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種子學課程教學與改革分析

時間:2022-06-19 09:01:16

導語:作物種子學課程教學與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物種子學課程教學與改革分析

摘要: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石河子大學育種教研室通過加強教學實驗環節、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改善良教學方式和考核辦法,充分利用育種學學科優勢,對課程實驗實踐體系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動手和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等綜合能力。

關鍵詞:作物種子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作物種子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型,探究種子的形態構造、生理生化特性、生命活動規律,旨在保證農業生產獲得高產、高效、優質的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應用學科,是農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本課程通過對種子特征特性、生理生化特點、化學成分構造、發育及成熟過程、種子休眠及萌發、種子活力及壽命的概念、特點、機理、變化特性及調控措施等進行剖析,闡明種子的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的技術及原理,并要求熟練掌握及靈活運用其操作技術以解決生產實踐遇到的具體問題。結合新疆農業教學特色,通過對作物種子學課程建設進行全面剖析和闡述,為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以原有為基礎進行教學實踐改革。通過不斷探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效果,期望對種子學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和參照。

一、《作物種子學》課程特點

作物種子學不但要研究種子生物學特性和生命活動規律,而且要求加以掌握和利用這些特性,為播種提供純度高、品質好的種子而實施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快速發展的現代遺傳學和育種技術,育種學早已演變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而,育種工作已經被一般所謂的種子學排除在外,它包含種子檢驗、種子形態解剖與鑒定、種子生理生化、種子微生物、制種與良種繁育、加工貯藏等各個領域。因為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因此需要設置更多的實驗課程并安排較多的實習機會,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該課程的美妙。

二、《作物種子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多而不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內容豐富,涉獵面廣,涉及種子的形態構造、化學成分的特點及其與生理功能的關系,種子壽命、活力、休眠和萌發的概念、機理及其變化規律、調控措施,種子發育、成熟及種子處理的過程及特點,并運用這些原理來表述并要求熟練掌握種子加工、儲藏、質量檢驗的技術理論和操作技術。這些內容繁多且復雜,有些還很抽象,并且課時有限加上課時有限,導致課程中的重難點不突出等,使得很多知識都像在灌輸,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以至逐漸降低了對該課程的熱情,因此,結合本課程具有的實踐性特點,本課程需要在保證授課內容完整性、知識實用性、實驗可操作性情況下,對課時合理安排,精簡授課內容,從而提高該課程授課效率有很大幫助。2.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夠。教師雖然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但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過時,當今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新方式應當是學生探索為主,老師提點輔之[1]。原《作物種子學》課程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以及興趣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當下,具有獨特優越性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是種子學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其圖像、文字、聲音并茂的特點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手段的應用,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教師的上課效率[2-3]。但也正因其廣泛應用,教師忽略了傳統教學方式,一味地依賴、片面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減少,課堂參與意識下降,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降低,教學內容與手段脫節,不能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最終檢測形式也只是進行試卷考試,很多學生只是在考前進行突擊,達不到我們希望要的學習結果。

三、《作物種子學》課程改革方案

1.調整教學內容,做到少而精且實踐性強。我校農學院的課程安排中,有《育種學》等相關課程,其中有部分內容和《作物種子學》有交叉重復,因此,我們優化教學設計,將授課內容進行精簡并結合當前科技的發展,引進前沿學術研究,結合新疆作物生長特點,選取有代表性的作物,結合生產實際重點講述與實踐操作密切相關的、對實踐技能具有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做到在貫徹教學大綱、不破壞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同時,保證在校學生受到必要訓練及額外必要理論補充。通過優化課程內容,解決了教學過分依靠教材的問題,使課本和大量的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既秉承了少而精練且實踐性強的教學理念,也摒棄了冗長乏味的教學內容。2.調整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1)重視實驗實踐環節。教學內容即使須遵循教學規律,也要用于開拓創新,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全面發揮。因此需加強實驗實踐環節,明確其目標、內容及達到最終想要的結果,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方法,使學生能夠接受先進的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提高創新意識,以適應種業發展的需要,并且逐步改進相關實驗實踐教學手段和內容,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鼓勵學生借助學科科研平臺參加或主持學校的SRP(大學生創新項目)科研項目,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全面實現實驗室公開制度,通過導師提點、學生自主探索、自主開展研究項目及興趣實驗,從而了解種子科學發展前沿的知識、強化理論基礎、提升實驗技能及創新力,使科研與學生創新培養有機結合。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積極組織安排學生到種子公司、種子檢驗部門和科研課題組參觀實習,使學生與企業、部門零距離接觸,再由相關專家介紹種子貯藏、加工、檢驗設備和工藝流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并建立相應的種子學實踐成績綜合考評體系。考核內容包括:預習、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報告以及平時考核和期末測試的環節,力爭在每個細節上增強學生的興趣。(2)引進更加先進的教學模式。針對“作物種子學”課程內容寬泛的問題,我校通過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將一些科技前沿的種子生產加工技術、因條件限制不能實現課堂現場教學或不能進行實地觀察試用的器材設備進行課堂呈現,不僅改善了課堂氛圍,還加深了學生的直觀印象。針對教師資源短缺、教學資源受限等情況,為達到學生充分掌握“作物種子學”目的,邀請相關領域從事種子生產實踐專業技術人員走進課堂,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介紹。此舉不僅開拓了學生視野,提升了教學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在《作物種子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任務分配,嘗試讓學生帶著設置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通過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課下查閱相關文獻,制作PPT課件、課堂5—8分鐘講解、隨后3分鐘同學及老師提問、點評等環節,實現自己獨立思考、布置解決方案的目的,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心理素質還提升了學生自主創新力,豐富了系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改善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聽課氛圍。(3)對考核形式進行改革。針對考核形式,我們改革了原有的以一次考試評定學生成績的方式,采用實踐考核與理論考試兩部分相結合的綜合評定法,這一方法的使用不僅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進行了全面評估,還促使學生專業素質和科研素質得以提升。具體學生成績評定方法如下:基本理論考核仍執行閉卷考試,這是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的考查。實踐考核則主要以實踐場為主要考場,通過對生產中常見問題的模擬,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依據所學知識及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獨立設計試驗方案并解決這些問題。這種考核方式,實現了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和督促學生對整個課程知識點學透徹的兩個目標,為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奠定基礎。

總之,在作物種子學的教學工作中,本著“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基礎知識學習,鼓勵科技創新”的原則,時刻保持知識更新,完善教學質量。“種子學”的任務不但要為我國種業發展培養專業的管理人才,而且還要為我國種業研究提供具有科學素養的科研后備人才。石河子大學育種實驗室團隊將會團結協作,發揮科研優勢與進取精神,加強學科的連貫性、完整性,結合多種教育、教學模式,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力爭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魚小軍,陳本建,師尚禮,尹國麗.“草類植物種子學”課程改革、建設與實踐———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4,(01):11-13.

[2]李玉紅,李大偉,李征,逯明輝,陳儒鋼.“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2,(01):85-88.

[3]劉子凡,羅文杰.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種子學”課程教學改革[J].種子,2016,35(03):132-134.

作者:劉 峰 聶新輝 單位:石河子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