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教學論文:當生教學改革
時間:2022-01-13 08:30:13
導語:寫生教學論文:當生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文藝工作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明確中國畫寫生的主旨
寫生(panitfromlife),中國大百科辭典中說:“直接以實物為繪畫對象的臨場習作。在古代中國,寫生一詞原意指不依靠范本而直接描繪活的花果、草木、禽獸等動植物,往往也成為花鳥畫的代名詞。在西方,寫生的對象除了人物、動物外,也包括風景,還包括石膏等無生命的靜物。西方美術傳入中國后,寫生一詞轉而用于與西方同義的概念。至今,無論在中國和西方,寫生仍被視為培養造型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或過程。寫生仍被視為培養造型技能和搜集素材的途徑。……寫生的結果稱為寫生畫,亦簡稱寫生。”[1]在《美術百科大辭典》里對“寫生”一詞的詮釋是:“寫生,在西洋畫中,寫生是指直接面對實物作畫的繪畫方式,也是初學者鍛煉造型能力的手段。中國畫的‘寫生’,有類似于西洋畫的內容,還有另外的含義,是指對景作畫的意思,也就是‘度物象而取其真’。……《山靜居畫論》中講到一般畫蔬果花卉,把信手點簇畫成的叫寫意,用細筆勾勒渲染的叫寫生。以為寫意畫是隨意畫的,寫生則是畫活的對象,必須肖似,哪里知道古人所謂寫生,就是寫物的生意,寫生、寫意畫法不同,要求畫出生動的神情則是一致的。就是說既要畫得像又要畫得活,畫得妙,必須寫出對象的生動意態,這是寫生的又一意思。”[2]這兩個解釋,只是對寫生這個詞下了一個準確定義,關注的是寫生這件事情本身,而對中國式的寫生與西方式的寫生之間關于寫生的形式、關注的角度、情感的差異、手法的多樣等方面都未曾涉及。中國古代,五代滕昌佑“工畫而無師,惟寫生物”,五代黃筌畫的《寫生珍禽圖》,宋代的“寫生趙昌”,元代倪瓚的“始喜寫生,脫畫家蹊徑”……這些畫家的寫生比之于西方之寫生,表述的真正內涵是有所不同的。中國畫的寫生是寫自然之生態,不是純粹意義上為了收集素材的對景寫生,從對象到一幅作品的完成,經歷了“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這樣一個過程,寫生的整個過程始終以自我之心為前提,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目的,其造型不是自然之描真,而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筆墨的表現上,是以“天地以生氣成之,畫以筆墨取之,必得以筆墨之生氣與天地之生氣合并而出……”(石濤語)。現代的朱屺瞻先生說:“寫生須寫出活處,寫出其生氣,寫得僵死無生意,便根本上違背了寫生的本旨。”畢建勛先生在《論中國畫寫生的獨特性質》一文也提到:“如果寫得僵死而無生意,便根本上違背了寫生的本旨,如果寫得僵死無意‘生’,便根本上違背了寫意的本旨。”可見,中國畫寫生要畫得靈活,畫得生動,強調作畫者個人主觀的情感與體驗,重在對畫面意境的表達,對大自然生命之渴求,對個人情感的抒發,對作品生氣的表現。對中國畫寫生觀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在寫生時處處采取主動,隨性而為,隨心而動。
改變中國畫寫生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畫寫生的工具材料的運用也不例外,中國畫寫生要將源自現實生活的繪畫題材轉變為筆墨形式才能完成其對生活的體驗歷程,往常中國畫的寫生采用的基本上是鉛筆寫生,其結果是不能把中國畫的用筆用墨的技法運用上去,更無從體會筆墨的藝術韻味。因此,中國畫寫生教學首先要從工具材料上改變,由用鉛筆寫生改為用毛筆直接在宣紙上作畫。然而,筆墨的技巧決非一成不變,它是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發生改變的,筆墨技巧亦是從現實生活中來,并隨著觀念、題材的更新而發展變化。用毛筆直接寫生,可以從自然中探求、發現、提煉出某種表現方法,不同的物象其用筆的表現方法亦有所不同,李可染先生說:“客觀事物千變萬化,以山水畫的主要表現對象自然景物來論,有春夏秋冬,風晴雨雪,朝霞暮靄……變化無窮無盡,寫生時要應當每一筆都與生活緊密結合,都是生活本質美的提煉,只簡單畫一些符號,還是脫離生活,畫出來還是自己固有的面貌。”要能真實地、整體地表現自然,必須經過長期的反復不斷的寫生實踐,找到適合表現自然物象的筆墨技巧,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故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善為師者師森羅萬象,不師先輩”是有一定道理的。用毛筆直接寫生,剛開始的時候,看似學生的寫生難度加大了,實際上在訓練學生造型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寫生能力提高了,“厚積而薄發”,作為技術層面之上的精神傳達變為可能,對寫生物象的感受會變得更為敏銳,表達手段也會隨之更精妙。用毛筆直接寫生,強調“書法用筆”的意識。我國歷來有“書畫同源”之說,唐代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書畫用筆同法”,元代趙孟頫的題畫詩中有“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可見,中國畫的筆法與書法的筆法如出一轍,學畫中國畫而不懂書法用筆,就畫不好中國畫。在平時寫生訓練時,直接用書法用筆的筆墨來記錄、表述自然物象,能有效地把握當前對自然物象第一感覺到、體悟到的現實美與藝術美,如果用硬筆寫生,在中國畫創作時,還需要完成從硬筆的線到軟筆的線的過渡,當時、當地寫生的真切感受,隨著轉換的過程消失殆盡。所以,養成“書法用筆”的習慣,可以將毛筆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可以有效地提高用筆的趣味性、生動性,加強基本功。
訓練“寄情于物,狀物抒情”的寫生思維方式
西方繪畫注重對物象的解剖、透視、光學及色彩原理寫生珍禽圖黃筌五代的科學性,他們的寫生方法,幾乎是科學和自然的翻版。而中國古代畫家對待中國畫的寫生態度則傾向于對待客觀物象的精神體驗,是人的精神與自然物象的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是借物喻己。惲南田云:“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只有畫者自身對對象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才會因景生情、因情活景,畫中不可須臾離開“我”的觀照,不能離開“我”的精神感應和感情體驗,時刻以自我的情感體驗為依托。晉代文人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里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種飽含藝術家情感的切身體驗,就是寫生的開始。首先要引導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感受、體察、認識自然界,找到與自己情感相合的契合點(題材),帶著“寄情于物,狀物抒情”的思維方式去寫生,寫生出來的作品才會動人心弦。初涉中國畫寫生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寫生的思維方式,當他們行走在鄉間村野、山花爛漫的美景之中,只是覺得好看、漂亮、舒服,但是,到底美在哪里,好看在哪里,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由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局部著手,由簡到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從局部到整體,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與表達。人們常常評價畫花和畫鳥“畫花似聞香,畫鳥如欲語”,“畫花花帶笑,畫鳥鳥傳情”,香、語、笑、情就是個人情感的表述,大自然是美不勝收的,畫畫不在于一定要畫什么,其實任何東西都可以入畫,哪怕是一株蔬菜,一叢長在地里的苦瓜、絲瓜、西紅柿等都可以入畫,就是一株已經干枯了的植物同樣能被畫出獨特的美。大自然處處充滿著美,我們要擅于發現它,并表現它。宋人小品《疏荷沙鳥圖》中,一只沙鳥停落在一支斜倚的蓮蓬竿上,沙鳥回頭仰望左上方,其視線落在一只正在飛行的長腳蚊的身上,我們似乎聽到了蚊子“嗡嗡嗡”的叫聲,又或是沙鳥被蚊子的叫聲吸引,畫面一下就被畫活了。齊白石畫了一幅題為《自稱》的畫,畫上方橫一長秤桿,一端垂一鐵秤砣,一端系一大秤鉤,一只碩肥的鼠攀爬在秤鉤上,得意洋洋地自己稱自己。這是齊白石的一幅諷刺漫畫,諷刺生活中的一些人,常常把自己膨脹得很厲害,胡吹海侃,好像沒有他,地球就不轉了。其實一只可憐的老鼠,在秤鉤上有多少分量呢?老鼠本身并沒有什么美感可言,而且“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齊白石的筆下卻是或機敏伶俐,或貪婪可笑,或狡猾可喜,無不幽默詼諧,表現出鄉野風情的閑適詩意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因此,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深入體驗,培養“寄情于物,狀物抒情”的寫生思維方式,從山、水、花、鳥、蟲、魚的各種神態中引發出自己情感上的激奮與聯想,分析、研究并找出規律,然后默記在心,為以后的中國畫創作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這是寫生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培養寫生構圖的能力
構圖,謝赫的“六法論”中稱之為“經營位置”,也就是說,畫面中各個物象的位置的擺放就像經營店鋪一樣,苦心經營才會有所收獲,然而,面對自然界寫生時,自然物的擺放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好看,這樣就需要以敏銳的知覺去體察、感悟,以審美的眼光去捕捉,有時候甚至可以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根據畫面的需要把別處的花草移摘過來,不管適不適宜,只要畫面合情合理就行了,這種概括、取舍的再組合,往往就是一幅結構合理、虛實合宜的畫作構圖,這幅構圖既以自然對象為參照,又是不完全忠實于對象的再創造。面對大自然進行寫生,學生常常感覺到課堂上學到的構圖知識,在寫生實踐中似乎都運用不上,更不知道從何著手。首先,構圖的選擇是情感的選擇。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觸動自己視覺的美好形象,有一種想表現的沖動,寫生的過程時刻保持著這種體察,以審美的眼光去捕捉這種知覺,對象位置的經營也以這種感知為基礎,根據這種感知來概括取舍所觀對象,再配合以賓主、開合、對稱、平行、參差、虛實、掩映、錯落等構圖的規律進行有意識的編排與組合,創作時不需要對寫生稿進行過多的加工和修改,可以更好地保持寫生時對自然物象的原生態感受。其次,在寫生中尋找構圖。樹木的穿插、大小的對比、參差的變化、山巒的起伏、虛實的處理……一切精妙的構圖均來自于大自然,長期堅持下去,這些組合關系便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深藏在我們的記憶深處,一旦運用起來,便可得心應手。再者,進行小幅構圖草圖練習。在寫生中捕捉構圖中的點、線、面、勢等關系,可以領會許多構圖關系的精華,把握構圖中的整體關系。培養寫生構圖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水平最為有效的方法。通過這幾個方面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在中國畫寫生教學中需建構一個中國畫寫生教學的科學體系,從視覺與精神相融合的角度,從人與自然的藝術精神方面出發,結合古代畫論中關于“師法自然”一系列觀察寫生的藝術主張和方法,在寫生中,變被動為主動,探索出適合自我的表現方式,在寫生中尋找自己合適的表現主題。“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存。”(陳師曾語)中國畫寫生教學從情感出發,以寫生為基礎,提煉創作意象,不斷堅持探尋,中國畫課將會出現另外一番景象。
- 上一篇:農業局三大活動方案
- 下一篇:中職教學論文:當代中職服裝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