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1-13 03:06:45

導語: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隨著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會計電算化逐步走向網絡化、智能化,積極推進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改革已成為必然。文章結合J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思路,以提高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會計專業崗位需求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關鍵詞】智能會計;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

一、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

J職業技術學院是2004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為廣東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學院會計專業被廣東省教育廳確定為2018年省級高職教育重點專業,會計專業教學團隊是院級“優秀教學團隊”,已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敬業高效”的師資隊伍,在全省同類專業中水平靠前,近年來產學研能力顯著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也有所提升。會計信息化即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對傳統的會計理論進行優化和改革。J職業技術學院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如表1—表3所示。

二、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來說,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教學階段,對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涉及較少,且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理論知識與會計實踐知識的有效碰撞。會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動手操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的領悟,會學會用。但是目前很多會計教師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對實踐操作缺乏指導性,或者教師本身在實踐操作方面就缺乏一定的實戰經驗,導致學生在校無法真正掌握會計信息化的操作技能,畢業以后不適應會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難以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其次,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時展的要求。隨著網絡技術、軟件應用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會計電算化的基礎技術,還需掌握軟件應用、行為因素以及決策過程等理論。但是目前在教學內容方面,多存在知識點過時或者與實際工作需要不符等情況,學生無法將當前的教學內容直接對接到工作當中,仍然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才能上崗。在教學模式方面,仍然延續使用傳統的模式,缺乏多樣性。另外,學校的教學軟件單一、老化,也是限制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更好提升的重要因素。再次,由于學校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嚴格控制學生的頂崗實習,也沒有與相關企業進行校企現代學徒制、訂單式、委托式合作培養,導致學生的頂崗實習過程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學會會計信息化的實踐技能。最后,網絡資源課程開發方面,尚沒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三、開展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以及會計工作崗位的需要。會計信息化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思想和理念,也是現代智能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探索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指導意義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可以為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提供具體案例和應用模式,補充相關研究成果,拓展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具體模式的理論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構建現代化的會計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課題研究,有助于提高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構建現代化的智能會計職業教育。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就業。實踐教學的教學體系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了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向注重學生的會計信息化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轉變,可以幫助學生零距離上崗就業,增強就業競爭力。

四、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

研究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而言,要使學生獲得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的職業規劃,更加注重崗位的合作與分工,培養綜合職業素養。對于教師而言,要將崗位要求和技能貫穿于教學過程當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將課后學習任務與真實工作崗位的任務對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導向教學法等,避免理論教學脫離實踐教學。首先,當前學生缺乏的是將會計業務進行信息化處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會計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技能,所以會計信息化課程需要圍繞崗位需求的技能來建立實用的教學模式。以行業企業會計崗位特點為基本依據,結合現代信息化環境,使實踐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具有先進性。學校需要與企業相互溝通,一方面將企業的會計師請進課堂,作為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將崗位要求和技能貫穿于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同時還需要校內專業教師與企業進行交流互通,將崗位要求和技能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考核評價以及技能競賽。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走進企業,進行社會實踐,邊實踐邊學習,尤其是利用寒暑假以及連續的時間,組織學生進入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踐學習。其次,實踐教學應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應用技術能力為主線,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基本原則,做到課程體系設置與實際工作緊密銜接,與職業資格證書及1+X證書考試緊密銜接。在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方案時,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從職業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析,圍繞所需能力形成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再次,與校企合作單位采用現代學徒制、訂單式、委托式等多種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為企業“量身定做”人才。學生在校期間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在企業進行實習和工作,學習相應的技能,為企業服務,企業則給予一定的報酬。學生畢業以后,合作企業應當按照合同規定,優先接收學生為正式員工,安排工作。這種培養模式,一方面為企業培養出了“量身定做”的員工,大大縮短了企業培養員工的時間,而且“量身定做”的員工工作效率更高,對企業來說具有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講,單純在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效率較低,而參與到企業的實習工作中,可以提前感受職場的工作環境,具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提高網絡資源課程開發層次。目前,J職業技術學院已完成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校級視頻公開課1門,校級慕課1門,校級網絡課程1門,會計專業資源庫1個。可以進一步將2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國家級,2門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省級,1門校級視頻公開課程建設為省級。建設校級慕課5門,校級網絡課程6門,進一步完善會計專業資源庫。在校學生、已畢業的學生或企業在職人員均可以通過共享資源庫進行全面系統的資源檢索、資料下載、教學指導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煥娣,段姝,常青.高校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基于江蘇省S高校的典型案例分析[J].商業會計,2019,(18).

[2]祝紅艷.高校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的設置及優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08).

[3]潘中建.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保障體系研究[J].科技視界,2016,(10).

作者:劉沁陽 劉長濤 單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