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效率研究
時間:2022-10-26 11:19:33
導語: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效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從而引起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變化。會計信息智能化、會計支付結算方式多樣化、會計職能豐富化,使得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愈加嚴格。會計專業理應根據時展所需,進行轉型與提升,而專業的轉型離不開教學的改革。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教學本身面臨著功能與模式的轉型升級,如何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會計教學中,形成“互聯網+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極其重要。文章通過分析混合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而探討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教學模式;會計教學
一、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產生
互聯網時代會計教學經歷了從傳統教學,到網絡教學,直至混合教學的改革歷程。會計專業的學生從高中時代熟悉的數理化等基礎科學,跨步到大學的應用科學學習,思維模式完全不同,一時難以適應,再者諸多高職學生會計專業很多都是文科生,他們對于數字計算本來存在害怕心理,而會計很多都是計算方法的學習與計算,故而學習過程相對于其他課程略顯枯燥、乏味,導致了部分同學形成學不懂、不想學的惡性循環,學生對會計存在巨大的畏難心理。而傳統會計教學形式單一、理論課時過多,教師填鴨式灌輸,導致學生被動聽取,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喪失會計學習的積極性。畏難心理和興趣缺乏在傳統會計教學模式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影響到會計人才的培養。在此背景下,網絡教學開始興起。網絡教學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學習時間自由,學習次數不受限,可根據其自身情況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然而,網絡教學存在學生學習任務重,占用學生過多的學習時間,教師無法面授答疑,學生與學生間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協作能力較差等問題。由此可見,網絡教學無法完全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應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彌補傳統會計教學模式的不足,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二、互聯網時代下會計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
1.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智能化、實時化,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對于一些好奇心強,習慣運用新媒體接受信息的學生而言,這一變化無疑是錦上添花,可使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學生不需完全依賴教師的教授即可獲取知識。另一方面,這一變化可使部分學生變成“手機黨”和“低頭族”,成為傳統教學的頑疾。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成為制約會計教學的一大障礙。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有效對癥教學,成為會計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2.數字資源多而不精
隨著網絡教學的興起,各大教學平臺爭相構建數字資源,以占取市場,重視投入,忽略產出效率,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加上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個人發展與數字資源建設開始掛鉤,會計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未能完全按照教學需要進行規劃,一味迎合專家評審,追求多而全,導致數字資源多而不精,加大學生對優秀數字資源的選擇難度。教師后期也并沒有對上傳的數字資源進行更新維護,導致會計教學內容固化,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
3.考核指標籠統不合理
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工作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課前老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課件進行上傳,課中進行系統講解、答疑和實訓指導,課后還要解決課中遺留的問題,準備下一環節的工作。由此可見,對教師的工作量的考核指標若按傳統的課中教學課時來計算,易引發教師內心的不公,從而降低教師教學積極性。然而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這是各校急需重視的問題。同時,在會計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也是另一大難題。會計學生是否在課堂上已吸收老師教授的內容,是否獨立完成會計實訓,是否按時完成自己的網上學習計劃,知識掌握程度是否已達標,是否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具體考核指標是需要定量化,才能真正落實。然而目前大多數會計教師對學生的考核還停留在出勤率和實訓完成情況上。
4.教師改革積極性不高,虛假響應
在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演變成引導者、組織者和解惑者,這種轉變與傳統的主導角色有極大沖突,引起眾多教師對自己工作崗位的質疑,且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師心里根深蒂固,短時間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再者,會計課程改革還有教師本身付出代價大,而學校、同事、學生認可程度低的可能性。而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教師一方面不得不順應潮流,另一方面又從內心里抗拒這種變革,從而表現出不改革或僅僅成為改革追隨者的虛假響應態度,這也是會計混合教學模式推行了好幾年,卻一直難以成熟的主要原因。
5.網絡平臺多而雜,難以選擇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網絡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混合教學的重要工具。然而,網絡教育平臺數量多而雜,質量參差不齊,加上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高校挑選合適的網絡平臺的成本高,更換平臺的代價大,嚴重影響教學效率,降低教師的積極性。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效率提升建議
1.變革教學內容
傳統的會計教學,往往注重會計六大要素,順著六大要素進行展開,講解會計賬戶所涉及的經濟業務,繼而加以會計分錄的編寫,報表的編制等。這些內容雖是會計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此類會被電腦甚至是財務機器人代替,且講解過程枯燥無味,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變革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會計的教學內容應跟上時代潮流,加上職業判斷、持續更新、職業道德等內容,以報表的教學為主線,貫穿會計工作相關的基本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教學目標。
2.優化課程設計
傳統的你講我聽的課程教學模式已完全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需重新設計課程,使得45分鐘的課堂更有效率。建議課前,設定任務,以任務為驅動,進行小組協作,實現自主探究,此階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指導支持。課中,以多媒體教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以教師為主導,但主體依然是學生。鑒于會計課程的特殊性,還需進行技能訓練,教師可構建虛擬的會計工作環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回歸指導和支持的角色。如此,會計教學全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要注意的是,課前、課中、技能訓練三大模塊的內容分配是重點,三者的比例確定,三者之間如何恰當銜接,是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著重考慮的問題。
3.改進課程考核體系
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指標往往限定為出勤和期末考試情況,而在混合教學模式下,這兩個考核指標顯然很片面。事實上,混合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變得更多更高,不僅要考察學生的協作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故而對學生的考核擴大到網絡作業和測試的完成及時度及準確度,以及與同學和教師的溝通協作度,還有對問題的高級思考能力,能都對討論和任務進行高級思考和創造等方面。在此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指標也應及時改進。對學生的平時成績的考核除了出勤情況,還要考慮網絡教學平臺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間的互評,建議提高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的比例,至少應提高到50%及以上。
4.完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
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課中,而是延伸到了課前及課后。所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何對教師的工作量和績效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故而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同時,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應跟上。
5.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評價指標
會計專業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在互聯網條件下,混合教學模式成為會計教學改革的重點。網絡教學平臺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已成為會計混合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現階段,會計教學領域的平臺建設的市場需求正呈上升趨勢,因此優化會計網絡教學平臺對提高課程的整體質量具有決定意義。一個科學合理的會計網絡教學平臺評價體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要對大學會計網絡教學平臺做出真實、全面的評價,構建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顯得極為必要。一方面,可避免教師工作量的浪費,減少選擇的機會成本,提高教師積極性;另一方面,評價指標體系貫穿于會計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全過程,從而幫助開發者、設計者設計和開發出更高質量的平臺,為設計和開發人員指明了研究和發展方向,有利于推動網絡教學平臺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從而更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推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存在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數字資源多而不精、考核指標籠統不合理、教師改革積極性不高、網絡平臺多而雜,難以選擇等問題,提出效率提升的建議:變革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計、改進課程考核體系、完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1]趙克輝.互聯網時代高職會計專業的轉型與提升[J].財會月刊,2017(24):81-85.
[2]繆啟軍.“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實踐[J].財會月刊,2017(33):78-83.
[3]張鐿凡,毛政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教學中運用研究—以成本會計課程為例[J].時代金融,2017(10):214-216.
作者:徐靜 歐陽麗華 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工程建設企業稅收籌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