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教育改革導向標思考

時間:2022-05-09 03:30:08

導語:會計教育改革導向標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教育改革導向標思考

一、會計職業能力的內涵

國內外關于會計職業能力的描述不盡相同。2007年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冊會計師應具備合理、有效地運用專業知識、并保持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的各種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術和應用技能、個人技能、人際和溝通技能、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等。對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的調查問卷表明:職業道德、職業判斷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計算機能力、溝通能力列在前五位;該問卷調查還顯示,會計業界人士較為看重的是職業判斷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技能[1]。1989年由國際八大會計事務所主導的白皮書《教育透視:會計職業成功所需的能力》指出,除了會計審計知識外,還應該加強對會計學生溝通能力、智力、通用知識、組織知識、商業知識的訓練;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對會計教育尤其是本科會計教育改革提出了多份研究報告,均強調了在信息技術和復雜的商業環境下應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協會和特許會計師公會均指出,雇主重視的能力如報告撰寫、計算機素養、分析和解釋數據、道德推理、調適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Kavanagh&Drennan研究指出雇主最希望畢業生扎實的基礎知識、更為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通用商業意識、職業道德和倫理知識,跨學科工作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3]。由上可見,中西方會計教育界、會計職業界和會計教育界在對會計職業能力的理解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盡快在全國乃至國際范圍內出臺權威的會計職業能力體系的指導架構。筆者認為,會計職業能力應該是一種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會計職業環境來生成會計信息、解讀會計信息、駕馭會計信息,從而利用會計信息為特定單位或組織創造價值的綜合能力體系。會計職業能力不局限于純粹的會計技術和方法,其能力體系至少包括國際化的視野、多維的思辨能力、開拓創新能力、職業判斷能力、良好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合作和協調溝通等能力,培養的學生要具備解讀數字、駕馭數字、超越數字的能力。商業環境的復雜多變,即使出臺會計職業能力規范也不可能不變,唯有會計工作人員為所服務的組織創造價值這一點是確定的,也只有服從并服務于這一確定目標的會計職業能力架構才是科學的。

二、會計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加大通識教育的供給力度,培養學生的通用能力

我國高校目前的會計課程設置過分強調會計的規則性和技術性,通識教育課程沒有得到重視,這樣的課程設置雖能滿足會計職業實踐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要求,但對學生通識教育方面的供給存在不足,導致學生缺乏系統的經濟學、管理學、市場學、人力資源等學科知識的嚴格訓練,更談不上文化、歷史等學科知識的積累。知識結構的狹窄,帶來的是工作中管理意識淡薄,忽視會計的職業判斷和決策后果,這與會計業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利。未來的會計市場對只會記賬報賬的會計人員的需求數量會減少,這在發達國家已得到了印證。美國只有29%的會計人員從事記賬、算賬、報賬工作,71%的會計人員從事的是有關資本運作、預算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約有70%的CEO來自于財經方面的專家,而且以會計行業的專家為主。會計教育的職業導向與通識教育并不矛盾,因為基礎知識與通用能力之間具有良好的關聯性,厚實的基礎知識勢必會提升學生的通用能力。為彌補我國的會計教育對學生通用能力滿足方面的缺口,培養更多更好具備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會計教育需要采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模式,加大通識教育的供給力度,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

(二)創新專業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本科會計教育是為會計學生提供未來職業生涯所需專業知識的基本渠道,還需要不斷創新專業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1.注重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的國際化,使得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企業中的新業務、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涌現,會計處理變得更加靈活,會計選擇的空間更大。如何在現有的準則制度沒有規定、學校的課堂書本上沒有學過的情況下進行會計處理,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這對一個會計人員是否具備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的會計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就難以在新環境中立足。這也需要我們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就需要我們創新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改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變過去的“傳授知識”為“傳授學習的方法”。大學教育不是教育的終結,大學的知識供給難以滿足職業需要。美國會計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貫徹終身教育思想。美國會計教育改進委員會(AECC)在其第一號公報中就強調“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會計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學生獨立學習的素質。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4]因此,大學的會計教育應培養學生終生學習所需的能力,這是會計專業學生在未來的職場生存與成功的必備條件。(本文來自于《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2.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我國高校目前的師資來源比較單一,大多是一畢業就進入教學崗位,他們沒有應有的實踐經驗,不能指望這種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能教出有實踐能力的學生。國外大學的教授很多來自企業和社會各界。我國高校也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一些會計理論水平高、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整合進教育系統或定期不定期地請到學校舉辦專題講座。這些人具有高校教師所不具備的會計工作的經歷和經驗,而這正是培養適應未來會計人才的寶貴財富,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明確目標。除了請進來,對現有的部分會計教師還要采取送出去的辦法,送他們出去進修、培訓,或讓他們到企業去頂崗鍛煉后再上講臺,3至5年循環一次。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計作為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實地實習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我國大部分用人單位都很“務實”,需要的是能夠立即投入工作的會計人才,為在校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并不現實,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完備的會計實驗室。開設會計實驗課,通過模擬、仿真的財務資料學習操作,促使學生系統、快速地了解生產經營程序、掌握核算方法和運用財務軟件,使學生在學校接觸的知識和日后的工作環境達到統一。

(三)改變教育評價方法,提高會計教育質量

改變現行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方法。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大多是建立在科研成果指標上,導致教師不得不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寫論文、跑課題上,對于課堂教學疲于應付,更別提用心指導學生專業實踐這種“含金量低”且費時又費力的事情上。因此,針對會計專業實踐性強且變化大的特點,應該減輕教師的教學任務,給老師更多時間更新知識,從而為學生提供學習前沿知識的平臺;鼓勵老師在教學之余多參與會計職業實踐活動,獲取寶貴的實踐經驗,將更多的實務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及科研成果的質量;此外,學校也可采用一些約束性指標,如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取得會計師職稱或注冊會計師資格,并將此和教師的晉級、職稱晉升掛鉤,這可能會比一刀切地以的數量去評價教師更有利于會計教育質量的提高。改變現行以學校為主導的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是考試分數,而考試分數基本上是老師自教自評的結果,且對分數的考察又往往只注重卷面成績而忽視實際能力,因此,改革現行對學生的評價方法,應將學校主導型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考察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放寬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報名條件,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報考,除此之外,考取英國的ACCA、AIA,加拿大的CGA等國際著名會計師組織的證書,更是年輕的會計學子們解決找工作難、通向高薪的必經之路。學校在這方面應加以積極的引導,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考前輔導課,并對取得證書的學生給予表彰和物質獎勵,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指數。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進而更多地被社會重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教育的成敗,那么教師教的水平高還是低,學生學得好還是壞就應該由會計人才市場來檢驗與評價。

(四)政府出臺鼓勵政策,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

培養人才不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整個社會和企業界的責任。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和培訓比以學校為基礎的學習更加有效。美國90%的公司有正式的培訓預算,大公司每年平均花費52.7萬美元用于培訓和開發,小公司每年平均花費21.8萬美元,全國每年用于培訓的小時數為150億小時,從1986年到1988年,美國公司的培訓支出增加了38%。同國外健全的企業培訓體系相比,我國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有的企業雖設有相應的機構,但人、財、物的投入都很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大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鍛煉才能成為實用型人才。現實情況是:一方面企業在招聘的時候苛求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卻吝嗇給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因為許多企業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不愿意承擔這部分的培養成本,這種短視行為必然會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一個好的企業,應該用長遠的發展眼光來審視自己的人才戰略,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只有既注重人才的培訓,又注重人才的開發,建設起有潛力的人才梯隊,才能在競爭中永葆優勢。政府可以出臺一些鼓勵政策,比如,對接納一定數量的實習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來幫助企業減輕培養成本和代價,以便在全社會范圍內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大更好更有效的實踐能力培訓平臺。

作者:王紅工作單位:安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