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學如何滲透人文精神

時間:2022-02-22 10:20:30

導語:初中美術教學如何滲透人文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美術教學如何滲透人文精神

【摘要】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比起溫飽需求,精神需求變得更加重要。初中教育對學生知識儲備的豐富以及人文精神的升華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術是藝術教育的領頭學科,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和融入人文知識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展開探究,旨在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出努力。

【關鍵詞】初中美術;人文精神;教學現狀;構建策略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人們所關注的不再局限于“溫飽”,他們開始追求和感受藝術,領悟藝術給人帶來的精神熏陶。初中生對藝術的追求往往是依托美術等素質學科的學習。美術是初中生必修的課程之一,也是素質教學的領頭學科,其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和創造能力。藝術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藝術脫離人文就缺失了一定的靈魂,藝術與人文不斷影響人類向美的目標前進。因此,在進行初中美術教學時,美術教師要重視從人文精神的滲透入手培養學生鑒賞藝術,創造藝術的能力,從而合理優化美術課堂教學內容,真正落實美術教學的作用,全面推動學生人文素養、藝術素養的升華。

一、端正教學態度,認知美術中的人文精神

初中美術教學處于瓶頸中,在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下,美術課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副科”。當前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相對單一、枯燥,很難讓學生真正愛上美術,很難讓學生從美術學習中挖掘到其他育人素材。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端正教學態度,沒有真正意識到初中美術教學的內涵與意義。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往往會出示一張示范畫,并將課堂大部分時間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自主仿畫,美術演變成繪畫課。教師只是注重對學生繪畫技巧的教授,鮮少關注學生內心情感的升華。久而久之,學生很難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感受到藝術與人文的共存,很難借助美術知識的學習與藝術作品的鑒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也很難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诖?,為了充分提升初中美術課堂的質感,教師應該端正教學態度,轉變教學理念,真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跨步,帶領學生認識美術中的人文精神。首先,美術不是畫畫,也不是涂鴉,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美術學科中,學生可以接觸的內容非常廣泛,且任何一個內容背后都蘊涵著藝術熏陶。在學習繪畫后,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顏色的冷暖搭配,還能從這些顏色搭配中領悟色彩帶來的感受;學生學習剪紙后,能從中感受中國民俗文化的意義;學生學習雕塑后,可以在雕刻中看到建筑的美,感受藝術作品創造背后的辛酸……其次,在初中育人階段,美術并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美術與其他各個學科之間都有聯系。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時,應該有意識地結合其他學科內容,在融合教育中推動學生發展。最后,藝術作品是需要創造的,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同時藝術創造又需賦予情感和思想。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人文精神的繩索,給學生提供一個宣泄情感的出口,從而為他們正確三觀的建立、情感的抒發、文化修養的沉淀和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二、提升素質修養,挖掘美術中的人文精神

無論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都要進入教與學的環節中,真正為學生傳遞知識,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帶領學生提高能力。換言之,在初中美術的人文精神熏陶教學中,教師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因此,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素質素養,拿到教學主題時,不僅要從美術專業方面對其進行賞析,還應該從文化素養的角度對其進行鑒賞,從而挖掘主題教學的多面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中的《洛神賦圖》時,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感受顧愷之的繪畫藝術,感受畫中顧愷之“春蠶吐絲”般細膩的“高古游絲描”的技法,感受畫中人物的衣帶飄飄、神態從容,感受整幅畫卷的翩若驚鴻,還應該帶著學生走進這幅畫的背景中去了解畫作背后的人文精神?!堵迳褓x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了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這一賦一畫最核心、最根本的相通之處在于思想感情,曹植與洛神這一段愛戀情真意切,卻無力抗衡命運,那撕心裂肺的永訣,古今共感,人神同泣?!堵迳褓x圖》是一幅曠世奇畫,具備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美學特征。帶領學生鑒賞這幅名畫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其藝術的構圖和對人物、環境刻畫的精妙絕倫,還能從中看到當時我國文人學士表現出的一種“清談”思想,感受藝術人文的個性張揚。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并不是指一種色彩、形狀的疊加,多重繪畫要素中蘊涵著飽滿的人文知識。如果美術教師缺失必要的人文素養,他們在開展美術教學時就只會單純地描述美術作品的表層意義,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深層次內涵的挖掘,也不利于喚醒學生的藝術情感共鳴。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九年級上冊的“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中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龕》時,如果教師缺乏一定的人文素養,只會帶領學生欣賞佛像的雕刻技藝,包括發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等,那學生對佛龕的欣賞是毫無感情的,是片面的。美術教師在帶領學生對佛龕進行認知和學習時,應該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為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佛像文化,讓學生了解到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個理想化身,進而使學生形成一種對佛像文化的崇敬之情。可見,美術教師在擁有專業教學水平的基礎上,還必須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文知識,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美術作品,從美術作品中挖掘更多人文知識。

三、注重學生情感,升華美術中的人文精神

如果說小學生是一張可塑性極強的白紙,那么初中生就是一張具有自己色彩的卡紙。初中生不僅擁有對人生的初步認知和態度,還具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繪畫的技巧工藝,還應該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以情動人,以情服人,注重學生心靈的教育,提高學生思想覺悟,促使學生進一步走進藝術作品的精神世界中。任何一幅美術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石,教師在教學前必須找到作品中的情感宣泄點,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情感、理解情感。例如,杜鍵繪制的《在激流中前進》的油畫作品中包含著作者對整個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熱愛之情;又如,黃胄的《洪荒風雪》中國畫中,蘊涵著作者對由地質勘探組成的駝隊隊員不畏風雪、不畏艱辛地為祖國探尋寶藏的意志和氣概的歌頌之情;如,詹建俊繪制的《狼牙山五壯士》油畫作品中蘊涵著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不可欺辱、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堅定信念。收錄在初中美術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蘊涵著作者濃厚的情感,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尤其是鑒賞教學前,一定要挖掘出作品中的情感,借助情感滲透人文知識的教學。比如,在帶領學生鑒賞徐悲鴻的《奔馬》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講述徐悲鴻的一生,進而延伸出“為中華民族爭光”的愛國情懷。接著,教師再借助《奔馬》圖上的題跋引領學生了解作品的戰爭背景,從而讓學生借助歷史背景感受當時徐悲鴻心急如焚的心態。將學生帶進畫作中,感受畫作之魂,共鳴畫作之情,感受徐悲鴻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的理想,最終實現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在帶領學生學習和欣賞《民俗文化展》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感受鑼鼓喧天的春節氣氛,并問一問學生了解的過春節時的民俗文化展現方式。有的學生說元宵燈會,教師便可以出示賞識豫園元宵燈會的照片;有的學生說貼春聯,教師便可以展示浙江金華農村在新年里貼對聯的圖片等??梢?,美術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藝術領域,不僅包含了繪畫,也包含了各種形式的鑒賞,不僅有藝術大家的藝術作品,也有普羅百姓的民俗文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對春聯和民俗文化的認知,則有利于升華學生的民族之情,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民間美術與民俗之間的關系,落實美術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四、結語

總之,初中美術教學不僅是義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是對學生藝術素養一次又一次的熏陶與感染。美術學科中充滿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知識,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必須挖掘出作品中的人文內涵,加以合理整理,并有效借助多種教學方式,與生活結合、與情感融合、與學科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學意義,推動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以及人文精神素養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慧.人文精神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15(35).

[2]廖琛琳.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教學方法的淺析[J].新課程,2016(11).

[3]葉洪成.初中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8(03).

作者:沈靈敏 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