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教育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5-09 10:54:37

導語:民族音樂教育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音樂教育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培養人才

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的重點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又離不開人才。綜觀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建設現狀,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各種矛盾中尤為顯得突出,所以,在加強社區文化硬件建設的同時,應當更加重視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社區文化人才隊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資源的聚集地,也是培養音樂文化人才的搖籃。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獨立面對歐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須有的精神營養。”③要在保護與傳承方面建立新機制,就需要藝術院校主動出力,對當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規劃,在地方與院校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系。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所有設置,都是為培養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將來對社會的具體服務,尤其是近年來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的實踐教育,更是旨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真正對接。西南地區居住著藏、彝、羌、白、壯、傣、苗、回、僳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在高校藝術類人才的培養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拓展藝術實踐,構建特色課程體系等途徑,強化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結合,進而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又熟知本地區民族傳統藝術文化,能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的應用型專門藝術人才,最終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服務。以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為例,學院在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根據社會要求,尤其是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為中心,廣泛搭建實踐平臺,制定出以學習民族音樂元素為主的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了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全面結合的課程結構。學院與地方文化對接,將音樂教學目標與辦學定位緊密結合,充分考慮社會音樂工作者的培養目標,不斷強化民族音樂課程和地方音樂文化課程的建設。近年來,不但將少數民族藝術納入藝術教育體系,構建新的藝術教育體系和課程結構,而且還在少數民族器樂教學方面,聘請優秀的民間老藝人擔任專業教師。少數民族器樂不僅是民族文明的延續,也是民族文化的升華,學習它的演奏,不僅揭示了一種少數民族文化符號,更賦予了我們在傳承基礎上培育新的音樂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學習、研究和推廣民族器樂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為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特色品牌課程,逐步建立起獨有的本土化民族音樂教學體系,這對于培養民族音樂人才,延續、繼承并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在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當地傳統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并與開發地方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相結合,將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學,讓民間藝術家走進校園,與學生親密接觸,實現民族傳統音樂的口傳心授,從而使學生掌握民族音樂“根”的文化。總之,這些做法可以讓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方式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服務。

二、促進藝術創新

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交流、交融、交鋒的復雜態勢下,如何將我國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是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當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難以完成的,應當注重高校與相關產業的結合,形成優勢互補,以推動文化的更好發展。當前,由于我國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邊緣化狀況逐漸得到改善。高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應突出民族特色,不斷彰顯優勢,立足本土,開展實踐,同現有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緊密結合,共同開創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模式。多年來,高等藝術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高等藝術院校在培養少數民族音樂人才,挖掘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創作具有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加強各地民族藝術院校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強化民族藝術院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弘揚和傳承所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作用。從社區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可最大限度盤活社區內高校的軟、硬件設施以及人才培養的優勢資源,開展與駐區高校文化共建,積極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而言,高校要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者,讓培養的人才服務社區,這有利于檢驗教學成果,檢驗理論服務實踐、服務社會的時效性。可見,兩者相互促進,互惠互利。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文化建設中,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專業創作隊伍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采風,為少數民族地區創作符合廣大群眾審美的作品,組織隊伍開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群眾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視。災后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重建羌族文化,是與羌族聚居社區民眾情感緊密聯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舉措,也關系到羌族的未來。筆者到羌族地區采風,從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個樂句的旋律,帶著對羌民族民間音樂深深的愛,吸取川西羌族民間音樂元素,創作了無伴奏多聲部聲樂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樂語言表現了崇山峻嶺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籟般的旋律與精致空靈的和聲展現了羌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霧”升華為天籟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筆者帶領西南民族大學女子合唱團到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參加了“感恩奮進、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新歷年篝火晚會”,為北川民眾帶去了這首作品。演員通過最簡單的音符以及和聲哼唱,表現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與幸福感。這首旋律優美、風格獨特、音域寬廣的川西羌族民間音樂作品在社區平臺上演繹,獲得了羌族群眾的熱烈歡迎,在少數民族社區群眾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溝通橋梁,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新北川,展現出羌族兒女感恩奮進、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風貌。以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為主,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創作的音樂作品再次成為文化載體,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社會參與度以及音樂教學的實踐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植入與滲透,推動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樹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隨著學界對“西方中心論”的質疑,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形象”的討論熱潮,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躋身世界文化交流平臺。在2012年3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的“深化文體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記者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就表示:“現在談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而建設文化強國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建成一個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我們全民是一種高素質的文明,擁有高素質的文化,在這種品質下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我國各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風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構成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集體創作的,具有文學性、社會性和教育性等綜合藝術審美價值,形式種類繁多,舉不勝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將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地方形象的樹立打下堅實基礎。高校是地方先進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高校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智囊團,其教學設施、科研團隊等資源都可以為民族地區本土音樂研究提供優質條件。反過來,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又支撐和促進著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多年來,我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一直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藝術教學實踐中提升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內容去落實。高校作為建設國家文化形象的團體,在藝術實踐中,我們的藝術家、教師以及培養出的學生隊伍都是實踐與完成這一光榮使命的主體。從文化的實質來看,樹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過具備較高藝術創作和表演水平的專業隊伍去實踐,在吸收外來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整理、挖掘傳統文化,反映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創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從而體現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大眾享受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綜觀民族高校的藝術教育與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前者在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具備獨有的優勢和價值,對充分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構建多民族和諧社區文化生態環境等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在文化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民族音樂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具有更深遠的現實意義。民族音樂教育要堅決貫徹文化事業投入到位、文化產業改革到位的精神,在為高校教學、科研和育人全力服務的同時,又服務于社區文化。尤其應該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建立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點的民族音樂教育模式,以促進地方社區文化建設。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內涵和外延要在教學內容及方式上與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開展民族音樂專業化教育的社會實踐,整合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資源,加大推出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精品的力度,努力構建為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的新理念,讓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成為集中展示各民族優秀音樂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窗口以及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和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

本文作者:陳娟娟符輝工作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