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法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究
時間:2022-01-11 03:23:14
導語:傳統技法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代化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教學與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的產物———智慧課堂,已然成為了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熱點。本文從智慧課堂的內涵特征出發,剖析出傳統技法類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高校服裝專業“時裝畫技法”課程為案例,探討其開展智慧課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體策略,以創新的教學模式與全新的教學方法,更好地為學生拓寬知識面,提升實踐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智慧課堂;時裝畫技法;教學模式
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依托網絡學習空間逐步實現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優化教學模式”[1]。因此,信息科技在促進教學模式和方法現代化、創新教育內容方面具有巨大的支撐作用。在這種重視深度融合教學與科技的大背景下,智慧課堂應運而生。本文以高校服裝專業“時裝畫技法”課程為案例,探討其開展智慧課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體策略,以期豐富高校智慧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讓課堂更加多元化、智慧化和現代化。
1智慧課堂的內涵及特征
智慧課堂是當下一種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新型教育形態,其實質是將信息科技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創新授課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在智慧系統中使用面向教學對象的多元化、智能化和定制化學習服務,為實現指定教學目的而進行的高效率、開放式、有深度和自主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在教學和科技運用上具有其獨特的創新價值,其主要特點如下:基于大數據的課堂。智慧課堂運用線上云平臺獲取學生的個體特征數據、學習情況數據等,并依托數據挖掘、聚類、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全面管理教學過程的全數據和網絡連接等全過程,并進行數據深挖、分析。以數據直觀的展示來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的情況,準確地享有第一手來自學生的學情資料。互動開放的課堂。智慧課堂運用智慧化的應用支撐平臺和移動學習工具,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變得便捷化、立體化,能夠無屏障地進行實時的互動與交流。此外,能夠打破學習空間的限定,線下線上可同步實施,雙管齊下,更好地將課前、課中、課后融匯貫通,實現更具開放性的智慧教學。個性智慧化的課堂。在智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課前預習評測分析和課中隨堂測驗實時分析,達到對教學對象的個性化學習水平的評估,有利于精準育人地制定輔導方式和教學方案,實現個性化的“一對一”教學。此外,智慧課堂能夠智能化、定制化分析教學對象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可以即時作出評判以調整教學策略,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程序,充分凸顯教師的教學藝術與教學智慧。
2時裝畫技法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時裝畫技法》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是連接服裝設計專業其它相關課程的至關重要環節。它不僅設計師表達創作理念的重要途徑,更是衡量服裝設計師設計能力、創作水平及審美修養的重要標桿。然而由于其沿襲傳統技法類課程性較強,在課程教學中偏重時裝繪畫的造型基礎和畫面藝術感,而難以適應市場的創新性、工藝性和應用性,主要問題如下:以傳統美學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忽略時裝畫的實用性。在目前的“時裝畫技法”教學課程中,著重強調時裝畫的畫面藝術感和造型基礎的表現,忽略在設計實踐中時裝畫具有更直接、更純粹的用途———滿足生產需求與商業要求。以傳統臨摹為主導的課程訓練,忽略時裝畫的創新性。因為十分強調時裝畫逼真效果和藝術形式美,在教學環節中課程的大半部分都是臨摹范畫的訓練,此種枯燥的教學方法是傳統技法課程單一乏味通病,很大的局限了教學對象的創新性,打擊了學習的興趣。以設計為主導的課程教學,忽略時裝畫的工藝性。課程往往過于強調時裝效果圖的設計,而對服裝結構及工藝圖的繪制等知識僅僅簡單帶過。導致學生僅注重時裝畫的設計效果,而缺少對服裝結構和服裝工藝的理解,使在后期將效果圖向服裝實物的轉換過程中,缺少相應的技術信息,導致后期成衣制版和生產困難重重。
3智慧課堂模式下《時裝畫技法》課程的教學設計
服裝設計專業作為一門實踐較強的專業,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要求,應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將實際市場要求與理論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獨立完成服裝設計工作的能力。但目前時裝畫技法在當前許多院校都存在著教學枯燥、教學效果不突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等現象,因此,下面將以《時裝畫技法》課程為例展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3.1開展智慧課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時裝畫技法》課程一直沿用傳統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大量臨摹效果圖的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技法功底和審美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氛圍沉悶,且不能直接轉化為設計實踐的能力,與未來服裝企業的實際工作技能需求不匹配。將智慧教學引入《時裝畫技法》課程,能夠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通過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中學生的實踐互動,課后的成果交流,都可以充分引導教學對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大大提高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時裝畫技法》課程開展智慧課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合肥師范學院所提供的超星爾雅學習平臺以及學習通APP等其他專業信息科技教育平臺,都可以為智慧課堂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技術保障。其承載了豐富的視頻、課件等電子教育資源,并涵蓋了完整的網絡教學功能和互動插件,有利于課堂互動的實施,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進度、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實現對學情的整體把握。因此,《時裝畫技法》課程具備開展智慧課堂充分的實施可能性。3.2開展智慧課堂的具體策略。在智慧課堂環境下,根據崗位需求,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針對《時裝畫技法》課程,筆者主要使用3D仿真教學法、案例分析法、項目實踐法,將新的專業知識,行業發展的新技能充實到智慧教學中。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其實踐能力,讓時裝畫技法課程真正發揮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的作用。教師課前在信息教育云平臺上建課,上傳課程相應的教學課件、課程視頻等相關教學資源。課程前期階段,主要圍繞人體基本比例、結構動態、著裝表現等基礎知識點進行講授,幫助學生入門,課程后期階段,上傳的教學資源也應循序漸進,由易入難,主要以分組合作研究課題的形式進行,在研究實踐中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式學習。授課前,教師可提前在學習平臺學習任務,并根據平臺數據統計,摸底學生的水平,不斷調整教學方法策略。教師在課中教學時可采取3D仿真教學法,將企業前沿運用的3D人體仿真視頻技術引入課堂,在3D動態人體上進行生動的講解,能夠更好地將枯燥的基礎理論知識點以一種動感直觀的效果呈現出來,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不同角度人體結構比例的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在課中教學時可采取案例分析法,適當減少繁多的臨摹訓練,重點提高時裝畫的實用性、時尚性和實踐性。選擇將服飾面料、服裝款式、服裝工藝等代表性實物向教學對象進行講解與展示,幫助其從二維服裝向三維服裝的轉變,全方位了解服裝相關結構和實施工藝要求,以保證效果圖的實用性,使時裝畫技法教學更好的與企業實際需求結合;教師在課中教學時可采取項目實踐法,適當加入服裝項目實踐或服裝競賽的驅動,更好地將教學內容應用于實際中。例如“合肥第四十五中學春秋季班服設計項目”、“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安徽省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大賽”、“安徽省工業設計大賽”、“紅綠藍杯”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等。通過這些項目拓展的導入,突出時裝畫技法在實踐環節的運用,加強學生對不同技法的分析把控力,培養學生系列效果圖的表現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如圖1所示)智慧課堂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可將學習空間延伸到課后。學生在課后可反復觀看微課,并隨時下載課件資源。教師在課后可利用信息教育平臺或者網絡軟件作業,并根據平臺統計的學情分析,向學生推送個性化的拓展資源。課后教師亦可進行網絡輔導答疑,可隨時進行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促使學生深刻鞏固知識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在當下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大環境下,傳統技法類教學模式弊病百出,研究以《時裝畫技法》課程為例開展智慧教學,將服裝設計崗位需求結合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新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發展的新技能充實到智慧教學中,優化智慧課堂教學創新。這不僅是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一次有益嘗試,更將是促進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效果的高效手段。未來,還必須緊隨時代步伐、與企業同步,不斷尋找適合《時裝畫技法》智慧授課的教學策略,推進服裝設計專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2]余子硯.服裝畫技法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3]潘春宇.“時裝畫技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措施[J].紡織服裝教育,2014,29(02):166-168.
[4]袁躍奇.時裝畫技法項目式教學拓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24):274-275.
作者:李玲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
- 上一篇:服飾配件設計課程融合式教學模式
- 下一篇: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