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培養圖像解讀能力探討
時間:2022-12-25 03:29:47
導語:美術教學培養圖像解讀能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圖像文化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生學會解讀圖像時代紛繁多樣的信息顯得尤為迫切。引導學生學會審美、提高審美趣味,既能夠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又能縮短圖像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個人審美趣味滯后的距離。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從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介紹了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并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進行了探析,希望能對今后的美術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圖像學;圖像解讀;美術鑒賞
一、美術教學與圖像解讀存在的誤區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圖像藝術的劃時代意義更為明顯。美術鑒賞、圖像解讀逐漸發展成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戶外視頻廣告、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等,這些內容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圖像的解讀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據筆者了解,對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層次。其中,前圖像階段是從應用角度對畫面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習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礎含義,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術教學在圖形解讀這一模塊存在一些誤區。第一,一些師生沒有認識到圖像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憑直覺描述美術作品,而學生所用詞語往往為“好看”“色彩鮮艷”等,這就進入了“重欣賞、輕解讀”的誤區。有學者認為,我們的觀看只是停留在觀看階段,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并沒有深入分析圖像背后的許多東西。與簡單的“看”相反,我們需要主動地辨析圖像世界,摒棄直觀描述與評價的習慣。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不能就畫論畫,而應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二,“重圖式、輕內涵”。一些師生對圖像的解讀側重對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對形式的分析。僅僅從圖式上欣賞作品,并不能透過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層含義。筆者認為,由于圖像本身具有較強的多義性,“重圖式、輕內涵”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
二、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
1.圖像解讀的過程。圖像解讀的過程大致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圖像作品的形式語言,通過線條的節奏、面、空間、光影及色彩這五要素對圖像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而藝術家也通過組合這些要素引起觀者的共鳴。但是,沒有什么藝術作品會具有一種確定的、不會改變的意義,所以“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追問。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向觀者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摹現實。凡•高自殺前創作了《麥田上的烏鴉》這幅作品,我們仔細欣賞,會發現陰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烏鴉與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異。聯想到他的自殺事件,我們就會明白藝術家的用意,他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天空、烏鴉等物體的自然屬性,而是將痛苦、憂傷等情感融入其中。2.圖像解讀的意義。圖像解讀對美術學習、藝術創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圖像解讀與藝術創作的關系??v觀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讀畫筆記,通過不斷地讀畫提升自身繪畫品格。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圖像解讀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圖像解讀有利于更加細致地展現藝術作品,使學生更容易讀懂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由于學生好奇心較強,只有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圖像解讀的過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第二,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到來,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生活,圖像解讀能力、美術鑒賞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F代美術教學已從單一向復合轉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顯得尤為迫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
1.選取經典的藝術作品,運用圖像解讀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義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線條的節奏、面、空間等。一般來講,分析藝術作品時,可以運用形式五要素進行對比分析,如古典主義大師和現代派藝術大師筆下的靜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過羅丹的《吻》研究畫面肌理,通過杜尚的《走下樓梯的裸女》分析時間和運動概念,通過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間透視。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與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對藝術作品進行形式描述,然后對藝術作品的含義進行分析。第二,風格學。圖像解讀能力的培養依賴于對大量不同風格藝術作品的鑒賞。教師可選取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對不同時期繪畫的風格進行討論、分析,選取典型的代表作進行研究。第三,圖像學。圖像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可以是《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弄清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階段的意義、內涵及界定,并重點分析圖像學背后的深層含義和獨特內涵。第四,精神分析法。運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選用米開朗琪羅的《摩西像》來解讀,并通過達利的《記憶的永恒》作進一步詳細闡述,包括個人夢境、幻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2.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圖像展示更加直觀、形象。教師可以將寫實與象征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充分展現藝術作品的自然屬性和獨特內涵,從而既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鑒賞能力,又提高其美術專業技能。如,在學習《建筑藝術欣賞》一課時,教師可以制作ppt課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動態化的圖像,讓學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真正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3.創新美術教學視聽結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從而導致美術學習的整體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可能失去美術學習的興趣。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音樂、影像的完美結合,引發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共鳴,不斷提升學生的視覺素養和聽覺素養,以取得良好的鑒賞效果。如,在講解《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還可以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音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術鑒賞、圖像解讀的氛圍,讓他們充分感受纖夫生活的辛酸與艱苦,并分析藝術家高超的表現手法。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圖像解讀興趣,音樂與圖像的緊密結合加上圖像解讀過程中想象力的充分發揮,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為美術教學效果的優化提供充分保障。4.將圖像解讀生活化。學生圖像解讀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圖像解讀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提高教師的圖像解讀能力是當務之急。教師應不斷豐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扎實掌握美術專業基本功。此外,教師要善于將圖像解讀生活化,減少煩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會解讀、學會鑒賞、學會分析。如,在講解《美麗的校園》一課時,讓學生抒發對校園的切實感受,再將感受與繪畫技巧相聯系,將其轉變為簡單的繪畫方式,這樣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圖時代的到來對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圖像解讀與教學情境充分融合,將圖像解讀、美術鑒賞生活化,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從而培養出一批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白錦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2]張婷.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感受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謝汝強.“讀圖能力”培養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王亞娟.圖像與文字相結合的美術教學初探.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郝嫘儡 單位: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
- 上一篇:幼兒美術教學整合教育思想探析
- 下一篇:幼兒音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