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二胡在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方向

時間:2022-11-18 03:22:11

導語:試論二胡在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二胡在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方向

一、“中學為體”。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一定的民族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產生的原因和自身的價值。二胡,就是一件深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典型樂器,可以說它是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之一,它純凈的音質,渾厚、悠揚、如泣如訴的音色,特有的裝飾音指法所形成的運腔,使得它在音樂表現力上獨具韻味。二胡只用兩根弦演奏,缺少低音,但長期以來,人們用低翻高的演奏技法,反而使二胡具有了特殊的音樂表現力。例如由著名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創作、演奏的《二泉映月》,可以說是二胡樂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樂曲由作者在長年流浪賣藝的生活中不斷演奏、加工而成。它既沒有炫技式的復雜的演奏技法,也沒有摻入西方復雜的音樂元素,而是以獨具民族特色簡練的創作手法,動人的旋律,加之二胡獨具特色的音色,使得無論是著名演奏家,還是二胡業余愛好者,無不對此作品情有獨鐘,滿懷深情地進行演奏。可見,作品本身具有著無盡的藝術魅力是多么的重要。這樣典型性的藝術極品,就是由于其將中國音樂的精神扎根于心,充分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才能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所以我們談二胡的改革與發展就不能脫離了二胡的傳統特色,如果一味照搬西洋音樂,拋棄了二胡的民族性特色,就無異于無源之水,難以為繼。

二、“西學為用”。

在不丟失二胡演奏民族性特色的前提下,借鑒吸收西方音樂的演奏方法與創作技巧,與時俱進,洋為中用。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的。同樣在二胡藝術的發展中也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規律。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二胡演奏家劉天華就提出了中西調和的觀點,他說:“一國的文化,也斷然不能抄襲些別人的皮毛以算數……也不能死守老法,固執己見可以算數。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劉天華在自己的音樂實踐中,也是這么做的。比如其創作的二胡曲《光明行》,樂曲在采用我國民族音樂傳統習用的循環變奏結構基礎上,大膽采用西方復三部曲式。但是,樂曲主題的寫作卻不像西方寫作慣例那樣,以呈示部A段主題來形成全曲,而是采用呈示部B段主題加以變奏來發展中部和結束部,從而使音樂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展現出了中西調和的新意。我們借鑒吸收西方的音樂元素,其根本目標就是拓展和豐富二胡的樂曲創作及演奏技巧,使得二胡的表現力更為豐富,從而使二胡能夠走向國際,為世界人民所接受。音樂是無國界的,音樂間的相互融合與借鑒并不是要改變二胡本身的特點,反而是要更加突出二胡的特點,所以立足于傳統、兼收并蓄才是二胡在民族音樂現代化進程中應走之路。

本文作者:趙東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