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環境設計教育理念

時間:2022-09-11 11:18:58

導語:探討環境設計教育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環境設計教育理念

一、研究概念解析

理念字面意為理性概念,在《辭海》中理念有兩種解釋:一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二是理論、觀念、思想,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被稱為理念。在《新詞語大詞典》中認為理念是對事物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觀念。從理念釋義中可以看得出,理念不同于感性認知,是人類理性認知的成果,經歷了從想法到思想的形成過程。環境設計是指在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重視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需求,運用系統整體的方法對人類環境空間進行優化研究。本文中環境設計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實踐能力、學識結構為主要內容,其中價值觀包含環境設計學和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倫理價值,實踐能力包含實踐應用和業務能力,學識結構包含學術知識與學術修養。

二、中國近20年100篇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研究文獻分析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探討環境設計教育理念——基于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模式STUDYONTHEEDUCATIONCONCEPTOFENVIRONMENTALDESIGN:BASEDONTHEEDUCATIONMODELOFTHE‘THREE-IN-ONE’INTSINGHUAUNIVERSITY一級學科簡介中,提出環境設計是研究自然、人工、社會三類環境關系的應用方向,以優化人類生活和居住環境為主要宗旨,環境設計尊重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景觀的完整性,既重視歷史文化關系,又兼顧了社會發展需求,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環境體驗與審美引導相結合的特征。中國環境設計專業名稱幾經更名,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屬于藝術學設計學專業類,被授予藝術學學位。從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到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加入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設計學科建設在60年的歷史大背景下走過了從室內裝飾到環境設計的發展歷程[1]。環境設計教育理念多體現在實踐項目中,梳理和歸納近年來環境設計教育理念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有助于學科建設。如維克多·馬戈林(VictorMargolin)曾提到設計研究的核心課程建設需要對期刊論文搜集與整理,重新闡釋和評估關鍵文獻的研究,如同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和藝術史領域的學者所做工作一樣[2]。本研究選擇中國近20年來100篇討論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的論文作為分析材料,包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碩博論文三種類型。(一)題名中出現環境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情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明確界定和使用“環境設計”用語,如圖1所示,自2011年開始題目中出現“環境設計”的論文增長較快,2013年開始呈現顯著增長態勢。“環境設計”從環境視覺藝術形式拓展到環境的生態、心理、文化、信息等領域。尤其是在2018年處于頂峰,正因為環境設計研究范圍和應用領域的擴大,更引起各學科的關注度和研究興趣。另外,題目中使用了“環境藝術設計”的論文在2010年達到頂峰,在2018年也出現一次峰值,當“環境設計”得到關注的同時,“環境藝術設計”也不曾缺席,這說明學者們并未完全放棄使用環境藝術設計,而且整體來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態勢起伏較多,但具有持續關注度。另外,以“環境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為題的論文關注熱點不同:使用“環境藝術設計”作為題名的論文較多關注創新思維、審美文化、設計思維、視覺藝術、地方特色;使用“環境設計”作為關鍵題名的論文多關注知識交叉、協同創新、工程教育、創新能力、整體系統、實踐應用。(二)教育理念關注熱點的歸納與分類。本文通過分析論文核心用語以找到研究者關注的熱點,100篇論文包含205組關鍵詞,如圖2所示,一是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是環境設計教育關注的熱點;二是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統一、市場需求等途徑,強調設計的實踐應用;三是形成了整體、綜合、系統、多元、協同的認識方法;四是提出了可持續、價值觀、本土化等思想觀念。近20年來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理念可以歸納為“知識結構、實踐應用、價值觀念”三個層面。基于前文研究結論,結合圖1所示“環境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題名出現的峰值年份,選擇2006年、2010年、2013年、2016年、2018年5個峰值節點,從“知識結構、實踐應用、價值觀念”三個方面觀察各時間節點的理念發展情況。如圖3所示:一是知識結構方面不斷豐富,逐漸關注多學科交叉、關聯、協調以及智性教育,拓展了環境設計教育的多維語境。2018年環境設計教育文獻呈現更科學、更多元、更理性的視角,更側重從整體視角構建教育教學模式,避免局限于已有的教育教學框架中。如借鑒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等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二是實踐應用的目標不斷明確,逐漸關注市場需求、職業能力、居住需求等客觀條件,運用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科研項目等方式;三是價值觀念方面不斷多元,形成具有不同視角的多維價值判斷范疇。圖2中國近20年環境設計教育理念文獻題目關注熱點的詞頻統計圖示(來源:使用HTML5WordCloud制作)圖3各峰值年份教育理念的關注熱點及歸納情況圖示(來源:依據各年份文獻關注熱點歸納統計結果繪制)圖4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來源:依據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繪制)(三)從教育理念關注熱點看問題。一是環境設計專業界定與專業特色模糊。伴隨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環境改造與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專業招生規模隨之擴大但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建設不完善。從“環境藝術設計”到“環境設計”用語的轉變并不是學科內容的徹底轉變,環境設計應避免在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浪潮中迷失學科方向。二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過程和體系不完善。在教育傳授者和組織者方面,現實問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趨同化、教學手段單一、課程設置不系統等。在教育接收者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是專業能力、理論意識、創意思維以及科學理性思維的欠缺,在設計素養、文化素質、綜合素質、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方面有待加強。三是環境設計教育研究缺乏整體思維。環境設計具有“藝術”與“科學”雙重含義,學者們基于理論研討與教學實踐提出豐富的學術成果,但較多關注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某一階段特征或某一部分結論,缺少對環境設計教育教學體系化和整體化認識。綜上分析與討論,環境設計的專業界定與未來發展、環境設計教育教學過程、環境設計的整體思維等問題都與教育理念密切相關,作為頂層設計的教育理念不容忽視。

三、借鑒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

前文通過分析中國近20年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理念的研究文獻,歸納關注熱點、主要內容及類別,“知識結構、實踐應用、價值觀念”共同構成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的框架。本文進一步借鑒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經驗和優勢,為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的探討提供實踐依據。(一)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概述。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清華大學在2013年第24次教育工作討論會上確立以“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清華大學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清校發[2014]29號)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作為總體目標,如圖4所示。在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中,將價值塑造放在首位,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社會責任、國家精神,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學為人并重的宗旨;其次是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創新思維能力;最后是知識傳授,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寬厚的學識基礎。2017年,謝維和在“清華教育理念”系列報告會中,指出價值塑造是清華大學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則與定位,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價值塑造處于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第一位。楊斌提出“三位一體”育人理念與清華大學辦學傳統一脈相承,并指出清華大學“三位一體”已得到廣泛共識,而且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踐行“三位一體”教學理念需要更加明晰其中價值、能力、知識的內涵,探索將理念在實際育人過程中落地和深入的途徑和方式。(二)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教學成果與實踐經驗。自2013年實行以來,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已經在多個學科取得有效教學成果,并獲得學校和社會的認同。“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如何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根據2018年清華大學召開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匯報會的內容,有11位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驗教學、教材建設、畢業設計、通識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教學成果和經驗。以“創新創業、創新人才、體育教育、通識教育”實踐經驗為例,如表1所示,圍繞產業與技術建設跨學科平臺,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如圖5所示創新創業訓練“三位一體”框架,構建“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創新創業訓練體系;將“價值塑造”嵌入培養體系,構建全過程培養體系;通過開發“4+2+2”教學模式,強化“引導”和“督促”,實現全方位體育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文理相長與通專融合探索創新融合教育。

四、構建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

“三位一體”模式已在多領域取得了廣泛認可和成效,三位一體模式對環境設計教育具有借鑒作用。本文在借鑒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同時,結合環境設計專業內涵以及專業發展,從內涵、內容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探討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一)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內涵。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是在尊重自然、人文、歷史背景下,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任務,培養學生優化與改造人類空間環境的學識及專業能力,核心是對學生價值觀念、專業能力、學識基礎的培養。在以往環境設計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有相關理念的提出與應用,如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教學、產業、研究”三位一體的工作室制,“產、學、研”三位一體模式強調實踐與創新,強調社會項目的參與。人居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從學科結構關系層面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作為“三位一體”共同構成人居環境科學的主導學科。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不僅以產業、市場、項目為導向,更側重立足教育教學視角,重點關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授者、組織者、接收者。(二)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內容。本文基于對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內涵與核心分析,借鑒各學科“三位一體”教學理念與成果,如圖6所示,進一步探討“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學識傳授”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關于價值塑造方面,主要通過人本教育、智性教育、教師素養提升、多元化教學資源、人文素養、國際視野、情境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價值觀念、職業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三個層面。人格價值觀念有“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念有“職業道德、團隊精神”,人文價值觀念有“傳統文化思想、本土文化、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自然鑒賞”。關于能力培養方面,主要通過建設實踐基地、科研項目、校企合作、工作室制、雙導師制、教師實踐、簽約制、設計競賽等方式,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能力、應用能力。專業能力有“創新能力、審美能力、設計能力”,職業能力有“實踐能力、技術能力、協調能力、分析能力”。關于知識傳授方面,主要通過整合學科資源、智慧教育、智性教育、科研項目、建構知識體系、提高教師素質、非線性課程、情境教學、互動型教學、個性化教學、認知主體主動構建、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厚基礎、高文化素質、開闊視野。(三)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學識傳授”共同構成了“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主要內容。“三位一體”教育理念與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一是各部分的現實應用都與“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相契合,避免僅強調某一部分或某一階段的意義,而是以教育理念為主導,具有更包容、更多元化、更整體視角,對環境空間研究理念和方法進行思維升級;二是將價值塑造放在首位,價值塑造滲透進“能力培養與學識傳授”過程中。價值塑造影響“能力培養、學識傳授”的方向,價值塑造融貫于能力培養與學識傳授過程中。學識傳授是“價值塑造及能力培養”的基礎條件,能力培養是環境設計教育的專業特點,能力培養是“價值塑造與學識傳授”的落腳點。

五、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近20年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研究的趨勢和關注熱點,歸納環境設計教育的內涵與問題,進一步借鑒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教學成果與實踐經驗,最后確定環境設計專業“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研究成果有:一是提出在尊重自然、人文、歷史背景下,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任務,培養學生優化改造人類空間環境的學識與能力;二是塑造學生“人格價值觀、職業價值觀、人文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專業能力、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傳授學生具有“厚基礎、廣視野、高素質”的專業學識;三是明確價值塑造位于環境設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首位,學識傳授是基礎條件,能力培養是落腳點。本文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內涵界定以及專業發展方向具有一定啟示:一是環境空間是環境設計的研究對象,系統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從人與環境關系的頂層設計到設計實踐“全過程”建設學科體系;二是堅持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相生相長發展原則,從教學實踐和專業實踐中總結普適理論。

參考文獻

[1]鄭曙旸.中國環境設計研究60年[J].裝飾,2019(10):12-19.

[2]VictorMargolin.DoctoralEducationinDesign:ProblemsandProspects[J].DesignIssues,2010,26(3):P.70-78,95.

[3]楊斌.踐行“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全面建設一流人才培養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39(03):1-6.

[4]李雙壽,李樂飛,孫宏斌,楊斌.“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高校創新創業訓練體系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2):111-116.

[5]金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教育探討——以西南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生教學與創作實踐為例[J].美術觀察,2012(12):88-89.

[6]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的簡要回顧與前瞻[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6,8(01):1-9.

作者:張園園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