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商業化的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09 10:57:09

導語:民族音樂商業化的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音樂商業化的發展研究

一關于民族音樂商業化必然性

商業化可以發揮人的創造力從而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供應人們消費,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吸收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商業化還可以發揮人的認知能力,使人們的思想及行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豐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覺悟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化藝術是一種精神享受,不能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其實,這是對文化的一種狹隘理解。從某種程度而言,文化藝術是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產品,也具有商品基本的價值屬性,自然可以進行商業化運作。文化產品商業化發展的必要性。在中國,包括電影、現代流行音樂、圖書、電視等都實現了商業化發展,這些文化藝術產品在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求的同時,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反過來也支持了文化產品的持續發展,促進了相關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而反觀我們的民族音樂,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卻滯后很多。民族音樂文化商業化得到發展的同時也必然可以推廣民族音樂文化,人的社會價值得到充分認可,經濟利益可以生存的同時也必然會使有才華的人投入到相關產業中來。首先,從基本的生存而言。目前,許多中國民族音樂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的《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他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他只是依靠民間藝人口耳相傳,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失傳;很多民族音樂如:古琴、昆曲、木卡姆等也只能依靠申請“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得以保存。至于一些常見的民族樂器笛子、嗩吶、琵琶、二胡等,其生存狀況也十分堪憂。其次,從未來傳承角度來說。中國的民族音樂除了一些戲曲、器樂有專門的學教進行專業化教學進行傳承以外,大部分民歌、說唱藝術等大多采取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還未形成規模化效應。這些民族音樂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欣賞者都屬于小眾,只有少數人欣賞理解,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發展,自然也很容易導致失傳。最后,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說。目前,文化呈現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人們的欣賞品位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而且在信息時代,主流傳播的影響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欣賞趣味。在國內,一些流行音樂由于大規模的商業化發展,吸引了許多受眾。而民族音樂大多未采取商業化的發展,依靠少數人的少數演出,遠遠無法應對競爭激烈的文化演出市場,也遠遠無法改變更多人對民族音樂的看法。要使得民族音樂真正得到保護傳承和發揚,進行商業化發展已經勢在必行。

二加強民族音樂商業化

商業化指的是以生產某種產品為手段,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行為。所謂的商業化是相對藝術化而言的,藝術可以是非常有個性的非常自由的表達個人情感的東西。而商業是有明確目的的表現被設計對象的主體的,不管是藝術化還是商業化,前提是要符合最基本的大眾審美觀———版式、顏色、元素,統一這些美學基礎。對于民族音樂的商業化包裝,我們同樣要強調商業化和藝術性的融合。對于中國民族音樂而言,由于目前缺乏廣泛的受眾群體和群眾基礎,要想進行商業化的發展,相對于一些其他文化形式的商業化的確存在一些困難。但是,只要我們抓住商業化的一些基本規律,一方面,選擇一些優秀的具有大眾審美價值的民族音樂,另一方面,進行恰如其分的策劃、宣傳、推廣、營銷。也能使得中國民族音樂成為一種流行文化,進而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民族音樂商業化的發展。商業化發展,首先要有群眾基礎。對于民族音樂而言,要想做好市場開發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宣傳和支持,形成有力的社會輿論。需要民族音樂從業者能抓住大眾的心理,通過一系列有效方式強化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和認可度。有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要善于制造民族音樂的明星和偶像,通過偶像的力量影響受眾。民族音樂也可以選擇一些民族音樂的明星對其包裝,擴大影響力。以《梨園春》為例,通過類似民間選秀的方式,讓河南豫劇這種地方戲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奠定了用戶基礎。《星光大道》,曾經選拔出類似李玉剛、阿寶這樣的戲曲歌舞音樂和民歌選手。民族音樂的戲曲歌舞以及民歌原來并不具有大眾效應,現在通過這種選秀方式,開發了市場,擁有了聽眾。包括李玉剛在內的星光大道選手還進行了一系列商業演出,李玉剛甚至在人民大會堂連續舉行演唱會,都做到了一票難求。可見,類似偶像的制作對于商業化市場開發所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在有一定市場基礎上,我們的民族音樂也應該增加商業演出的規模。對于這種商業演出,同樣需要國家和商業機構的合作。國家的推廣更具有權威性,更能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國家還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性補助,以低票價來推廣民族音樂。目前,中國國家大劇院也在定期上演一些民族音樂和戲曲節目。一些商業演出由專業的商業演出策劃公司來進行,他們的經驗相對豐富,從演出的策劃、宣傳、營銷等各個方面都能提前做好規劃。對市場做好預判,對可能出現的危機也能有積極的應對方案。專業的演出策劃公司還具有海外推廣能力,能極大地促進民族音樂的海外推廣,擴大中國民族音樂的全球知名度。

三民族音樂的推廣

傳統認為民族音樂就應該保持原始狀態,原汁原味才好。但目前的大眾審美需求十分多元化,這就要求我們對民族音樂也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在進行民族音樂的推廣中,一方面,要杜絕“沒有票房就沒有價值”的過度商業化推廣。不應因迎合市場而對民族音樂進行單純追求“險怪”甚至低俗的設計。因為在藝術中推行市場主義必定會產生市場之外的負面效果,降低藝術創造性,導致作品質量下降。但另一方面,也應該認識到藝術商業化是文化藝術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由之路,從當前國內實際情況看,許多民族音樂之所以觀眾流失、市場低迷、陷入生存窘況和發展困難,很大程度上與劇團忽視市場需求、只顧閉門造車和不講求營銷策略有著密切關系。白先勇推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對于古老的昆曲加入現代科技元素,在造型、服裝、舞臺、燈光等各方面都進行了符合現代審美,做到了美輪美奐,但戲曲的文化內容不變。這種方式吸引了許多青年人的喜愛,讓昆曲這種古老劇中煥發了現代的青春。如“印象劉三姐”,張藝謀運用了聲光電等現代舞臺表演方式,不僅成為了桂林山水的一個新的名片,帶來了大量客源,也為劉三姐等民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開封市結合自身文化特色打造的大型原創歌舞劇《清明上河圖》大型原創實景音畫《大宋遺韻•東京夢華》,也借助新的現代化科技力量,贏得一致好評。在進行其他民族音樂的推廣時,一定要學會因地制宜,做好產品的包裝。尤其是要善于和當地的文化、旅游特色巧妙結合。數字音樂市場已遠遠超過傳統音樂產業。民族音樂的推廣,應用數字音樂的方式,可以開發民族音樂形式的手機鈴聲、彩鈴、MP3、無線音樂等。通過開設民族音樂網站,依靠互聯網超快和高效的傳播力度進行民族音樂的推廣。青年人在網上會很容易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對民族音樂進行適當包裝,以音頻、視頻等方式放到網上進行推廣。在篩選個性另類的音樂商品的同時就會很容易搜到這些有特色的民族音樂。在主流搜索引擎中搜索“民族音樂”時,給出鏈接的民族音樂都是由琵琶、古箏、竹笛、二胡等樂器演奏的器樂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這就說明在利用網絡科技開發民族音樂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在民族音樂商業化發展過程中借助其他文化或行業領域的影響力推銷自己,也是一種較好的方式。

四結語

關于民族音樂商業化運作,還沒有太多先例可資借鑒。上述論述只是本文作者針對目前民族音樂發展商業化運作的一些獨立思考。其中必然會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筆者認為我們只要牢記一點:我們在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時候,一定要在保留民族音樂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商業化改造,做到“畫龍點睛”。只要我們在商業化運作后,能促進民族音樂的健康發展,那么我們就應該堅定地進行商業化運作。在民族音樂商業化的過程中,巧妙運用多種各種新型的科學技術提高民族音樂的影響力。在政府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民族音樂加強推廣,也是民族音樂實現商業化和擴大國際知名度的一個良好方式。開發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和文化,反過來對于促進國內民族音樂的保護以及商業開發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民族特點與國際接軌,吸納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才能使我國的音樂產業在世界性的獨特語義系統內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在加強中國民族音樂的商業化運作的同時,推廣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盡管國家對民族音樂了多種保護措施,2012年新推出的《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也了“當代音樂藝術發展計劃”。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促進我國民族音樂藝術保護的有效機制,積極搶救一批瀕危的經典曲目,挖掘和整理珍貴的民族音樂素材、古譜和歷史資料,鼓勵民樂作品創作,使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煥發生機、蓬勃發展。”但由于民族音樂還未形成系統的產業化、商業化發展,大眾接受度低,許多從事民族音樂的人不具備專業演出的機會,僅僅靠國家撥款等行政方式,遠遠不能解決民族音樂未來發展和生存問題。只要我們的民族音樂產品最終能形成一個上下游產業鏈齊全的產業,那么才能真正實現民族音樂產業的良性循環。

本文作者:崔源工作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