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學法在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3-04 11:15:58
導語:主題教學法在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主題教學法是一種“浸透”教學,嘗試由主題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隨之進入視覺發現、形式分析和創意表達的全過程。[1]循序漸進地由基礎課程向專業課程有效銜接,為后續專業課程夯實基礎。方法:設計基礎課程分步驟進行,通過一系列設計過程與設計任務整合為一個綜合性的主題設計問題。采用多種與主題相關的方法進行有效訓練,從而激發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這種“浸透”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視覺觀察的敏銳性和將多種形態轉化為造型的方法,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了學生創意的潛能。
關鍵詞:主題教學法;主題詞;設計基礎;設計思維;造型方法
設計基礎課程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藝術類院校仍然以三大構成作為設計基礎課進行教授,通過長期實踐教學,出現了基礎課與專業設計課程的割裂、分離、機械、孤立等不成功的設計基礎教學現狀。鑒于此,筆者試圖通過主題教學課題,嘗試以“從視覺到觸覺—半立體造型—三維立體空間體驗”的線索創意教學,使學生在基礎設計階段解決從形象思維向設計思維的轉變,為工業設計的專業基礎課與后期專業課做好有效銜接。
一、主題教學法在設計基礎課程中的創新思路
(一)主題教學的定義及內容。所謂“主題教學法”,是一種“浸透”教學,在課程開始階段確立一個主題,整個課程教學圍繞這個主題展開[1],學生從主題自然聯想到相關的事物、情境、形態等,以輕松、開放的心情沒有任何限制地進行發散思維訓練。[1]學生由發散思維生成若干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作為設計的符號元素運用在教學中進行形式的分析和重構,就成為進行主題教學的核心內容。對主題符號元素的分析通過其形態、色彩、肌理、結構展開,在形式分析環節中對符號元素進行提取與轉化,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設計思維的方法和過程,最后再通過合適的材料和恰當的工藝完成設計的生成。(二)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我國設計基礎課程沿襲日本的設計理念,采用機械的、公式化的訓練方法呈現出課程的單一性。由于學生對于課程題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還處于起步階段,再加上學生對設計的理解和認同有所差異,導致了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控制。而主題化的設計引入真實課堂,要求學生理解主題的結構要素,然后依據主題分解成若干個具體任務,每個任務都有具體的要求和需要達到的目標。(三)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工業設計專業注重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主題教學法首先要求學生理解和領悟主題符號元素的結構要素,運用實踐性的操作手段,通過簡單易懂的課題練習完整展示設計過程。在教學中,強調設計的創新性和獨創性,最終要求學生將樣品和實物親自動手制作出來,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完美地將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整個過程目的在于培養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對材料、功能和結構的完整認知。在教學中,通過明確的課堂練習和生動的操作步驟將設計原理與具體的符號要素,材料結構等融于其中,充分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幫助學生建立個性化設計語言。
二、主題教學法實施過程
(一)主題元素的確定:“折紙”為本次課程主題。“折紙”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在紙張普及之后大量生活化的折紙案例中發展起來的。運用折紙元素設計的作品形態簡潔、結構清晰、空間層次豐富,具有幾何設計美感。同時,折紙藝術發展至今,已經不只是人們閑暇時折疊的游戲,而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并且富有啟發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設計創造性為。21世紀以來,各種各樣的材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繁榮發展的背后一直存在材料的過度消耗問題。紙制材料具有來源廣泛、成本低、經濟、環保、存儲和運輸方便并且便于回收和再利用等優點,因此用紙作為材料進行設計是比較合理和便利的。紙作為綠色環保材料,反復多次重復利用,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同時也符合綠色設計的環保理念,即使是廢紙,在設計師的巧妙設計和工藝處理之后也可以變廢為寶。本次設計以各種再生紙為材料進行創作,意在通過低碳節能的設計理念創造出具有生態美學意義的設計作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在設計中,運用紙張的薄片結構,通過紙張的特性,進行一系類開放式的設計變化來創造變化無窮的二維、三維造型。(二)主題任務一:從視覺到觸覺—材質肌理訓練。對工業設計的同學來講,對形態的認識和理解首先要從二維思維模式過渡到三維立體形態思維。此次課程續接前面二維設計課程中學過的理論知識,從原來的圖形延展成表皮,形成具有浮雕效果的材質肌理展示面。首先,用9張10×10厘米的繪圖紙進行同質異構創意訓練。在分析問題階段,學生通過深入認知紙張的可折疊、鏤空、可揉搓、剪切等特性進行材質肌理的形式分析,面對同種材質在創意過程中運用不同的處理手法,將已經學過的對稱、均衡、錯位、群化等構成原則運用其中,將紙的特性與制作技巧相聯系,將原生的紙張通過折疊、壓印、堆積、剪切、火燒等方式進行觀察體驗并實踐。運用紙張天然、純粹、原始的氣質呈現出紙張新的、不同的特性和肌理。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運用解構、交叉、重組等形態塑造方法,使制作過程生動、輕松、愉悅。學生通過創意訓練可以充分了解紙的性能,并可以合理運用紙的特性進行藝術創作,運用多樣化的設計手法使每個小立面有實有虛,凹凸感強,形成一個整齊有序的立面肌理,使視覺、觸覺、體覺協同作用于對材質肌理的理解和感受中,如圖1。(三)主題任務二:二維半立體折面空間訓練。本次折面空間創意要求學生從熟悉的二維形態紙開始,沿襲傳統折紙文化中紙的可折疊基本特性,從構成的角度出發設計出豐富多彩的二維半立體形態。折面形態在產品設計中可以帶來豐富多彩的形態變化,使產品呈現出簡潔、理性的幾何美,同時還能激勵設計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樣,用9張10×10厘米的繪圖紙進行二維半空間的折面練習。為了完成半立體的練習,需要進行大量折紙形態創作。紙是廉價且易操作的手段,制作簡陋的折紙模型能夠快速上手,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可以有效學習幾何分割、穿插、排列等一系列開放式的設計手法,在有限的平面空間中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半立面空間造型。折面空間具有生動活潑的韻律美特征,整個空間可以從多方面被想象、觀察、體驗和組織構成,展現出一種多元,多中心的表述性空間形式,給人帶來豐富的視覺享受。本次設計訓練目標是:通過折線的調整來實現具有牽引力的視覺變化,這能在瞬間開啟設計的靈感,有利于設計師將折紙的創意靈感移植和嫁接到產品設計的細節中,再經過舉一反三的反復實踐創造和衍生出優秀的設計作品。這既是一種規矩,也是一種游戲,[2]如圖2-11。(四)主題任務三:立體折面形態結構訓練。作為環保材料的紙材可以為人們帶來親切、質樸、潔凈、輕盈的美學體驗和心理感受,可為產品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性和親和力,縮短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按照折紙的線性折面布局充分呈現簡潔,理性的幾何美,通過改變折疊方式使其產生多種多樣的三維形態。現如今,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僅需要產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同時也需要擁有該產品的興奮與愉悅。在現代生活中,人們追求物品的簡潔、實用、精致、時尚等,折紙作為一種傳統技藝賦予產品更多的可變空間,運用折紙原理設計的產品更具幾何美和時尚感。同時,紙材一般價格較低廉、經濟、環保,在設計師的巧妙設計和工藝處理之后可變成打動人心的產品,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保理念。通過對紙材的創新與發展,結合折紙形態的不斷變化衍生,折紙形態成為了現代設計中常用的時尚元素。本次練習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設計兩種造型形式。一種是整個產品造型由一個完整單元構成,體積大約為30×30×30(厘米)。這個練習相對較簡單,通過基本的折紙手法谷折、峰折、展開、旋轉、壓平等動作實現整個設計的過程和構造。使整體折面具有幾何感,充分利用紙的特性營造出時尚、獨特、創意十足又具有親和力的設計作品。同時,折面空間富有結構美和韻律美的特性,用抽象的語言在似與不似之間借助幾何單體尺度和角度的變化,通過骨骼結構形成重復、漸變、近似等構成形式。折線長度的變化為造型設計帶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殊裝飾效果,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線條的流動、形體的凹凸、光影的明暗等因素的疊加,體現造型的清晰,剛毅。此種設計結構堅固,雖沒有過多的裝飾但注重整體形態與輪廓,強調創新和獨特,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運用折紙給設計帶來更多的“詩意”,[3]如圖12-14。另一種是由若干基本單元組成的設計產品,體積大約為40×20×20(厘米)。運用薄片結構的紙張通過折疊之后由2D變成3D立體形態,依據所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和結構特性將傳統的折紙藝術融入到現代產品設計中與折紙規律產生思維碰撞,使設計的產品更具美感和生動性,提升產品的形式美感和內含價值。這種設計通常結構較復雜,拼接組合方式靈活、形式多變、趣味性強、有秩序和生動性。經過推敲與觀察,能夠將紙的轉折、融合等形態語言賦予設計的結構中,突出層次的呼應與對比感,使產品群化之后有一種雕塑感,同時在外力作用下可實現自由組合,利用切面的節奏和韻律賦予設計自由的靈魂,充滿神秘的藝術氣息,營造出簡練大氣的視覺形象。(見圖15-16),借助美學原理和折紙特性對室內陳設進行了趣味化具象的折紙設計,整個設計運用有機形態,充滿了感性的設計氛圍,形象生動,富有生命力,具有意向美感。運用透光PVC材料配合LED可變光源,營造出自然又繽紛絢麗的光影效果,有效地傳遞情感與暖意,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促使人對物的情感共鳴。圖21.折扇手表圖22.花瓶圓桌圖23.“三宅一生“系列腕表第二部分是:運用整體折面的方法設計規則和不規則兩種形態,體積均為30×30×30(厘米)。規則折面的產品造型多是呈對稱的,給人整齊,簡潔的感覺但極具藝術美感。整體形態具有秩序性和生動性,不易發生變形、破損、制造出整體的視覺平衡,營造和諧統一、整齊的空間感。(如圖17-18)此種練習的目的通過規則的折面結構設計來支撐物體或承受重量。雖是紙張,既薄又脆,抗擊外力的能力又差,但通過折紙的結構考量可以提升產品的強度、耐受力。透過作品中兩端收攏的放射性百褶結構設計,使產品具有穩定的支撐性、平衡感和空間感,呈現出折紙結構的力量美感,可優化人類生存空間,使空間得到更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同時,這種百褶結構還具有可變性,可以使產品在二維和三維空間中自由互換,這種靈活多變的使用方式使產品更自然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將更合理的使用方式傳遞給受眾。不規則的折面造型打破了形狀的固有模式。同學們剛開始都認為折紙是一種十分簡單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其實卻蘊含著非常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用不規則的折紙形式可以設計出復雜、特殊質感或局部細節的藝術效果,打破了平庸和單調的設計風格,從而彰顯出折疊形態本身的特點,并進一步對立體形態進行烘托和塑造。(如圖19-20),整個產品表面由多種幾何圖形組成,通過準確的折疊計算形成層面間既相互聯系又錯落有致的效果,這種折紙方法摒棄了規則折紙的簡單組合,打破了固有的結構模式,創造了全新的結構體驗。整體樣式新穎別致,折面趣味更濃。這種折面結構具有多變即興、趣味化等特點,可以通過個人靈感和意念讓現代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下起到良好的放松作用。[4]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折面時,要遵從人體結構尺度和動作活動范圍,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審美特性同時傳遞出設計的情感與暖意。第三部分是:局部運用折面。局部運用折面即是將折疊元素運用于所設計產品的局部,作為產品結構的部分或作為裝飾。在創意設計中細節尤為重要,對產品整體品質的提升起到關鍵的作用。在設計產品整體造型和設計細節化處理同步協同過程中,通過折面結構的細致變化,使產品更具立體視覺效果,如將折痕的隱形線作為設計元素用在服裝的裙擺設計上,或用折疊的凹凸結構用在家具的結合處,或將折疊的結構用于箱包的開合處等等,兼具了功能與獨特性。(如圖21-23),這種局部運用折紙設計的產品設計,無論在造型特征還是在文化內涵上都可以有效區分其他種產品的設計形式,使產品具有靜中有動的視覺感受。突出了產品局部線條和結構美感,使產品產生獨特的視覺感受。在設計中,折面細節和產品功能有效契合,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可以為產品帶來與眾不同的親和力,為產品帶去美好、友善和真誠,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同時,這樣的設計產品他同類產品又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可以滿足部分消費者的求異心理,豐富產品的設計種類,提高產品銷售總量。(五)課程總結。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創意練習在主題的中心目標指引下通過紙的特性充分顯現,紙的優勢不僅在于其材料成本低廉,制作方便,造型空間大,而且還在于折紙有著獨特的、界于“似與不似”、“有形又似無形”的創造意境[5],具有良好的實驗性。此次主題引入課程教學在難易程度、時間跟進及具體內容上與我校工業設計教學安排相適宜。充分考慮課程可行性,做到難易適中以保障課程的順利進行。通過設計討論、結構原理、形態契合、設計匹配等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了主題教學所具有的多樣性、實驗性、綜合性等特點,為最終形態的生成構建了完整的訓練模式。
本系列主題創意課程分為三個階段,本著從二維——二維半——三維的設計原則,通過六個任務完成。從材質的表面肌理開始到半立體空間折面的生成再到三維空間形態創意。通過讓學生親手實踐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做中學、從做中體驗、從做中理解和感知,強化了學生對造型的深刻理解,提高了學生對材料的敏感性和控制力。[6]課程教學中,通過折紙方法的練習體驗讓學生充分認清嚴謹的形勢發展過程,使學生不再盲目地追求設計效果,而是強調設計經驗、學以致用并和專業設計有效銜接。為后期專業方向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慶.形式的生成—-關于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形式課題研究[M].南京藝術學院.2012:37-39.
[2]陳瑩燕,徐婷婷.折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創意探析[J].包裝工程.2016(14):157-160.
[3]馮亞竹.折紙藝術在家具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中國造紙,2020,(06):31-33.
[4]方明.紙藝與國民美術[J].新美術,2009,30(3):90-93.
[5]高立燕.從品牌變臉看折紙風格的標志設計[J].裝飾,2014(4):129-130.
[6]張近惠,朱斌.維度的超越:環境藝術專業造型基礎綜合表現課程實踐[J].裝飾,2017(8):142-143.
作者:李坤 韓衛國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輔助技術在美術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汽輪機原理課程教學實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