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跨文化教學重要性
時間:2022-01-17 10:51:43
導語:外語跨文化教學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文獻,總結和歸納了在國內英語課堂推行(跨)文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討論了教材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強教材建設對推進外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建設;跨文化教育;外語;教學
1前言
張紅玲認為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是“一項由學校通過培養目標確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材料選擇、通過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設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等途徑進行的關于個人世界觀、價值觀、身份認同、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教育活動”[1]4。早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外語教學界就意識到了文化學習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且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觀一直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最開始學界鼓勵學習者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融入和適應目的語交際環境;接著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文化身份也逐漸受到重視;而近年來,學界更是大力呼吁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多元文化意識和全球意識[2-4]。從2000年開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逐漸出現在了我國各級的英語教學大綱或指南里。隨著學界對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研究日益增加和深入,廣大一線教師對外語跨文化教學的認識逐步提升,同時新的外語跨文化教學方法也不斷地被提出和嘗試[5-6]。盡管如此,在國內各層次的英語教學中,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推行仍受到了多種因素的牽制,比如:考試的反撥效應和有限的課堂時間迫使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語言教學上;課程大綱的更新和教材的建設滯后于外語教學理論的發展;教師的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學素質現狀與理想水平還有差距[7]。教材作為“促進學生與教師開展教學互動的重要媒介”[8]67,是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既是教學的資源,也可以是教學活動的藍圖。如果外語教材設計得好并且使用得當,能夠引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推動教學改革。因此,加強教材建設是推進我國外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一環。
2國內外語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國家和外語界對跨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少高校和一線教師也做了許多成功的嘗試,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在外語課堂上統一起來,但總的來說,在實踐中跨文化教學還是常常讓位于語言教學。張紅玲指出,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經常是教師個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向學生傳授碎片化的知識和個人體驗[1]。筆者曾對2005-2016年間發表于知網上的20項以(跨)文化教學為主題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總結,同樣發現多數教師用于文化或跨文化教學的課堂時間不超過20%,并且他們傾向于介紹顯性的文化知識、自己熟悉或者感興趣的知識以及教材涉及的知識。教學內容零散,教學活動的開展比較隨機[7]。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1)考試的反撥效應和有限的課堂時間迫使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語言教學上。韓曉蕙調查了來自國內39所不同類別高校的1081名教師后發現,“教師普遍認為,由于課時有限無法更好地開展跨文化教學,學生更看重英語語言應試能力的提高這一現狀使得教師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放在語言教學上面”[9]110。邵思源和陳堅林對高中教師的調查也發現,學生“認為提高語言能力比文化能力更重要”和“高考中涉及的文化內容少”都是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放棄文化教學的主要原因[10]146。(2)教師自身的跨文化素質和文化教學素質有限。在外語跨文化教學的視角下,外語教師需要具備很高的跨文化素質和文化教學素質。教師不僅要熟悉自己的母語文化和所教語言背后的文化,掌握足夠的普遍文化知識,善于比較文化的異同,熟悉跨文化交際過程,了解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實質以及影響這一活動成敗的因素,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還要懂得如何篩選材料、設計活動、組織教學、科學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11,4]。然而現實中,國內多數一線教師自身并沒有豐富的跨文化經歷,對各級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的跨文化交際教學要求不夠了解[12],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模糊[9],對跨文化教學的理解也有偏差,混淆了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比如有的教師把在課堂上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歷史等陳述性知識等同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情況[13],有的教師偏重知識傳播忽略技能訓練。由于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教學的認識不夠全面,當面對龐雜的文化和跨文化知識及技能,教師很難理清它們之間的聯系,無法有效地篩選教學材料和設計教學活動并系統地開展跨文化教學。(3)課程大綱的更新和教材的建設滯后于外語跨文化教學理論的發展。雖然各級的外語教學大綱都有涉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但卻沒有清晰科學地定位各個階段的培養目標[14]。在教材建設方面,多個實證研究都發現國內主要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以西方文化或歐美文化為主導,多元國際文化和中國文化被忽略,并且有研究發現教材對文化信息的呈現時有失真[15-16]。楊盈和莊恩平調查了10多套在國內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發現“文化內容以單元主題形式出現,但與跨文化交際直接相關的主題僅占單冊課本的一到兩個單元”;在較少的涉及文化的單元里,“雖然小組討論任務設計有注意到鼓勵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但遠遠不能滿足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包含文化內容的課后注釋大多以簡單的文化知識點的形式出現”。有的教材“配備了專門介紹文化的小短文,但卻是課后閱讀材料,很難引起師生的重視”[17]16-17。高晉菊對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研究發現,該教材基本上是從旅游者的角度選取其呈現文化內容,主要與日常生活有關,很少涉及關乎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更為深層次的話題[18]。
3加強教材建設的重要性
盡管學界對使用教材的態度不太一致[19],但作為課堂教學的三要素之一,教材是在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對于學生來說,教材是其課內外學習活動的材料和指南[19];郭燕和徐錦芬的調查發現,教材學習在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中,平均占的比重超過53%。每周學生用于教材學習的時間平均達到5.72小時[20]。對于教師來說,教材可以是一份資源、一個培訓者、一個權威或者一種理念[21]。更重要的是,如果外語教材設計得好,并且使用得當,就能夠推動教學改革。對于面臨著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或新課程并且迫切希望獲得培訓的教師們來說,教材可以通過逐步地、系統地展示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讓教師看到這種教學變革的全貌,讓這些教學改變更容易被教師們接受;并且教材還能通過系統的指導教師的教學,讓新的教學方法變成教師們的一種行為習慣[19]。安琳的研究也發現合理設計和使用的教材對教學改革和教師發展都有作用。教材作為新教學理念、原則及方法的載體,同時作為教學研究者、教改發起者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中介,能啟發教師的教學創意和批判性思維,將教改觀念和原則傳遞給教師并幫助教師逐步轉變他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22]。Seferaj的研究發現,使用交際性英語教材有利于促進教師形成使用交際性教學方法的習慣[23]。國紅延&戰春燕的研究發現,60%的教師認為大學英語教材對他們的實際教學過程有指導性,40%的教師認為教材改善了他們的教學理念[8]。尚麗媛的研究也發現,教師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對教師的文化教學意識也有顯著影響[24]。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多數一線英語教師并沒有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經歷,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教學的認識不夠全面,在外語跨文化教學面前,多數教師都是新手。不少教師提到他們希望從教材中獲得更多指導[10,24]。如果能夠大力建設同步實現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教學的各級英語教材,“教師可以借助教材系統地,有條不紊地開展文化教學,也可以借助教材充足的文化內容設置簡單的文化語境供學生體驗”[25],同時,基于外語教學理論和跨文化教學理論精心編寫的教材可以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師對外語跨文化教學的認識,推動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再者,如前所述,國內現有的外語教材滯后于(跨)文化教學理論的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推進外語跨文化教學,加強教材建設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4結論
這些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人才的重視,跨文化外語教學在英語課堂逐步推廣,但卻因為應試教育、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素質局限和教材建設滯后等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全面展開。改革測試,培訓教師,建設教材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然而,測試的改革與教學改革密不可分。一般情況下,是教改帶動考核方式的改革。因此,推動外語跨文化教學,還是得從教師培訓和教材建設入手。比起通過培訓來提升教師的素質以促進教改,通過教材建設,利用教材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來推動教學變革可能更切合目前國內的外語教學實際。外語跨文化教學對教師提出的素質要求特別高,然而國內多數一線的英語教師都沒有豐富的跨文化交際體驗,沒有專門從事文化或者跨文化交際研究,也不太可能接受長期和系統的跨文化交際培訓和跨文化教學培訓,而短期的培訓很難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教學素質。另外,近年來國內以跨文化外語教學為主題的培訓雖時有開展,但對于龐大的英語教師群體來說還是不夠的。如果加強教材建設,讓基于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教學理論的教材給各級英語教師示范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把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教學融合起來,同時給教師們提供豐富的(跨)文化教學資源,再定期輔以教師發展培訓,能減輕教師實踐(跨)文化教學的顧慮,增強教師開展(跨)文化教學的信心,增進教師對跨文化交際和文化教學的認識,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幫助教師逐漸形成新的教學習慣。因此,加強基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外語教材建設是推動跨文化外語教學的一個突破口。
作者:楊君如 單位:汕頭大學
- 上一篇:學校教學設備采購管理設計與實現
- 下一篇: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