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19 03:44:17
導語: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占到新建筑比例30%以上,鋼結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行業對鋼結構從業人員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針對鋼結構課程的特點和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鋼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鋼結構;課程教學;探討
1課程特點
鋼結構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很強的課程,無論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還是管理,鋼結構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鋼結構課程的主要特點有:(1)知識面廣、內容多。鋼結構課程內容與力學課程聯系緊密,如材料力學,在傳統的教學計劃中,材料力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二年級,與鋼結構課程間隔1年多時間,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知識的銜接和復習的問題,教學難度較大。鋼結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材料性能、連接(焊縫和螺栓連接)、構件的受力性能(強度、整體穩定性和局部穩定性)、門式剛架和單層廠房設計。(2)鋼結構理論性強,工程設計部分實踐性強,部分內容依據經驗,部分內容比較零散,邏輯性較差,學生學習難度較大。(3)概念、理論模型多,抽象難懂,對學生的力學知識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教高。
2教學方法探討
2.1課程教學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增強學生應用能力。鋼結構課程大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較單一,容易給學生造成空洞乏味的感覺。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可適當的增加現場教學的方法,現場教學避免了以教師講解為主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形,使師生之間更加容易互動,相互受益。為避免工程實訓與實際工程脫節,還可聘請一線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參與現場教學,增加開展驗證性、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增強學生應用能力。2.2融入混合式教學,多通道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相對較單一和片面。如老師點名、學生回答,部分學生畏手畏腳,沒有信心,或性格內向的學生能回答卻害怕而不回答,或者學生主動回答,都不能代表大部分學生的掌握能力。課堂融入混合式教學方法,和學生多通道互動,充分調動和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愉快中學習,學習中愉快。例如:在課堂中利用雨課堂免費教學軟件,學生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入學習PPT界面,采用彈幕、投稿、課堂紅包、隨機點名等方式,無論大班小班教學,學生人人能發言,人人能參與,也將耍手機的學生拉入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2.3啟發式教學,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為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內容的啟發性、生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根據課堂的內容課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查閱相關參考資料,積極獨立地進行思考、討論、歸納和總結,形成報告,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再進行專項的啟發和指導,對于少數學生不論理解的問題,再進行集中解疑,從而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2.4利用信息化方法,配備輔助教學參考資料,提升學生拓展能力。利用信息平臺建立課程網站,上傳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多媒體課件、作業、參考書籍及輔助資料等參考教學資料。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課程,第一時間進入課程。例如:將精品課程、工程案例、視頻、公開課等資源將課堂講授、實驗實訓、小組討論、作品展示(匯報)有機結合,方便學生獲取信息;課下在信息平臺中建立師生互動園地,及時獲得教學反饋,避免師生課后見面難,為學生解答學習中的疑問;鏈接鋼結構網絡學習資源和鋼結構行業網站資源,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行業的最新進展,開闊學生的視野,使課堂知識和課外知識相互補,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全天候學習的平臺。2.5改革課程考試方式,提升學生運用能力?!八烙浻脖场钡闹R積累的考核形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下鋼結構的教育培養模式。專業課考核的目的應該既注重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又注重考查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將鋼結構課程閉卷考試變為半開卷考試,允許學生帶規范查閱。既避免閉卷考試給學生帶來的記憶負擔,又增強了學生對鋼結構規范熟悉和強化了學生理論學習與規范結合應用的能力,并與注冊結構工程師的考試方式相銜接,為學生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結語
教學改革是永恒的話題,教師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知識,并思考和歸納總結鋼結構教學經驗,探索更為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曉菡.鋼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分析與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
[2]劉陽冰.基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鋼結構課程課堂教學設計[J].科教導刊,2018.
作者:王凌云 王垚森 單位:1.西昌學院 2.南京知行電動汽車有限公司
- 上一篇: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