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研究
時間:2022-04-10 03:33:13
導語:民族音樂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大量傳入,流行音樂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的注意力,而我國的民族音樂卻正進入寒冬:聽眾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品種后繼無人;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唱片業也逐漸衰落。與此同時,歌唱類電視選秀節目卻異軍突起,借助流行音樂這一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形式,從《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到《超級女聲》,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為中國的流行樂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雖然中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冰火兩重天”,但仔細梳理不難發現,中國民族音樂正在以新的形式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要梳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民族音樂。根據肖常緯所著的《中國民族音樂概述》中的定義:“從廣義上講,一個民族在自身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全部音樂就是該民族的民族音樂……狹義的民族音樂則專指傳統音樂。”①可見,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積累起來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情感;通過民歌、民族器樂、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將風俗、文化、歷史等知識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輕易便可海量試聽、下載各種音樂,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文化傳承功能被弱化,導致大眾需求不足。以往的民族音樂大多是在傳承文化知識的背景下被傳承下來的,例如儀式音樂,都是為了傳承儀式知識而存在的,當很多傳統儀式被現代習俗取代后,儀式音樂也就失去了傳承的功能。所以民族音樂正在逐漸被邊緣化。二是表現形式老化,不容易被年輕群體接受。例如,在傳統的戲曲中,單調的布景、又慢又長的唱腔等,對于在當前快餐文化時代下受浸染的年輕一代受眾來說,這些傳統音樂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三是傳承形式的單一。很多民族音樂種類都是以口口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的,這在互聯網極其發達的時代顯然是難以為繼的。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中國的民族音樂正在被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擠占著生存空間。可喜的是,我們已經開始在這輪文化較量中做出反思,開始讓民族音樂和現代的表現形式接軌、和市場接軌,特別是在近年來異常火爆的歌唱類電視選秀節目中,越來越多人將民族音樂帶到其中,讓民族音樂以一種新的形式回歸,重新贏得大眾的喜愛。
現代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秀”是從英文單詞Show音譯過來的,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對這一單詞是這樣解釋的:作動詞時,有Letsomebodyseesomething(即“讓某人看”)和Forpublictosee(即“讓公眾看”)等意思;作名詞時,則有Entertainment(即“娛樂”)等含義。中國電視節目中的“選秀”則有“挑選優秀”的意思,而這種“選秀”節目就是一種真人秀。所以筆者認為,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就是以歌唱為節目內容,通過電視平臺播出選手進行表演以娛樂電視觀眾的節目,其突出的是“真”,重點則在“秀”。20世紀80—90年代,中國電視的市場化開端以及第一檔歌唱類選秀節目《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開播,是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雛形期。2004年是中國電視歌唱類選秀真人秀節目的一個里程碑年度,從《超級女聲》開始,我國電視歌唱類選秀節目便一發不可收拾,《快樂男聲》《我型我秀》等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蓬勃涌現。一直到2007年,這三年可以看作中國歌唱類電視選秀節目的黃金時期。從2007年開始,各類電視臺盲目跟風,推出了各種歌唱類選秀真人秀節目,甚至粗制濫造,為搏眼球不計下限。由于播出時間的限制、內容形式的雷同等方面的原因,加之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等真人秀節目的外部夾擊,歌唱類選秀節目步入調整期。直到2012年夏天,由燦星公司制作、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一炮而紅,這檔從荷蘭引進的節目以“不看外表、只聽聲音”的“盲選”機制瞬間吸引了廣大電視觀眾的目光,從“盲選”到“冠軍之夜”,再到全國巡演,《中國好聲音》不僅打造了一個草根變明星的童話故事,更打造了一條相對成熟的造星全產業鏈。此時,作為具有多年真人秀播出經驗的湖南衛視也不示弱,引進了韓國MBC電視臺的《我是歌手》,主打明星歌唱真人秀,以專家點評、大眾評分的方式,讓普通觀眾評判明星演唱,這讓觀眾互動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臺階。節目配以高水準的編曲與配樂、電影般的精致剪輯,讓觀眾不禁大呼過癮。這期間也有像主打原創音樂的《中國好歌曲》、類似《我是歌手》的《中國之星》等歌唱類真人秀節目,以精良的制作、較高的音樂水準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歌唱類真人秀節目中的音樂風格經歷了從普通流行歌曲到多元化曲風的變遷,特別是其中對民族音樂的挖掘、改編,不僅讓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火了,更讓中國民族音樂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閾。
三、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
在《超級女聲》時期,歌唱類選秀真人秀節目中的音樂更多的是對國內外經典流行音樂的再次演繹,如李宇春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WeWillRockYou》等,而周筆暢則翻唱了很多周杰倫、陶喆的歌曲。這些歌曲的曲風和唱腔顯然都偏向日韓、歐美等地的流行音樂風格。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時期,音樂的風格更加多元化,不僅有爵士這種小眾的音樂風格出現,更有民族音樂元素的大量融入,而民族音樂元素的加入更是喚起了觀眾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快餐音樂文化盛行的網絡時代,回歸音樂的本質。加上劉歡等“精英”導師多次強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加激發了觀眾強烈的共鳴。通過對《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和《中國之星》等幾檔時下最火的歌唱類選秀節目的梳理不難發現,在這些節目中,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挖掘和運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從《中國之星》譚維維的《給你一點顏色》看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對中國傳統音樂的運用2015年,東方衛視的《中國之星》節目在眾多歌唱類選秀節目中表現并不突出,但在5月中旬,微信朋友圈被一首叫《給你一點顏色》的搖滾歌曲“刷屏”了。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給你一點顏色》瞬間爆紅網絡,從節目視頻上線到點擊200萬次,用了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甚至眾多大咖也力挺該曲目,崔健甚至在節目中贊譽該曲是“教科書級別的搖滾”,該曲的演唱者譚維維也因此曲第一次登上了“春晚”的大舞臺。《給你一點顏色》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譚維維個人的演唱水準與精致的編曲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將陜西民間的地方戲曲華陰老腔融入了其中。華陰老腔源遠流長,是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一種戲曲劇種,原是皮影戲的一種,濫觴于漢代,興盛于明清時期,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②華陰老腔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在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白鹿原》中就有其經典的唱段,但此前并沒有獲得較大的關注和共鳴。這樣一個古老的戲曲種類和搖滾音樂被創造性地融合到一起,在土洋碰撞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音樂效果:一是將原汁原味的華陰老腔表演和搖滾音樂完美結合。《給你一點顏色》結構簡單,引子和尾聲都是藝人演唱、表演的原汁原味的老腔,中間段落則是典型的搖滾。二是將華陰老腔的傳統樂器月琴、板胡等有音高的樂器以及棗木凳、鑼、棒子等打擊樂器和搖滾樂中的架子鼓、貝斯、電吉他等電聲樂器巧妙結合,使兩類看似毫不相關的樂器通過重新編曲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前后融合渾然一體。三是將戲曲唱腔和搖滾唱腔創新融合。在A段中,譚維維使用了秦腔黑頭花臉的唱法,使歌曲在搖滾的背景下更加具有原生態的粗獷風格。除了譚維維的《給你一點顏色外》,還有《中國好聲音》中學員阿蜜絲女孩和王克演繹的《蘇三說》將京劇元素融入其中;《中國之星》中,孫楠將秧歌元素融入到了《大秧歌序曲》中。這些嘗試都讓傳統音樂離當代普通大眾更近了一步,也對這些音樂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從《我是歌手》韓磊的選曲看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對中國民歌的運用在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中,韓磊的加入吸引了很多目光。韓磊在節目中嘗試了各種曲風,在所演唱的12首歌曲中,有《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可愛的一朵玫瑰花》3首傳統民歌,還有《天邊》《呼倫貝爾大草原》等民族風格濃厚的創作歌曲。另外,他在演唱中還大量地融入了蒙古長調、呼麥等獨特元素,并最終贏得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軍。在《中國好聲音》中,自從吉克雋逸以一首彝族民歌《帶我到山頂》驚艷四座后,在之后的幾季《中國好聲音》以及后來的《中國之星》等節目中,每一季都有選手選擇民歌曲目,且幾乎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音樂打破了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界限,而韓磊的奪冠也反映了在流行音樂日趨同質化的時代,大眾的審美更加理性,再一次印證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論述。3.從《我是歌手》韓紅音樂的配器看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對中國傳統樂器的運用韓紅一直以其扎實的唱功、細膩的情感立足于中國的流行樂壇。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她選擇了一首額爾古納樂隊的歌曲《莫尼山》作為競演曲目。觀眾對該曲并不熟悉,但在競演中,韓紅以竹笛作為前奏的主奏樂器,營造了一種悠遠、圣潔的氛圍,在間奏時,12把馬頭琴的加入又將莫尼山的雄偉、高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民族樂器的加入,讓原本不知名的歌曲《莫尼山》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韓紅也因此獲得了該期節目的第一名。韓紅在《我是歌手》的另一首歌曲《往事隨風》中,陶笛的使用進一步渲染了這首普通的流行歌曲所表達的無奈和孤獨。類似的例子在《我是歌手》中還有很多,如林志炫的《煙花易冷》使用了二胡,使樂曲的古風躍然耳邊;而在胡彥斌演唱的《娘子》中,琵琶的加入讓歌曲有了民族音樂的典雅之美。無論是主打草根逆襲的選秀真人秀還是主打音樂品質的明星真人秀,歌手們都在自己的演出中嘗試大量融入民族音樂元素,這是個人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四、民族音樂與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之間的關系1.民族音樂借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得以廣泛傳播從傳播學角度看,哈羅德拉斯韋爾認為傳播過程包含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5W”。通過對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中國民族音樂的運用進行梳理不難發現,電視節目制作方(Who)選擇中國民族音樂(Wha)通過電視臺(WhichChannel)傳遞給觀眾(Whom),使電視觀眾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收獲了民族音樂知識,使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中國民族音樂(WhatEffect)。再加上當前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視頻流傳在網站、App等平臺,使傳播“5W”中的WhichChannel有了更多的傳播途徑,這必然會使傳播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前文所述的華陰老腔,在譚維維的《給你一點顏色》之前,很少有人關注這個小眾的地方戲曲種類,但是《中國之星》這檔電視真人秀讓更多的人接觸并記住了華陰老腔,這就是中國民族音樂傳播的成功案例。2.民族音樂提升了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水平與質量無論是《我是歌手》《中國之星》還是《中國好聲音》,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舞臺都越來越有包容性,不僅大量呈現流行、搖滾、民謠等音樂之類的魅力,也有民族音樂的一席之地,而民族音樂的運用又讓這些以音樂品質為主要追求的節目體現出了不同于以往選秀真人秀的風格與品位。這不僅讓廣大觀眾認識到民族音樂才是音樂恒久的魅力,更證明了“只有具有濃烈的民族性的藝術作品才能為本民族的群眾所喜愛、所理解。藝術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眾性,就越能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就越具有長久的生命力”。③這樣的節目響應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的精神,即“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④
近年來,雖然《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些都是基于國外版權方多年來制作的經驗,我國雖然已經有《中國好歌曲》等原創節目的試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借鑒的痕跡依然嚴重。因此,只有在節目形式上創新,在節目內容上立足民族音樂,以傳播民族音樂為己任,注重音樂品質,才有可能在歌唱類電視真人秀節目這個領域內有所突破。注釋:①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②《老腔——一個瀕危劇種的隱憂》,《金秋》2008年第6期。③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頁。④彭程:《文化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2日,第13版。
作者:何鳳先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
- 上一篇: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 下一篇: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