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理論課程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8 10:43:45
導語:社會工作理論課程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
關于怎樣處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中,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一直存在著某種注重經驗性實踐活動,輕視系統性理論抽象的傾向。有相當一部分社會工作者認為,社會工作主要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在具體的社會服務中主要依賴于實踐的經驗而不是理論的指導。這種傾向長期影響著現代社會工作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功能的充分發揮,更影響著社會工作教育的學科建設。更多的學者則強調要重視實踐,認為中國的社會工作有著與西方不同的特點,西方是先有實踐再有理論,中國則是從理論開始,帶動實踐的展開,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論教育輕實務的不足,因此,社會工作尤以實踐為教育的目標與致力方向。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其實是社工專業的畢業生,不管他們在學校里是接受理論教育多些,還是做實務多些,他們能不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最能說明問題。為此,筆者對該專業畢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學校理論課程教學的看法,從而為社會工作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調查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發放問該卷該給專業已經畢業并正從事社會工作的學生,通過這些學生再尋找其他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共回收問卷148份。接受調查的對象還有部分在讀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沒有在高校接受過社工的專業教育但從事該項工作的人。考慮到在讀的研究生在本科時接受了社工的專業教育,現在可以站在更高層次對該專業的理論教學進行反思,他們填寫的問卷計算在有效問卷內。目前從事社會工作卻沒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經歷的不符合調查條件。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下:128人中,性別構成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學歷構成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專科生,本科畢業生是這次調查的主體,占總調查對象的82.8%。畢業學校為湖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等43所高等院校。開始從事社工的時間從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這四年開始從事社工的最多,分別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崗位既有機構社工、也有項目社工,從事的具體工作有社區社工、學校社工、企業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婦女社工、殘障社工、社會工作行政、機構管理或項目管理等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被調查者所從事的工作涉及到社會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從事社會工作最長的已經滿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從開始從事社工的畢業生,正處于角色的轉換期,在學校所學的理論能不能幫助他們迅速地適應工作崗位他們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經從事社工幾年的畢業生他們的工作經歷讓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調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專業畢業生對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看法。
三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學習的收獲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設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課堂教學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學習的收獲及重要性的認識
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在學校里理論課程的學習很有收獲,認為學校里的理論學習對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術。具體情況如下:33人認為在學校理論課程的學習很有收獲,占被調查對象的25.8%;59人認為比較有收獲,占被調查對象46.1%;35人認為有一點收獲,占被調查對象的27.3%,有1人認為完全沒有收獲,占被調查者的0.8%。20人認為在學校的理論學習對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影響很大,占被調查對象的15.6%;70人認為比較有影響,占被調查對象的54.7%;36人認為有一點影響,占被調查對象的28.1%,有兩人漏填。17人完全贊同理論知識學好了,在實踐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術,占被調查對象的13.3%;52人比較贊同,占被調查對象的40.6%;50人有一點贊同,占被調查對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贊同,占被調查人數的3.9%,4人漏填該題。有1人認為理論學習比實踐重要,15人認為實踐比理論重要,112人認為理論學習和實踐一樣重要,占被調查人數的87.5%。
(二)對課程設置的看法
問卷中的十門課程是參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輯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分別是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保障概論、社會政策概論、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行政。對于課程設置,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社會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對課程設置不滿意的,這樣就有106人認為高校社會專業理論課程設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調查者的絕大多數。認為有必要針對特定實務領域設置相應的理論課程有124人,占被調查對象的96.9%。關于在實踐中用得最多的理論課程(這一題為多選),被選擇排前三位的課程是個案工作86.72%(111人)、小組工作82.03%(105人)、社區社會工作62.5%(80人),其余的則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60.94%(78人),社會心理學54.69%(70人),社會工作概論41.41%(53人),社會學概論26.56%(34人),社會工作行政23.44%(30人),社會政策概論16.41%(21人),社會保障概論6.25%(8人)。關于理論課程在各學期的教學時間安排,4.69%(6人)認為很合理,44.53%(57人)認為比較合理,43.75%(56人)認為一般,7.03%(9人)認為不合理,考慮到被調查者來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在理論課程時間設置上不統一,這個數據的參考價值不大。問卷中設計了一個題目了解被調查者對各門理論課程在時間安排的看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綜合各學校情況看,同一門課程在各個學期開設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較均勻,這說明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
(三)對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的看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當老師的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只有當學生認同了、滿意了,這樣的教學方法才有效果。被調查者對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滿意程度不高,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要學好專業理論課主要在于授課教師對實務的熟悉程度,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希望采用實訓法進行理論教學。具體情況如下:在對理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5.5%;49人感到比較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38.3%;48人覺得一般,占被調查對象的37.5%;23人不太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17.69%;1人很不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0.8%。對于怎樣學好專業理論課,17人認為主要是學生努力,占調查對象的13.4%;27人認為老師好的教學方法,占調查對象的21.1%;8人認為老師要有高的理論水平,占調查對象的6.2%;74人認為老師要對實務熟悉,占調查對象的57.8%,有1人沒填。關于最適合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方法(這一題是多項選擇),具體情況如下:54.7%(70人)選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54.7%(70人)選擇“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86.7%(111人)選擇“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50.0%(64人)選擇“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如放映電影和案例等;53.9%(69人)選擇“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四)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建議
建議采用的是開放式的問題,有60個被調查者寫出了對策和建議,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1.在理論課程設置上,被調查者建議除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列出的10門課程外,還應該開設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等課程。有人建議理論課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門別類地上各門課程,而是整合各種理論及實務開設綜合性課程。在理論課程教學時間先后安排上,被調查者建議不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學習西方社會學、社會學概論等相對枯燥難懂的理論,應當先接觸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論,等學生有了興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學習更專業、理論性更強的知識。
2.在教學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論課程比較枯躁,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講課之前先花10到15分鐘玩熱身游戲。有人提出讓學生去講課,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聽,將教學內容布置成各種專題,讓學生去查閱文獻資料,以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學進行教學講解。更多的建議強調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關于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有以下的建議:借鑒國外及香港協青社老師們的教學方法,以輕松、幽默、搞笑的教學風格,多分享老師們的實務經驗,在案例分享的過程中穿插相關的理論知識。多與學生互動、交流,采用案例模擬、情境假設、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機構探訪和交流。
3.對專業老師的建議,建議者提出因為社會工作理論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有著多樣化的流派和相齟齬的理論觀點,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標準或者教學方法,理論學習的目的是具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理論引導和反思,因此,老師不能僅空講理論,而要與具體實踐經驗和理論反思相結合。這對于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論功底要扎實,二是相關的實務經驗要充足。教師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關注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或者是對理論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觀念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的理論水平符合現在社工發展狀況的需要。積極參與專業社會工作的學習和培訓,比如到有經驗的高教調研,以及參加權威專家對社工的培訓。積極參加實務。要用踏實、努力、負責態度去影響學生。
四結語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對學校理論課程的重要性比較認同,認為在學校的理論課程學習很有收獲,對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術。由此可以看出,在對社工專業理論和實踐的爭論中,否定理論課程的重要性是不對的。馬克斯曾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有比靈巧蜜蜂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同樣的道理,人人都可以幫助人,但要使社會工作者的助人活動區別于一般人的助人活動,社會工作者就需要有專門理論的指導。設置了社工專業的高校要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根據上面的調查結果,高校在設置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時,可以根據本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定位,設置針對特定實務領域的系列理論課程,也可以開設方向選修課或者綜合課程。在強調社會工作專業要重視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工作專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實踐性,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一定要和實務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和價值。“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每一門課程都有限定的課時,在限定的課時內如果讓學生去做實務,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傳授系統的理論,而沒有掌握專業理論的學生在做實務時也體現不出專業性。因此,社會工作理論課程的任課老師一方面自己要積極地參與各種實務,積累實務經驗,另一方面要結合所教的理論針對性地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相關的實務。理論課老師如果熟悉實務,就可以創設情境進行情境教學,也可以和學生分享實務經驗,給學生很好的示范。
作者:楊紅輝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計算機設備原理課程教學論文
- 下一篇: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