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04-28 09:46:18
導語:建筑史課程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外建筑史課程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是學生開始藝術設計的引導。本文在對新媒體環境下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的基礎上,探索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提高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外建筑史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建筑史課程;教學
課程的重要性
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對建筑史進行研究,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前提,是加深理論知識與建筑設計之間結合的前提。1.設計課程的過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課程之間需要一個過渡的過程,以實現平面到三維空間的轉換,否則,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設計中去,無法完成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建筑史課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基礎課程到設計課程的過渡,為整體設計概念奠定基礎。2.后續課程的鋪墊。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是建筑設計發展到一定階段衍生出來的產物,掌握一定的建筑史知識可以積累室內和景觀環境設計的經驗。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完成建筑設計比室內和室外環境設計工作要困難得多,但在掌握初步設計思路和方法的要求方面,建筑史所闡述的思想觀念和代表性設計,可為后續的室內設計課程和景觀設計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筑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由于專業特點,對建筑史的學習只需要掌握基本內容,但實際上由于建筑史涉及中西方兩部分,內容確實比較多,在實際教學中,建筑史每周課時最多也就4學時,由此也就產生了一些矛盾。1.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系統性。建筑史的課程由三部分組成: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和外國現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史涵蓋了原始社會以來的建筑發展,涉及各種建筑,如住宅、宮殿、陵墓、宗教建筑、園林建設等,以及這些建筑物結構和建筑特點的分析,內容涉及當時朝代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地理狀況、氣候特征等。外國建筑史涉及世界各國建筑發展的歷史,特別是歐洲建筑史,涉及每個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導建筑類型及相應的建筑形式和風格。以上所有教學內容按專業計劃要在一學期內完成,內容多,課時有限,結合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不可避免。2.單邊教學,缺乏互動。建筑史課程的教學一般都依托教材,以多媒體課件為講授方式,多媒體課件則主要以圖片和文字為主。由于內容和課時的限制,教學主要以教師單邊講授為主。所以往往課程內容信息量大,學生掌握和消化存在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建筑史主要是合班大課,課堂人數較多,學生和老師互動相對較少,教學效果一般。同時,為了展示多媒體圖片,教室一般會拉上窗簾,教師無法在昏暗光線下觀察學生上課反應,很難有針對性地控制講課的節奏。3.缺乏實踐環節。建筑史課程中的實踐環節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各種木結構的橫梁、柱子、木筏以及木筏和掃帚的結構等,單純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木結構的微妙之處。外國建筑史的教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例如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中,建筑與周圍的巖石、樹木、溪流和瀑布完全融為一體,而這正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應該關注的問題。但由于條件限制,學生只能從圖片中粗略了解,并不能真正感受大師設計的精致和獨特。4.以市場為導向。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注重實用型人才,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事實上,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實踐是對理論的擴展和延伸,而大量的實踐結論也可以直接通過理論獲得。對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拓寬其設計思維。5.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中外建筑史課程的評估分為兩部分,即最終成績和平時成績,最終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包括出勤、課堂回答和平時作業)。這種評估方法導致學生不注重平常的學習。研究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建筑理論。通過試卷分析學生學習效果是膚淺的,有必要圍繞教學目的對目前的評估方法進行合理的改革。
改革措施
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為了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近年來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1.課程順序的調整。針對課程中重點和難點,對課程內容的順序進行調整,緩解建筑史教學內容多與課時比較少之間的矛盾。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對教與學加以區分,針對部分簡單內容鼓勵學生自學完成,而對重點和難點則調整順序,有選擇性地講解。中國建筑史部分主要關注中國古代建筑各個時期的建筑特點、各類建筑的演變、木結構的實踐、園林和景觀的建設等。中國現代建筑的內容除了建筑新思潮等,其他都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如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或利用課外時間觀看視頻等。外國建筑史的古老部分,選擇外國建筑史主要發展歷史階段和代表性的國家加以講解,如古埃及、古亞洲、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洲中世紀等。對近現代部分,則注重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的建筑發展。現代部分的重點放在建筑思潮的發展及其對當代建筑的影響上。而其他內容則通過讓學生自學和上課提問等方式進行講授。總之,在保證教學內容體系完整統一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特點,有選擇性地進行內容講解。2.采用多種新媒體教學方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傳統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模式在建筑史教學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信息量過大,造成學生的知識理解度降低等。隨著新媒體可視化技術的發展,一些新技術,如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感,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建筑史的發展,增加其對知識的理解深入度,在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3.利用新媒體資料輔助教學。利用新媒體手段,關注建筑史上的視頻、電影和電視作品的收集,是教師教學和學生課后學習的重要信息。一些與建筑歷史相關的專欄和介紹世界著名建筑的有關視頻節目,使學生不僅更深入地了解那個時期建筑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對當時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也有了一定了解。例如,在教學中引入介紹古羅馬斗獸場的視頻材料,學生們都對古羅馬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感到驚訝,也對當代體育場館建設的最早建筑參考有了直觀的理解,更進一步刺激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4.加大實踐環節。由于建筑史課程中建筑一般都不在本地,不能直接參觀,實踐環節欠缺,所以應結合課程特點和培養目標,在教學環節中增設其他類型的實踐內容。例如,學習中國建筑史時,讓學生組團按照一定比例自己制作古建筑構件的模型,一方面提高學生對古建筑的認知,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此外,還可以在課程中使用非課堂的教學機會,加大教學的時間環節。通過這些措施來彌補課程教學中實踐不足的弊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加深理解。5.改革考核形式。改革學業評估方法,采用60%的平時成績和40%的考試成績。平時作業的分數主要是為了增加對中外著名建筑描繪的作業量。此外,還要求觀看相關的教學視頻,并寫一篇關于建筑歷史和建筑理解的短文。通過改革評估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完成描繪作業,主動查找資料并完成小論文的撰寫等,加強學生對中外建筑史基本知識的掌握,提高其提取建筑元素并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能力。
作者:張文瑞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 上一篇:幼兒舞蹈創新性編創分析
- 下一篇: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