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教學角色互動分析
時間:2022-11-15 02:39:44
導語:參與式教學角色互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扮演了新的角色。無論是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師生角色的扮演,都離不開良性的角色互動。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充分認識角色互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角色互動的能力,確保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角色;角色互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參與式教學方法出現于上世紀60年代,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傳入中國,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1]。參與式教學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它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多樣的、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不僅要求師生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而且要適應新的角色,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原本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在參與式教學中,由于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給師生之間的互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果教師和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和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不能達到彼此的角色期望,則參與式教學就無法體現其優勢和特點,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角色與角色互動
角色是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人的社會性的重要屬性。美國人類學家林頓認為,角色是指與行動者-他人身份的某種特殊結合相聯系的各類愿望;一個社會角色不只是一套規范,它還是規范與反規范的一種復合;對于大多數角色,社會共識有時并不存在,不同個體在扮演同一角色時其行為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觀自我色彩[2]。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占據著一定的位置,我們稱之為“社會地位”。人們對于不同地位上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期待,從而使得特定地位的人擁有一套與社會期待相一致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這就是角色。角色和互動密不可分,沒有了互動,角色就失去了依存條件,無法實現實際的角色行為[3]。角色體現了一種社會期待,來自于行動者-他人的關系。社會是一個社會關系體系,人與人之間只有建立相互聯系,才能組成為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都來自于與他人的互動和交往,如一個人扮演“女兒”的角色就反映了她在家庭中與父親、母親的關系及家庭地位。另外,社會角色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者-他人對于角色認識的一致性。由于角色體現的是他人的社會期待,而期待更多是人們對于某種社會地位的看法,因此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如對于“領導”這一角色,不同的人就會有各自的期望和要求,形成了對于這一角色多種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期望。這給角色的扮演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同時,角色的扮演者要成功地扮演好一個角色,就離不開對于角色期待的認同和理解。
二、參與式教學中的師生角色互動
(一)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變化。“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對于教師的定位,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受此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有清楚的界定。教師是教育者,是知識的傳授者、道德的倡導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同時,教師也是學生的導師和楷模,承擔著為學生指引人生道路的職責。學生則是學習者,是知識和社會道德的接受者,更是面對教師權威的服從者。總體上看,傳統教育方式下的師生角色界限十分清楚,而且比較固化、僵化。參與式教學倡導平等、參與、合作的教育理念,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變了原有的角色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師和學生原有的角色界限,形成了全新的角色模式。1.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的角色主要有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倡導者、同行者、評估者首先,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扮演了教學活動設計者的角色。參與式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在反思中學習。因此,參與式教學十分強調在行動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育,對于參與式教學的要求還難以適應。教師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發揮主導性,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設計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讓學生認可、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傳統角色,學會適應參與式教學的要求,教師也要發揮倡導者的角色。畢竟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新事物,很多學生對它缺乏了解,不知道該如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宣傳參與式教學的優勢,明確提出參與式教學中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對學生提出角色期望,并幫助學生適應新的角色要求,盡快進入角色。再次,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幫助學生通過參與式教學的行動-反思式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需要與學生同行,陪伴學生的成長。雖然參與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參與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放任不管,任由學生自由發揮。教師依然需要引導學生投身到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做好反思工作。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相伴同行,共同完成參與式教學的任務。第四,為了確保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還要做好評估者。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有一個完整的流程,從設計到實施再到結束。在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教師的角色是不同的,在結束階段,教師就要扮演評估者的角色。教師對活動的評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教學活動的過程評估,主要是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投入來評估學生的參與度;二是對于活動的效果評估,主要是通過學生在活動后的收獲和改變情況來評估教學活動目標的實現程度。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每一次的評估都是對活動的經驗總結,可以為下一次的活動設計提供借鑒,從而不斷提高參與式教學的效果。2.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的角色主要有參與者、反思者、建議者首先,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的狀態,轉而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方式參與到教學中。參與式教學中的參與是一種積極的參與、主動的參與,參與式教學要求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不是旁聽者,將傳統的教-學分離模式轉換為教--學統一模式。學生的參與是參與式教學的核心,因此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扮演好參與者的角色直接關系到參與式教學的成敗。其次,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也要扮演好反思者的角色。參與是參與式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參與式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參與,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不斷獲得成長。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會出現觀點和思想的碰撞。學生要避免出現自我迷思就需要認真自我反思,通過反思辨別真偽,尋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因此,反思是參與式教學中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必須要扮演好反思者的角色。再次,學生要在參與式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扮演好建議者的角色。學生是參與式教學的主體,不但參與教學的過程,而且有權對教學過程提出建議。如前所述,參與式教學中的參與是一種主動參與、積極參與,需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教學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也是參與式教學的要求之一。(二)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互動的變化。角色是他人對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社會期望,是一種行動者———他人互動關系。任何一個角色的扮演者都需要了解他人的期望,并根據他人的期望來行動,從而實現角色行為與角色期望的一致。因此,行動者與他人的互動是實現角色扮演的關鍵環節。如果角色的扮演者忽視對方的期望,只是單方面根據自己理解的角色要求來行動,那就一定會導致角色扮演的失敗。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不僅參與式教學中的師生角色發生了許多的變化,而且角色互動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從主動-被動單向互動方式轉變為雙向互動方式,從權威-服從等級互動方式轉變為平等互動方式。首先,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互動方式從主動-被動單向互動方式轉變為雙向互動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采取的主要是“灌輸式”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從二者的關系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教學中處于次要的地位,教與學被人為地分隔開,成為了兩個部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課堂里是教師在講,而學生在聽,雙方缺少交流,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下降。但是在參與式教學中,教與學是融為一體的,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轉變成為了教學的積極參與者。學生和教師一起發揮著教學的主體作用,共同實現教學目標。在參與式教學中,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來設計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扮演設計者角色的同時需要學生扮演好建議者的角色,給教師的設計提供參考建議。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需要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認真反思學習的過程,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征求教師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雙方角色互動來實現學思結合的目的。其次,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互動從權威-服從等級互動方式轉變為平等互動方式。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灌輸式”教學,但是也需要學生的參與,因為作為教學活動的一方主體,離開了學生則教學活動就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參與往往是被動的、非自愿的,是為了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學生要求尊師重道,服從師長;教師則如學生的父母一般,對學生要孜孜教誨。在學生的眼中,教師的形象是博學、威嚴、嚴謹、高高在上的;教師則要求學生要聽話、遵守紀律、服從安排。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地位上的懸殊差異,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是服從于權威,對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參與式教學則要求打破師生之間原有的不平等關系,重新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互動關系。參與式教學中的參與是平等的參與、主動的參與,而不是被動的、強制的參與。學生在此過程中,將教與學融為一體,改變了原有的師生角色,也改變了雙方的互動關系。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更多的是發揮引導、鼓勵的作用,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三、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互動的作用
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主體之間由于接觸而產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互動的主體之間借助溝通進行接觸,通過相互刺激、相互影響從而帶來一定的效果。教學活動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需要通過雙方的參與和相互影響來實現教學的目標。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往往具有單向性、被動性的特點,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參與式教學不僅改變了師生的角色,同時也對師生的角色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師生之間的角色互動不夠理想,則必然會影響雙方角色的扮演,以及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來看,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互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有助于師生雙方培養正確的角色意識。角色意識即個人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要求、權利、義務有清楚的了解。如前所述,角色是他人對處于一定地位的人的社會期望,因此,角色扮演者必須要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他人的期望,并以之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引,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角色扮演是行動者與他人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種單方行為。如果個人不能很好地領會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而是依據自己的意愿行動,一定會辜負他人的期望,從而導致他人對角色扮演者的負面評價,也意味著角色扮演的失敗。在參與式教學中,無論師生扮演何種角色,都要求對自己的角色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師生雙方如何才能確定自己的角色要求呢?這就離不開雙方的角色互動。只有在互動中,角色的扮演者才能了解對方對于自己角色的期望。如教師在扮演同行者的角色時,如果不與學生交流溝通,就無法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困難,以及學生對于教師的期望和要求,當然也就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來支持和幫助學生。(二)有助于師生雙方實現角色扮演。角色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規范及角色行為的覺察、認識與理解[4]。當個人意識到自己正在扮演某種角色,就需要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完成角色任務。人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扮演好了某種角色,往往就是通過扮演者的行動來評價的。行勝于言,角色扮演的好壞絕不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最終要通過扮演者的行動來證明。在參與式教學中,師生雙方是否都按照要求扮演了相應的角色呢?師生雙方具有了角色意識,了解了相應角色的要求,這只是扮演角色的基礎,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扮演好這個角色。只有通過在角色互動中觀察對方的角色表現,才能知道對方角色扮演的效果。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者只有在互動中了解對方對自己角色扮演的評價,才能知道自己在角色扮演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如學生在扮演參與者的過程中,如果不考慮教師的意見,只是從自身的感覺出發,認為自己很好地扮演了參與者的角色,這肯定是不準確的。只有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反饋及建議,學生才能知道自己在扮演參與者的角色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教師的期望,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進。(三)有助于實現參與式教學的目標。參與式教學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這個目標僅僅依靠教師或者學生任何一方都是無法實現的。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合作是成功的基礎。無論是學生個人的改變,還是良好教學環境的營造,都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這樣說出來的話才有道理,辦事情才能成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如果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忽視角色互動,自行其是,那么一定不能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則參與式教學的目標也一定無法實現。因此,師生雙方都要重視角色互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名正言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參與式教學的目標。
四、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良性互動的實現
師生角色互動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不同的互動效果。師生角色的良性互動不僅有助于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的實現,也有助于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師生角色的不良互動則會阻礙雙方角色的實現和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實現師生角色良性互動是參與式教學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對于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一)提高師生雙方對于角色互動的認識。態度決定行為,人們對于角色互動的認知直接影響到自己的互動行為,從而對互動的結果產生影響。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提出,人類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5]。當人們身處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時,會對環境進行評估,并據此采取相應的行為。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合理性是行動者的行動基礎,行動者的行動原則是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6]。在參與式教學中,作為互動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對于雙方的角色互動會進行理性的評估和思考,如互動對自己有何意義?互動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收益?自己在互動中的付出和收益是否合理?這些方面的思考和判斷都會影響到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行為。因此,為了保證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雙方的角色互動中,實現雙方角色的良性互動,必須加強宣傳,提高雙方對于參與式教學以及角色互動對于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只有師生雙方都接受參與式教學的理念,認可參與式教學方法,才會主動、積極地促進雙方的角色良性互動,從而實現參與式教學的目標。(二)提高師生雙方角色互動的能力。角色互動能力體現為個人為了實現角色良性互動而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任何一種角色互動都包含著對互動主體的一定要求,只有當人們充分認識到角色互動對自己的要求,并努力按照要求去做,才能實現角色的良性互動。首先,參與式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對于角色互動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即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角色互動的內涵和具體要求。如學生在扮演反思者的角色時,并不是只有學生在獨自思考,而是通過師生的互動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雙方對于學生如何扮演好反思者及各自的職責要有清楚的認識,否則就很難幫助學生實現反思者的角色。其次,師生雙方要具有必要的知識結構和技巧。在參與式教學中,師生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有各自的規則和內涵,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和技巧才能理解角色的要求及完成角色互動的任務。如教師在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時,就必須要掌握參與式教學活動設計的知識和技巧,同時為了保證設計出來的活動能夠適合學生的需要,教師還需要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同樣,學生為了配合教師做好設計的工作,也要掌握與教師溝通的技巧。最后,師生雙方要具有極強的行動能力。實現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良性互動,需要雙方扎實有效地落實角色互動的各項要求和原則。師生雙方在互動過程中,要能夠嚴以律己,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達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良性互動的目標。(三)創造師生角色互動的良好環境。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不可分離,社會環境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極大的影響。環境刺激會引發人的生理、心理反應,從而導致人的反應行為的出現。同時,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環境進行評估和改造,以此來實現人與環境的適應。總體上看,環境對人的影響力要高于人對環境的影響。在參與式教學中,師生要實現角色的良性互動,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環境一方面會激發師生角色互動的積極性,讓師生雙方愿意參與到角色互動中;另一方面也會為師生提供學習借鑒的機會,通過相互的學習提高角色互動的能力,從而有助于實現角色的良性互動。為了給師生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需要大力推廣參與式教學法,加大對于參與式教學的宣傳,讓更多的師生能夠接受并實踐參與式教學,使參與式教學逐漸成為教學的主流方法。其次,學校應當制定相應的制度,引導師生推廣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參與式教學帶來的角色轉變,對于參與式教學會產生一定的排斥。因此,學校需要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師生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積極性,鼓勵師生的角色互動。同時,還要為參與式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參與式教學所需的基本設施、設備,讓師生能夠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開展互動,這無疑會激發師生之間角色互動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不僅改變了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也對師生之間的角色互動提出了新的要求。師生角色互動不僅關系到雙方角色的實現,也關系到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為了確保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師生雙方需要高度重視角色互動的重要性,提高自己角色互動的能力。在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雙方一定能夠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順利完成參與式教學的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劉洪深,王倩玉.參與式教學在中國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河北職業教育,2014(4).
[2]張敦福.現代社會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2.
[3]束鴻鳴,鞏淼森,劉詩琦.角色互動視閾下服務系統的角色扮演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17(24).
[4]梁玉華,龐麗娟.論教師角色意識:內涵、結構與價值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5(4).
[5]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7.
[6]丁波,王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定居地選擇意愿的研究——基于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視角[J].西北人口,2015(4).
作者:付再學 單位:新疆大學
- 上一篇: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財務管理
- 下一篇:通信工程管理使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