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實地調查方法研究

時間:2022-10-25 02:56:23

導語:傳統音樂實地調查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音樂實地調查方法研究

一、傳統音樂本體內容的記錄

所謂傳統音樂本體內容的記錄,指的是把傳統音樂用文字符號和音響的方式記錄下來。忠實地記錄傳統音樂,是采訪傳統音樂必須遵守的準則,能反映傳統音樂真實面貌的記錄才是日后研究或作其他運用時可靠的材料。因此,記錄時要切忌根據個人好惡隨意增刪、修改。

(一)靜態信息的采集

首先,音樂中的歌詞要記錄完整。要盡可能地記下每一首民間歌曲的全部歌詞,避免記詞不全的現象。因為只有依靠全部的歌詞,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內容。記錄傳統的歌詞的同時,也要記錄它的新詞。在調查過程中,由于我們常常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介入調查的,所以出現對歌詞內容、讀音不懂的情況實屬正常,這時最好當場向“局內人”請教,以便日后的案頭工作進行的順利。其次,民間傳統音樂術語的記錄。不同的民族對音樂的定義不同,所以用來表示音樂的術語就會有存在差異,比如對傳統音樂的體裁、板式、調名、速度、鼓點、發聲、引子、過門和伴奏等等,局內人常有一套習用的音樂術語言。采錄傳統音樂時,應該將這些音樂術語記錄下來,并加以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術語,除了在翻譯漢文時要考慮采用更能表達原意的字句外,還要把它的原文和讀音記錄下來。最后,關于音樂變體的記錄。傳統音樂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體,而這些變體常常又是構成傳統音樂的一大“支柱”。民歌素有“十唱九不同”的說法,同一首曲調,也往往由于語言、情感、風格等種種子不同的要求,而產生許多不同的變體。從這些變體中,可以看出傳統音樂的發展、變化;這些變體常常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創作智慧。所以,要注意不同的變體,應該把有意義的各種不同變化的曲調都記錄下來。另外,我國傳統音樂豐富多樣,各有特點,為了記下傳統音樂的特殊風格,常要用到一些一般不常用的記譜符號,甚至有時還需要創制一些新的符號。這時需要遵循幾點:準確地運用符號;在有國際通用符號可用時,就不要另創新的符號,以避免符號繁復,給讀者造成困難;不得不創制新的符號時,也要注意和國際通用符號的聯系和統一,盡量少使用幾何形象或漢字。

(二)動態信息的錄制

實地調查階段,所謂動態信息主要包括正在表演著的音樂以及音樂參與的禮俗活動。當下隨著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學者們已經打破了之前那種“重音樂本體、輕文化內涵”的思想認識,越來越多的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意識———即把音樂放入文化中去研究。動態信息的錄制表現為在現場表演中的音像的錄制。早在比較音樂學時期,留聲機的發明為人們了解來自于世界各地異文化的音樂帶來了便利。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像機相比留聲機在田野工作的過程中具有了更多的功用,不僅記錄了音響,保持了傳統音樂表演的本來面目,而且錄制了音樂參與的各類禮俗活動,因而具有較完美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另外,音像記錄比書面記錄更具有更生動、更豐富的內容,人們可以從錄音中更直接地感受演唱演奏者表現在傳統音樂中的生活情緒。

二、傳統音樂相關背景的調查

(一)傳統音樂相關背景調查的重要性

所謂調查則是為了求得對所調查音樂事項的全面了解,不僅僅停滯在關于音樂對象是什么樣的表層結構的認識之上,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表層結構背后的深層結構。美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A.P.梅里亞姆在其《音樂人類學》中說過:“在我看來,民族音樂學應當被界定為‘對文化中的音樂的研究’……”。根據這一提法我們不難發現,音樂與其文化背景好比魚與水的關系,離開水的魚是不可能存活的。于是,在實地調查階段,一名音樂研究者在研究音樂的過程中要不僅理解音樂的基本結構,而且還要理解形成這種結構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說要從其文化諸要素的聯系中弄清這種音樂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原因。為了呼應這一口號,田野工作的方式與內容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從以前的“重音樂本體、輕文化語境”研究模式轉變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語境與本體共研究”的局面。

(二)傳統音樂相關背景的調查內容

傳統音樂的背景資料大致可以從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五個角度進行調查。1、歷史背景的調查。歷史資料主要包括與被調研音樂事項相關的民族史、地方史,通過對歷史的梳理以便調查者了解調研對象的歷史發展過程,把握其在歷史長河中或交融或涵化的現象。2、地理背景的調查。在我國,56個民族的音樂各有其特色,即使同一個民族但是不同地域形態下的音樂也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其音樂給人一種節奏綿延、旋律平穩、音調遼闊之感覺;而來自于地勢險峻的山區里的少數民族音樂往往給人一種節奏緊湊、旋律起伏較大的感覺。3、政治背景的調查。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此,“國家在場”、“政府行為”的干預成了研究傳統音樂不可忽略的一環。4、經濟背景的調查。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以壯族為例,稻作經濟孕育了壯族的傳統音樂,支持著整個壯民族文化的發展;水路的通暢,使得壯族與其他民族的商業經濟貿易成為音樂文化傳播與交融的重要場合與途徑。5、文化背景的調查。與音樂相關的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主要包括語言文字、信仰習俗、人生禮儀、民族節日……以人生禮儀為例:人的一生經過的禮儀主要有出生禮、成年禮、婚嫁禮、壽慶禮與葬禮,這些禮俗活動或儀式的進行往往自始至終伴隨著音樂的節奏而進行,通過音聲從而把儀式或禮俗活動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三、結語

田野工作的實地調查是民族音樂學工作者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儀式,是獲得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的一大途徑,是一個課題成功與否的關鍵。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能再做比較音樂學時期那種扶手椅上的學者,相反,我們要走出書齋,走進田野現場,因為,田野工作的實地調查階段收獲的多寡,直接關系到后期案頭研究的進展。所以,每一位立志于從事傳統音樂研究的學人都應不斷加強實踐,爾后在這基礎上加以總結經驗,如此才能提高田野工作的質量。

本文作者:王繼波工作單位: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