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市場發展趨勢與創新路徑
時間:2022-10-18 02:46:06
導語:民族音樂市場發展趨勢與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民族音樂發展受到較大沖擊,創新不足、市場冷淡,被認知程度較低。民族音樂市場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正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現實表現。本文基于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的方式,圍繞民族音樂市場發展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研究認為,民族音樂市場產業化速度日益加快,但產業整體并不景氣,民族音樂創新任重道遠。當前,民族音樂市場基礎逐漸形成,發展民族音樂市場,不僅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各參與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包容、創新謀求突破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市場化;消費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市場穩步發展,據《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統計,2016年音樂產業總規模已達3253.22億元,產業結構、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然而,在音樂市場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民族音樂①市場發展并不理想。與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比,還存在較為嚴重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伴隨快速的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民族音樂受到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較大沖擊,市場相對冷淡,被認知程度較低,受眾不足。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創新動力以及城鄉和區域差異上等都有體現,我們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基于此,本文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基礎上,就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的趨勢、挑戰與創新路徑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市場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這種關注,在新時代并沒有有效轉化為民族音樂發展的市場力量。在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音樂市場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和趨勢。1.產業化速度加快,但產業整體并不景氣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席卷著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等各領域,音樂產業化道路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催生的必然選擇。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不僅是一場制度上的深刻變革,更是一場思想觀念上的革命。市場是把雙刃劍,尤其是對于民族音樂這一具有較大市場外部性的產業,市場化和全球化給其帶來的沖擊有時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在我國,由于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較晚,其運作模式還比較單一,很多音樂文化的產業化基本上都以音樂表演和音像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面對數字音樂對音像市場產生強大的沖擊力,缺少應對。在市場機制尚不健全、人才和創新匱乏、法律保護意識不強的大環境下,民族音樂轉型困難,挑戰重重。其直接表現就是民族音樂市場規模較小,市場份額不容樂觀。首先,民族音樂演出團體較少且場次稀少,僅在傳統節慶期間營造喜慶氣氛,其他時間演出較少,導致消費者選擇余地較小。其次,民族音樂演出觀演人次少,上座率低。業內的人不斷抱怨民族音樂是“同行演給同行看”,不受廣大群眾歡迎。總之,民族音樂陷入了“圈內的人說沒有觀眾,圈外的人說沒有演出”的怪圈。此外,民族音樂演出收入低。在各大售票網站上,民族音樂的演出門票普遍只有西方交響樂、鋼琴獨奏等演出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導致民樂工作者普遍收入偏低,不利于提高民族音樂的凝聚力,吸引民族音樂的人才。2.政府重視、群眾參與,但專業從業人員日少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經濟價值非常突出,近年來民族音樂發展也受到了各階層的高度重視。一方面,加快民族音樂發展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對民族音樂保護和繼承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民族音樂發展有較好的群眾認知基礎,我國的青少年群體自幼就在積極弘揚民族音樂傳統的氛圍中接受了民族音樂的熏陶,民族音樂培訓市場的持續火熱就是其重要體現。近年來,民族音樂培訓市場的火熱度只增不減。據《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統計,2016年的音樂教育培訓總規模高達757億元,占音樂產業總規模的23.3%。目前,成人和孩子都把學習民樂作為業余愛好的主要選擇。各地紛紛開設樂器培訓班,往往都名額爆滿。據悉,全國學習古箏的人數僅次于鋼琴。大小型樂器比賽的數量和民族音樂考級人數也逐年增多。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報考音樂專業的考生的缺乏。《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還顯示,盡管2016年音樂考級報名人數高達135萬人,社會音樂考級培訓總值約為700億元,同比增長16.6%,但是音樂類藝考報名人數卻只有約11.4萬人,藝考音樂培訓產值57億元,同比略有下降。這說明盡管學習民族音樂的人很多,但是把民族音樂作為發展方向的人很少,民族音樂產業專業人才日益匱乏。3.繼承與發展難以調合,民族音樂創新任重道遠產業化要求把音樂定位在商品的概念基礎之上,從而在音樂的制作和推行過程中,對音樂的歷史和本源及其價值意義相對淡化,而更多的追求利潤和市場最大化,這對民族音樂發展形成了較大挑戰。以民族音樂創新為例,隨著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高端技術在音樂領域的引入,音樂的表達形式越來越新穎,為市場需要的適當包裝在所難免,但對此大家的觀點并不一致。一方面人們不斷詬病民族音樂創新太少,認為從事民樂演奏的人長期以來不思改變,沒有結合時代進行有效創新;另一方面又有許多人認為民族音樂就應該是經典的樣子,認為民族音樂就應該是全盤繼承,稍作改變就會不倫不類。這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十年只用一張節目單”,是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的罪魁禍首。這種訴求差異已成為民族音樂創新發展的障礙。人們聽膩了《十面埋伏》《二泉映月》《花好月圓》等名揚中外的作品,希望有新曲目出現。但民樂的新作品中也很少有市場緣、觀眾緣的佳作。特別是在新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精神需求更加豐富且在不斷變化,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快餐式”文化盛行,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卻也轉瞬即逝。
二、民族音樂市場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與挑戰
民族音樂市場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正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現實表現。為了厘清問題,推動民族音樂市場發展,我們深入實際進行調研。本次調查采用網上問卷調查形式,歷時兩天,共回收321份問卷。調查對象中男性有121人,女性有200人。調查對象的年齡段分為18歲以下、18歲到28歲、28歲到38歲、38歲到48歲和48歲以上五個年齡段(分別對應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七零后、六零后等),各年齡段人數比例相當。調查對象的職業中,公司職員、專業人士(如教師/醫生/律師等)、學生、事業單位/公務員/政府工作人員和服務業人員(餐飲服務員/司機/售貨員等)人數占比分別為21.5%、19%、18.38%、12.15%和6.85%。調查對象的學歷中大學本科最多,為138人(42.99%),其次是高中64人(19.94%)和大專63人(19.63%),碩士及博士38人(11.84%),高中以下18人(5.61%)。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前民族音樂消費市場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觀眾群體普遍年齡較大,青少年觀眾較少48歲以上的調查對象中,喜歡民族音樂的人數占比為61.29%,遠遠高于其在其他幾個年齡段的比例(18歲以下14.63%、18歲到28歲7.25%、28歲到38歲8.69%、38到48歲26.83%)。48歲以上的六零后人群小時候還沒迎來改革開放,西方樂曲和流行樂曲引進較少,欣賞的音樂種類單一且傳統民樂居多,而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以及零零后人群從小受流行樂的影響較深,因而對傳統民樂“不感冒”。令人擔憂的是,六零后早已退出主流消費者的舞臺,消費能力較低,家庭負擔較重,所以無法帶動民族音樂市場的發展,而消費能力最高的八零、九零后人群喜歡民族音樂的人數相比較少,消費較少,這直接導致了民族音樂市場份額的持續低迷。2.基于傳統文化學者眾,愛者寡當問到“您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時,23.99%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最喜歡民族音樂。然而,學過中國民族樂器的人在學過樂器的總人數中的占比卻高達42.22%。這一差距體現了人們對待中國民族音樂的態度:很多人基于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民族音樂的傳承需要選擇學習民族樂器,但真正喜歡民族音樂的人卻很少。因此,只有少數人走向民族樂器發展的道路。這也跟中國民族音樂培訓產業迅速發展而演藝產業不景氣的現狀相互印證。因此,讓人們加深對民族音樂感興趣是吸引民族樂器人才的一個有力的突破口。3.民族樂器學習興趣濃厚,性別比例不均衡調查結果顯示了民族樂器學習的幾個現狀。首先,女生學習民族樂器的人數遠超男生。在學習民族樂器的調查對象中,女生占七成,男生只占二成多。這體現了人們對民族音樂的基本認識:一提到民族音樂,人們就會想到古代美女在“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場景。因此,改變人們對民樂的固有認識,有利于吸引男生學習樂器。其次,學習民族音樂與學習其他音樂相比消費更多。在學習民樂的調查者的消費中,參加音樂培訓和購買樂器的人數在學習民樂人數的比例分別為三成和近六成,而這兩項消費在流行音樂中只占約一成和三成。事實上,有一部分人由于民樂的樂器和課程培訓花銷較大而選擇便宜且易上手的流行樂器。由此可見,高昂的培訓費用也許是民族音樂普及受阻的“門檻”。此外,在基于興趣而學習民族樂器的調查者中,超過五成為年輕的九零后和零零后,這說明新時代的年輕人在選擇樂器學習時很注重自身興趣,因此如何培養他們的興趣成為了培育民族音樂消費者市場的突破口。4.市場開發潛力大,宣傳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調查者愿意欣賞民族音樂會。這說明大多數人對于民族音樂會呈現積極態度,民族音樂潛在市場較廣。此外,調查者愿意付的門票價格集中在100元到200元之間,基本與整體音樂市場的民族音樂會門票行情相當,盡管落后于西方樂團的市場票價。因此,主要問題可能在于民族音樂會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沒有吸引到這些潛在消費者前來欣賞。5.訴求多元,傳承與創新矛盾融合大多數調查者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持矛盾態度。當問到“您希望民樂演奏音樂會辦成什么模式”時,僅三成的調查者希望“堅持傳統,原汁原味”,其余大部分調查者則選擇了不同的創新形式。然而,當問及“您對民族音樂發展前景的態度”時,五成以上的調查者卻支持“傳承弘揚”,“期待創新”的調查者僅有三成多。由此可見,人們在創新和傳承兩大方向中搖擺不定,把握不好傳承和創新的度,想創新又不敢創新幅度太大,這可能也是民族音樂“在夾縫中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音樂具有民族和藝術的雙重屬性,民族性是民族音樂的特色,同時民族性也使得民族音樂在市場需求滿足、市場拓展、市場運作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的難題,民族音樂市場化發展障礙重重。市場化背景下,消費者結構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決定性影響。民族音樂消費者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消費者偏好、消費能力等對民族音樂市場發展至關重要。從總體上看,在民族音樂市場上,消費者主要是中年人群,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足,青少年更多是民族音樂教育市場的主要參與人群。這是由民族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其具有更高的消費門檻決定的,這一門檻并非價格門檻,而是民族音樂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義,民族音樂欣賞往往要求有相關知識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年群體不同于青少年群體,其承擔著更多的工作和家庭責任,消費能力也相對有限。培訓市場的火熱也表明,國人對于民族音樂的認可和喜愛程度較高。我國民族音樂市場發展的群眾基礎仍然較好,伴隨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未來隨著民族音樂與其他音樂和市場元素的融合發展,民族音樂市場將會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三、市場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創新路徑
市場化是民族音樂融入新時代,獲得新發展的必然路徑。面對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沖擊,民族音樂市場的發展除了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健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民族音樂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之外,民族音樂行業還應逐步培養健全的市場主體,不斷謀求創新發展。1.在數字音樂的時代中立穩腳跟目前,數字音樂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成為推動中國音樂產業整體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根據《2017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數字音樂產業的總規模已經達到529.26億元,占音樂總產業規模的16.3%,僅次于音樂教育培訓產業,其規模也在逐年穩步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并且,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調查者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為網絡在線和手機APP,付費下載音樂也是調查者欣賞音樂的首要選擇。因此,民族音樂要跟緊時代的潮流,以數字音樂的方式利用多種互聯網平臺廣泛傳播民族音樂,擴大民族音樂的受眾群體。2.豐富演出形式和表現形式乏味單調、一成不變的曲目使人們形成了對民樂刻板的固有印象,單一的表現形式也沒有迎合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的喜好。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人們愿意在民族音樂會中進行形式上的創新,例如加入流行元素、增加劇情舞美等新穎表現形式等迎合現代大眾審美的其他創新元素。因此,結合民樂自身優勢和大眾喜好加大力度創作有觀眾緣的創新曲目才是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既傳統又現代的音樂才能把觀眾吸引回音樂廳。3.拉近民族音樂與大眾的距離要想實現民族音樂真正的發展,提升民樂的受歡迎程度,就要讓民族音樂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積極開展在社區舉辦民族音樂會,民族音樂進校園等活動,使民樂不再是老一輩人的口口相傳的文化,而是真正成為大眾的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此外,也應當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普及,在中小學音樂類課程中提高民族音樂的教學比例,在新一代年輕人浮躁的生活中加入民族音樂的熏陶,培育其對民族音樂的興趣。4.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矛盾究竟要傳承還是創新一直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中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真正成功的創新并非一味迎合人們的想法。相反,許多成功的創新都是人們之前從未料到卻頓覺眼前一亮的。民樂也是如此。緊貼時代施行真正有效的創新,打開市場,讓人們眼前一亮才是民族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女子十二坊樂隊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女子十二坊前所未有地打破了傳統民族音樂的演出形式,首次嘗試站立演奏,穿著結合西式風格,注重舞臺效果,演奏流行曲目,使中國民族音樂走出國門,收到國內外人士的追捧。因此,結合時代的創新不會和傳承產生矛盾,相反,成功的創新還會加大民族音樂的受歡迎程度。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民族音樂市場的發展和其他任何產業一樣,都必須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才能取得長足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市場要取得更大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只有適應市場需求,才能引領市場潮流。在作品質量與形式上,不僅要追求文化性、本源性,還要不斷融入新的流行元素,用現代的視角引領潮流。只有尊重觀眾需求,才能易于接受,要以平民化的視角和展現形式,走入大眾生活。同時,要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有自身特色,實現融合發展。民族音樂不能僅是存在于教科書上的經典,還應走向民眾生活,走向世界,以包容、創新謀求突破與發展。
作者:金悅如 單位: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
- 上一篇: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分析
- 下一篇:農村財務審計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