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就業前景研究

時間:2022-07-27 09:15:45

導語: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就業前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就業前景研究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后,我國法學教育得到迅猛發展。法學教育規模激增,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高校法學專業的本科生人數以幾倍的數量來增長,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在我國2100多所普通高校中,開設法學專業的院校近1400所,超過高校總數的60%,其中理工科院校有173所。從20世紀90年展至今,我國近一半的理工院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從理論上講,法學專業的擴招導致的人才高供給與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背景對人才的高需求應該是不謀而合,而不是無緣吻合的。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的背景下,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法學教育,其快速發展的大趨勢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也不能否認的。然而,在盲目擴招的情況下,大家都忽略了法學專業本身是一個精英專業,這是一個站在金字塔頂端,需要去為社會矛盾做出裁決與協調的專業。大部分高校對此卻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制定方面出了問題,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在素質和能力上存在缺陷。所以,法律人的精英本質與大規模的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法學畢業生產上的矛盾結果就是現在社會整體大環境都不看好法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對法學學生的就業狀況持消極態度。解決矛盾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并不失時機地認準中國法治發展的當下特征與未來走勢,并引導學校和學生轉變思路,真正契入中國法治發展潮流,實現法治改革與就業問題同步解決的雙重效果。近年來我國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不斷加強,為我國的法治進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也對法治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給法學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創新機制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法律人才,是新時期社會的使命。

二、法學專業就業現狀

在國內,法學就業率自2002年起就低于全國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平均水平,2005年甚至滑至末位。在西方發達國家,就美國來說,他們的人口總數僅占全世界的5%,律師總數卻占全世界的35%。我國一個十幾億的人口大國,律師總數卻只是全世界的7%。中國如欲達到西方的法學人才的普及率,預計到2020年,以我國每萬人平均擁有的律師數將增加到3人計算,我國律師行業從業人數的增量在這幾年內平均將達到每年2.9萬人。同時,為了緩解基層法治人才匱乏,我國基層法院一年需要增加1.9萬個在一線審判崗位的法官;我國基層檢察院需要安排1萬多名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法科畢業生充實基層檢察官隊伍。就當前每年畢業的法學專業人數與我國法學專業人才存量以及按照各國對法學人才的需求比例來看,遠未達到應當具有的需求總量。十八大以來,國家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國,這是對法學專業的一個大轉折,新起點。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對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建國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對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視,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中對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視,更是中央全會首次對法治重大問題專門作出決定,將全面小康與國家未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依法治國緊緊相關聯。我國正處在國家大力發展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健全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法學專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法治大環境。

三、應對措施

(一)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提高法學專業就業率的應對措施。1.深化特色學科建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院不同于普通院校法學院,要確立理工院校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關系更加趨于復雜化、多元化。法律法規體系在不斷完善的同時,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包含很多工程技術類規范,還包含很多新興領域內規范,頭緒眾多,空間很大。華水法學院應當以水法水行政特色為依托,關注中國水利事業新時代背景下的轉變,深化水法領域的研究,服務于水利法治化的實踐,培養專業“水法”法律人。再有,依托得天獨厚的理工科特色,和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等聯合教學,深入研究互聯網侵權、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等等這些新興領域的瓶頸問題,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迎合市場需求。2.建立校內校外聯合培養機制基于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念,“基礎學科與特色學科相結合”理念,根據不同基地單位性質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校外實踐基地合作單位。不僅重視通過法院等司法部門培養學生通用法律職業能力,更為重視通過具有理工學科特色機構培養學生在特色學科領域實踐能力。例如,知識產權法院、經濟法庭、環保巡回法庭等。3.改進與創新四年制法學本科專業培養模式。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應著重研究培養目標,分析并構建課程體系,突出培養目標多樣化、分流培養的特色。根據本科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必修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設計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如準備進一步或研究生深造的學生,可以選擇理論型的選修模塊;準備就業的學生可以選擇應用型選修課程模塊,應用型模塊下又可以根據各個學科劃分為多種子模塊,例如環境法模塊、水法模塊、知識產權法模塊、公益訴訟模塊、計算機侵權模塊等等。(二)學生個人促進就業的應對措施。1.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學生應加強熱點知識學習,努力成為復合型法學人才。在今天,具有多種學科知識背景的人才是很多企事業單位和部門所急需的。當代社會對法學人才的要求,已不是簡單的精通法律,單位更重視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注重法律、英語、經濟、計算機的全面結合。2.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法律人,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在面對復雜的法律關系、日益完善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制度時,不僅要掌握法律專業知識,熟悉法條和訴訟程序,而且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規則和法律背后的法律意識、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在此基礎上,培養創新思維,提出法律應當是什么,用扎實的專業知識提高就業競爭力。再有“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法律職業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把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以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職業基本職能。3.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冷靜分析現狀,降低就業期望值,樹立面向“基層法治”“西部法治”的就業理念。目前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匱乏,對法律人才需求量大。“基層法治”包括:“基層政法”,特指基層政法委、黨委與政府組織;“基層司法”,包括區縣級公、檢、法、司四大機關;“基層法務”,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行各業。2016年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規定,“創新機制吸引法律專業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培養專業化的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了解國家的政策,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

[2]郝耀武.法律全球結構下的法學實踐教學創新[J].綏化學院學報,2006(6):152-154.

[3]李祖平.法學實踐性教學,培養創新型法律人才[J].前沿,2005(4):121-123.

[4]韓大元.當代法學教育改革趨勢[J].中國大學教育,2003(10).•932•

作者:孫櫻萁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