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模式實踐
時間:2022-11-26 11:25:51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模式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驗式教學作為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又一探索與實踐,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有效性。本文從理論的層面闡述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分析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的一般特征,從而總結摸索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具體實際應用中的經驗與方法。
一、何謂“體驗式教學”
1.“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體驗式教學,最早由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DavidKolb提出,現已成為該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他認為“學習是通過經驗轉化為知識的過程,知識源于掌握經驗和轉化經驗的結合體。”由此可以看出,體驗式的核心觀點就是學習個體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以經驗的方式適應外界環境,或不斷調節經驗以便尋求解決人與環境相互沖突的辦法以重新適應外界環境。Kolb指出學習個體在經驗的過程中會經歷四個階段:具體經歷(感覺)、思考觀察(觀察)、抽象概念(思考)和主動試驗(做)即學生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在經驗過程中,經驗從感官系統從眼耳鼻舌身的感覺表象逐漸上升為抽象的理論思考,抽象的理論思考會指導后續的經驗世界。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強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理論積淀深厚,為后來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日漸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體驗式教學”的基本內涵。“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活動經驗為基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教學規律,有針對性地依據教學內容進行以互動協作、情境對話、團隊分享等不同形式的教學設計,以提升學生參與程度、感受程度與內化程度為精神實質,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創新,促進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理論,領悟精神、堅定信念、堅守行為,將發展學生能力與實現教學目標合二為一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正如上述“體驗式教學”內涵所示,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明確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主體地位。思想政治課傳統課堂以教師作為授課主體,學生作為受眾客體被動接受,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單向的人—物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只是被動地實現教學過程。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將獲取知識的主動權返還給學生,明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參與課堂,親身體驗思考,主動建構知識。
2.尊重學習規律,循序漸進。“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秉持“理論—實踐—理論”的過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轉變為具體,學生在具體的經驗過程中會收獲不同的體驗,以自身獨特的體驗去印證理論的真理性,或用自身的體驗指導自己后續的實際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真理實現的是“入腦、入身、入心”,不斷實現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由聽來的知識到自己的知識轉變。
3.重視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僅是在課堂之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活動化,也體現在課下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志愿服務、公益性活動、文體演出、調研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展演等。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去做、去看、去聽、去記、去反思、去感悟,從而在體驗中提升道德感,塑造價值觀,達到身動心動的教學效果。4.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共創課堂。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師生共同合作,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課堂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程序上是師生關系,但本質上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共同參與,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敢質疑,鼓勵學生創新求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實施路徑
1.選用多元體驗式教學形式。(1)案例教學。在體驗式教學方式中較為普遍、運用較多的就是案例教學。一方面案例教學對教學硬件設施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教師容易操作,流程較為成熟,即尋找代表性案例—情境討論—學生發表見解。案例教學能很好地模擬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身臨其境由此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經驗。實踐證明,受課程內容與性質的影響,案例教學最容易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上實現,并效果突出。(2)情景模擬。情境模擬就是教師根據某一教學內容創設或還原情境,學生在情境中擔任某個角色,并模仿該角色的語言特征、行為特征、態度觀點或情感傾向,將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重新模擬或演繹出來。(3)辯論。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問題相反的兩個方面,正方和反方,相互駁斥對方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整合觀點、明確主題、換位思考等體驗活動提升學生演繹歸納等思維方法的運用,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辯論本質上是學生觀點交流、碰撞、反思的過程,這有助于新知識的再創造。(4)實地參觀、調研、宣傳活展演。實踐教學也是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教師合理開發當地資源,將其納入教育性因素當中。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實地調研、紅色基地游覽等活動,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社區民情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在體驗過程中獲得獨特的個人感受,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社會擔當、民族自尊心或民族自豪感,以實現“四個自信”的育人實效。
2.掌握“體驗式”教學技術方法。(1)連接:通過課前自主學習,線下的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與學習期待,通過導入的環節,實現師生共情,拉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連接的目的是實現師生共情,導入方式的選擇依據必須是學生喜歡的、疑惑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事件、案例、視頻等。(2)呈現:將教材的理論內容設計成小組活動內容,以小組任務的形式呈現教材理論內容。其具體方式如價值畫布、平衡輪、九宮格、可視化作品等。(3)體驗:將晦澀枯燥的理論設計成身體力行的體驗活動,從身體的直觀感受出發體驗、反思、呈現黨和國家的治國治黨方略。(4)反思:通過身體的活動體驗或小組活動的實施,還原實施過程,體會理論內涵,或查找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中的問題,實現“我做—我思—我堅持”的實施步驟,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入身、入腦、入心。(5)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實現“實踐—認識—實踐”的教學模式。
3.設計體驗式教學考核方式。育人始終是思想課教學的價值目標,而育人不是一紙測評更不是臨考突擊。所以“體驗式”教學重在學生點滴日常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因此在具體操作上,可考慮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也可以小組互評、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
參考文獻:
[1]佘雙好.關于設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2]唐土紅,陳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實踐教學:特征、理念與理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1).
作者:趙雪 崔碩丹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 上一篇:淺談電子商務支付與安全
- 下一篇: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出口業務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