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分析

時間:2022-11-12 04:02:37

導語: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也越來越狂熱,在這個背景之下,導演類優秀人才已經成為比較稀缺的資源。在一部電影中,導演是決定電影靈魂的核心,他是整部影視作品從文本到藝術呈現的直接領導者。針對目前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從管理模式、教學方法兩種不同層面提出解決的辦法,力求可以為高校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導演人才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電影

隨著社會的發展,影視傳媒產業發展逐漸走向強大,優秀影視劇導演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以前學習導演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劇團表演或編劇經驗,這些經驗為他們在進行專業的導演學習之后,快速回到工作單位執行工作任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類的學員主要學習的是導演的相關技能。與以往不同,現在的學員基本上都是按照正常的升學流程,進行四年相關知識的專業學習,隨后又不一定有機會到相關的影視單位、劇團進行實習訓練。所以說現在的學員在學校期間掌握的那些關于導演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導演技能十分匱乏,不足以滿足目前市場迫切的需要。

一、導演的概念

導演是一部影視作品的核心,用演員的演繹來構造和表述自己思想的藝術家,同時也是將影視文學劇作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導演作為影視創作過程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組合者,他的任務是負責組織和團結該影視劇組中所有的工作人員和演員,使他們的職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提升和創造出眾人勞動的藝術結晶———影視作品。導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影視導演,他們必須同時綜合利用演員的身體、燈光藝術、視角選擇、畫面組成、剪輯邏輯、聲色組合等一系列元素將某個劇本呈現在大銀幕上。影視工業是一種包含多種專業的工業技術,從前期的攝影、燈光、美術指導等到后期的特效、剪輯等非常繁雜。第二類是舞臺導演,這類導演的工作是一種貫穿整體的過程,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再到舞臺的設計、服裝的選擇等,全部都需要導演來完成。

二、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導演的工作中,經常由于相關的工作人員的能力不合格、工作素質低,對導演的實際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現今社會導演行業泛濫化,就如我國著名導演徐崢在某次頒獎儀式中所講:“現在導演的門檻實在太低了,什么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導演”。加強對導演人員的相關培養,提升導演的綜合素質義不容辭。而首先要從導演教學說起,目前導演類專業在教學管理中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一)局限于理論教學。當下關于導演專業的教學管理中,其教學的方式與和市場上的實際需求有很大出入。當今的教學過程往往只是重視課堂上理論知識的講授和文化知識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實踐教學。以這樣的側重點安排出來的課程給學生上課,最后學生的業務能力勢必不會給社會交上合格的答卷。再者,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也往往需要實踐操作的滲透,有血有肉、豐富生動才能讓學生更充分了解掌握專業的知識技能。(二)教學方式過于陳舊。無論在什么專業的教學中,教學的方法、教育的方式、教學的內容都非常重要。在目前導演類專業的教育中,教學的方法過于陳舊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能將前沿融入教學,意味著畢業就過時。相關的教授知識的學院派老師也往往是自我陶醉其中,忽視學生感受,缺乏反省意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這就沒有辦法提高學生們的積極熱情。沒有了主動的學習,進而導致學生難有相當的收獲與創新。(三)導演類的本質屬性引發的教學管理弊端。一個有影響力的導演相當具有社會價值的,比如說:李安、張藝謀、王家衛等知名導演,他們的社會影響力是眾所周知的,還有與其職業掛鉤的利益關系,種種因素導致現在有影響力的新銳導演和有創作力的作品都非常稀缺。導演專業畢業的學生創作能力有限,急功近利的心態無法使其安心創作,人才斷層與人才需求矛盾十分明顯,這都嚴重制約了目前影視作品質量的提升。(四)導演類專業在教學管理中的教學評價方法過于單一。絕大多數的導演教學工作中,教務管理往往需要遵守一定的規范和章程,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也過于單一。而要突破這種評價機制需要面對復雜的論證、審批,過程令人望而生畏。導演要具有全方位的知識儲備,需要非常強的綜合處理事務能力,而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很明顯和導演的職能不匹配,無法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就沒有辦法培養出全面性的人才。

三、導演類專業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進意見

(一)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導演類專業的教學光有理論很難達標,必須在現實的課堂內外進行實踐能力提升,才能讓學生充分的鍛煉自己,總結自己反思自己,從而具有真正的應用能力。比如說,多讓學生組織一些社會活動、校園活動等,活動期間學生為總負責人,從前期制定計劃、規范流程、處理緊急問題,提高場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等,都交由學生處理。作為一個符合時代的導演還應該熟悉各種前沿的高科技攝影、特效、聲音等設備的知識與應用,這些都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的教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時間拍攝的訓練,從小作品、小片段開始,逐步提高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檢驗理論,創新思維。(二)創新課程體系。依據新時代導演人才的市場需求,必須調整教學體系,突出“厚基礎、寬口徑、重技能”。在基礎教學實施完成的基礎上,追求導演教學的新方法,完成更為嚴格的專業技能的教授與學習,培養具備思想、技藝、創新等多層面應用型導演人才。同時在已有的師資隊伍基礎上,可以采用邀請著名導演進行授課、演講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教師團隊的水平。(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學分制是教學管理體系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它是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依據,然而對于學分管理體系,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求,充分完善相關內容,保證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開設足夠的選修課程,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方式,盡可能對每一位學生客觀地評價,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平時學習和訓練當中的積極性不被打擊,自信心不被磨滅。評價的多樣性要求,進一步下放教育行政權限,使“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務”轉變。(四)改變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導演思維。眾所周知,一個沒有導演思維的導演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導演。什么是導演思維呢?通俗意義上講,就是導演對看到的客觀世界的一種具體化、形象化認識過程。導演思維是一種對形象思維的邏輯性概括表達,其表現形式是非常具體形象的。擁有優秀的導演思維其未來作品的演出效果一定是深刻的,反之,則效果會有所局限。導演思維的養成是需要時間和專業指導的,必須經過多個階段的學習才能具備合格的導演思維。在導演教學的實際情況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很少的會對生活有所觀察和體驗,假使教師在一開始就讓學生學習戲劇要求的“現實主義”,那一定會有很多的學生一臉茫然。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來進行第一步實現導演思維的培養呢?經過多番探索和查閱資料,我們應該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逐一進行:首先,教會學生將文字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讓學生充分運用自身的感性思維去看待、認識、了解世界和模仿生活,不需要描繪一些空泛、乏味的偉岸思想,只需要展現具體的事物就可以。接著,從簡單思維轉化為復雜行動性形象思維,戲劇是無數個“行動”關聯組成的一門藝術,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具體的行動表演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行動思維。然后是從積累客觀世界表象轉化為創作藝術形象,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示范教學,用示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清楚明白地認識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之后將自己的理解選擇性地進行片段編排,進而創造片段編排。最后,從單個創作或者多個創作藝術形象轉化為總體藝術形象。一個沒有思想支撐的形,是缺乏生命力的,也必不可能被觀眾接受,導演需要根據總體藝術理論概念來創作,將自己的思想以合適的表現方法融入到具體的思考想象之中。

四、結語

現代的導演非常需要從以前傳統式的追逐表面思維的老套中跳出來,優秀導演的養成與教育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將教學模式科學化、合理化、專業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符合時代需要的導演人才。

參考文獻:

[1]陸花.北京電影學院實踐教學特色研究[D].北京:北京電影學院,2017年.

[2]王良波.關于戲劇導演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5,(05):128-139.

[3]謝飛.導演教學50年[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05):142-152.

作者:張維政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