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問題
時間:2022-10-19 11:07:58
導語:淺析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下,通信技術和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極大挑戰,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互動性強等優勢迎合了大眾的口味,迎來了其自身發展的春天。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新媒體從業者也暴露出了諸如制造虛假新聞、新聞娛樂化、新聞侵權等職業道德失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本文建議:首先,新媒體從業者立足現實,堅持新聞真實性;其次,通過多種渠道改善盈利模式,滿足自身盈利需求;再次,新聞行業加強自律,并且相關部門行動起來,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督,規范行業發展。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道德的問題
1.過度娛樂化。過度娛樂化的初衷是贏得關注,通過受眾的擴大提高曝光率和影響力,但是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譬如新聞內容不實、內容低俗等問題,甚至宣揚色情、暴力等,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不利于正能量的傳播,不能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經典的傳播學著作《傳播學概論》指出新聞媒體的娛樂功能要被控制在有限的尺度內,講求娛樂適度,同時新聞傳播的內容要做到真實、嚴謹。但是,目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過度放大了其娛樂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呈現出了過度娛樂化的趨勢。2.新聞標題黨。所謂的新聞標題黨,多指新聞從業者以新媒體為平臺,撰造與新聞事實內容大相徑庭的新聞標題,目的是為了通過新奇、夸張的標題吸引受眾。根據《青年報》的調查,有五分之一的群眾只看新聞標題而不看新聞內容,超過六成的人重點看標題之后簡單瀏覽新聞內容,只有約10%的人會細讀新聞內容。由此,可以看到新聞標題對于閱讀者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新聞從業者為了博取關注,肆意制造吸引讀者的新聞標題。3.新聞有償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擠壓了傳統新聞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加劇了新媒體新聞工作者之間的競爭。基于生存壓力,一些新媒體新聞從業者成為市場經濟的,通過有償收費為“企業”報道不實新聞或者“擇優”選擇“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造成了行業的亂象。伴隨著新媒體迅速發展帶來的行業內競爭,許多從業者為了經濟利益,逐漸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這一底線。有悖職業道德,也欺騙了讀者的感情,有損新聞的公信力。4.侵犯隱私權。隱私權屬于公民的一種人格權,受到法律保護。但是新媒體從業者為了單純追求新聞的點擊量,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由于新聞工作者在接觸新聞當事人時有著天然的優勢,往往會為了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新奇性,不做深度了解和調查就迅速消息,往往忽視了當事人的感受和事件的來龍去脈,不但造成新聞報道失準,更會侵害當事人的隱私,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有失新聞倫理。
二、新聞從業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利益驅使。新媒體的大量出現和快速傳播,以其精準的廣告效應能夠更全面地滿足用戶需求的特點,嚴重瓜分了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份額,互聯網在新媒體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媒體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客戶喜好,提供個性化服務,大數據能將客戶數據做智能分析,跟蹤記錄用戶消費特點,形成點對點的營銷,因此,新媒體逐漸成為商家廣告宣傳的新寵兒。據統計,廣告收入約占媒體收入的九成,因此,為滿足盈利需求,依靠單一的廣告收入模式生存的新媒體就會受到經濟利益驅使,出現新聞“尋租”的行為,片面報道一些不實商業廣告及相關信息,從而導致新聞從業者道德失范。2.新聞從業者缺乏責任意識。新媒體時代也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和傳播者,這種全新的、便捷的、多元的、參與度更高的信息獲取方式給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但是同時也逐漸忽視了新聞報道應有的嚴謹態度,新聞從業者也不例外,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弱化了傳統新聞從業者的權威地位,于是新聞從業者愈發淡化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和職業敬業精神,大量不實的報道、低劣的作品充斥在各大新聞新媒體平臺上。3.有效監督失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導致了業內激烈的競爭,不同媒體為了爭奪市場,不惜以虛假內容、夸大事實、嘩眾取寵等手段吸引受眾,而這正好迎合了多數人淺閱讀的習慣和獵奇的心理需求,導致了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低下,也導致了行業亂象的層出不窮。究其根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關的監督機制,行業內部缺乏統一的監督制度和明確的行為責任規范,這就造成新聞從業者逐漸出現的道德失范問題。
三、提升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的建議
1.關注于新聞的真實性。作為新聞從業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首先需要堅守的底線是實事求是,摒棄個人主觀態度的影響,以中立、客觀的立場來還原事件的原本面目。在面對海量新聞素材時,新聞人要具備去偽存真的本領,以專業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認真核實新聞來源,合理編排新聞內容,為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消息,嚴禁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2.多元渠道改變盈利模式。新媒體多靠網絡點擊量、閱讀量來實現盈利,單純依賴這一創收渠道,勢必會導致新媒體人過分受到利益驅使,從而報道格調低下的新聞內容和虛假新聞博取眼球。若要提升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就要改變其單一的盈利模式,建議探索資源整合的新模式,將信息內容、平臺營銷和資本投入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融入創新元素,打造創意產業,跳出單一的廣告收入模式,通過打造品牌、衍生產業鏈等創新方式擺脫依靠點擊量獲得廣告盈利的模式。3.強化行業從業監督。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素養需要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共同因素起作用。對于行業內部來講,新聞行業應建立完善的規則、守則、規范,能夠做到有效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同時健全違規懲戒機制,并對于道德失范行為進行有效權威的裁決和處理。此外,就行業外部而言,政府文化相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積極作為,協助行業協會制定管理細則,同時有效發揮監督、管理的職權,規范新媒體從業者行為,還新聞報道以真實、客觀的本真,凈化傳媒環境,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新聞信息傳播服務。
【參考文獻】
[1]張亞梅.自媒體時代新聞職業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7;
[2]祁睿.媒體從業者職業道德失范現象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7
[3]劉沐錦.新聞記者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的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8(13);
[4]王新慧.新聞記者應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新媒體[J].新聞傳播,2018(11).
作者:劉文龍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 上一篇:微課基礎會計教學構想
- 下一篇:新課程高中體育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