燕,王慧玲,劉玲.微課教學法在紡織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紡織服裝教育,2014,29(6):516-518.

[3]荊妙蕾.織物結構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4]劉湘玲,劉孟祥.基于畢博網絡平臺的汽車構造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輕工科技,2017(7):159-160.

作者:馬旭紅 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