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概略

時間:2022-10-18 02:50:05

導語: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概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概略

音樂是根植于它所在的文化背景下的,它是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社會環境下的產物,音樂與文化密不可分。廣西壯族的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始終與其大民族音樂文化交融于一體,廣西音樂既有中華各個民族音樂風格共性的一面,又有自身壯民族特點的音樂風格一面。

一、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概略

民族音樂能夠很好的反映各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及審美情趣。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它伴隨著壯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漢、壯、瑤、苗、侗、仫佬、仡佬、毛南、水家等民族,他們能歌善舞,特別是壯、瑤、仫佬,其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廣西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廣西人民通常以唱山歌的方式交流思想,傳達情誼,被譽為“民歌的海洋”,其中《八桂大歌》、《侗族大歌》等都具有世界影響力。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不僅表現在民歌器樂方面,還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壯族人民不僅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同時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向世人展示它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展示了廣西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當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環境下,重視廣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外來優秀音樂文化成果的交融,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廣西文化大發展。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對外開放步伐的加速,西方音樂大量的流入我國各地區,使得我們在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環境下,對西方音樂進行學習、欣賞、研究,同時與我們的本民族音樂進行比較。

二、鍵鈕式手風琴(巴揚)的傳入與特點

手風琴大體分兩大類別,即鍵盤式手風琴和鍵鈕式手風琴,班多鈕琴、六角手風琴等都屬于鍵鈕式手風琴家族。而現代鍵鈕式手風琴也可以稱為巴揚。鍵鈕式手風琴,又稱為半音階手風琴,是以控制鍵盤及按鈕為演奏方式的一種現代手風琴。通常我們稱鍵鈕式手風琴為“巴揚”。巴揚是個外來詞。巴揚的音質上更加具有磁性,低音與高音層次更加分明,低音渾厚,高音圓潤明亮清澈,自帶深情體質,既復古又憂郁,狂野又熱情,音色深沉又浪漫,就像訴說變遷的故事。自由低音式巴揚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手風琴能演奏的樂曲,還可以演奏鋼琴、管風琴等作品,各種音色的變換使音樂豐富,音域也廣闊許多。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手風琴領域也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國際化現象,就是鍵鈕式(巴揚)手風琴在這個時期大量傳入我國。到了當今21世紀,鍵鈕式手風琴已成為學校音樂教育及社會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在我國,據不完全統計,現已引入鍵鈕式手風琴教學的高校有: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上海師大、天津師大、山東師大、煙臺師大、山東大學、寧夏大學、西南大學、齊齊哈爾大學等。在各地的社會音樂教育的培訓中,也有很多機構納入鍵鈕式手風琴的培訓。隨著我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國內高等音樂院校手風琴教育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國際化進程腳步的加快、教學體系的日趨完善,在各地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的多年共同努力下,全國各大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手風琴專業對鍵鈕式(巴揚)手風琴的教學與研究越來越多,傳統手風琴教學中引入鍵鈕式手風琴,完善了傳統手風琴以鍵盤式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在現階段,我國學習和演奏巴揚的主體主要是專業音樂院校和高等師范院校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此類院校的青年教師。廣西,作為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也開展了鍵鈕式手風琴的教學,但相比全國其它地區在專業教學研究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專業教學體系與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們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鍵盤式手風琴與鍵鈕式手風琴共存的局面,使當地手風琴的演奏和教學更趨全面和完善,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

三、探戈音樂的民族性

阿根廷的民族文化以高喬文化而聞名于世。探戈在19世紀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代表歐洲白人移民在首都的民族融合。探戈音樂是阿根廷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是阿根廷音樂文化的代表。因此,探戈音樂流行于百姓生活中的街頭巷尾,同時隨著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探戈音樂也成為了一種具有高度藝術性的高雅的音樂形式。探戈是一種綜合的藝術類型,它集音樂、舞蹈、歌唱、詩歌于一體。阿根廷民間舞蹈探戈及其流行并被視為國寶。探戈音樂是一種具有神秘色彩與極強感染力的音樂,節奏明快,獨特的切分音是它鮮明的特點。在各種類型的手風琴樂曲中,探戈音樂歡快、熱情、深邃、猶如一枝奇葩在樂壇獨放異彩,詼諧的音樂表達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備受樂迷的尊索與喜愛!成為手風琴極具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手風琴之于探戈,猶如京胡之于京劇,它那誘人的音色,與探戈情調貼切吻合,已成為探戈音樂的靈魂。在各種類型的手風琴樂曲中,對探戈音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拉丁美洲地區的音樂文化。阿斯托爾•皮亞佐拉是阿根延卓越的探戈音樂家,他創造性的把手風琴音樂與探戈音樂溶為一體。他創作了大量的探戈的作品,如歌劇、室內樂、器樂獨奏、重奏等,他創作的大量的作品都是為手風琴而創作,大大開拓了手風琴的音樂表現形式和音樂表現力,豐富了手風琴的藝術表現力,為手風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探戈方面所做出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古典音樂、爵士音樂與傳統的阿根廷民族特色的傳統探戈音樂相融在一起,從而開創了"新探戈"音樂之風。作為一位非常優秀的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與作曲家。皮亞佐拉所創作的作品形式多樣、深刻、新穎,廣為流傳的作品如:《自由探戈》、《再見,諾尼諾》、《遺忘》、等。其中《自由探戈》被改編成各種樂器、各種形式在舞臺上出現,這些作品以動聽的旋律、動感的節奏以及新穎深刻內涵的創作被廣大演奏者所喜愛,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大多取材于真實平凡的生活,他的音樂讓人由心而動,生動的刻畫再現廣大人民的生活,例如他創作的《再見,諾尼諾》即表達了他對已故的父親的深切思念之情。作品真情實感的流露把聽眾帶入思緒。他通過不斷的探索將古典元素與阿根廷民間音樂元素融合,從節奏、結構、旋律、織體、演奏模式等各方面都對探戈進行發展,形成了20世紀新探戈。他的音樂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象征,表達了人們真實的內心情感,受到大家的廣泛喜愛。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其自身的不斷完善,如今的探戈已超越國界和藝術門類的限制,成為世界性的音樂藝術。

四、民族音樂的相通與融合

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寄托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夢幻與理想。無論是西方音樂,還是中華民族民間音樂,都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長,再不斷更新創新。不管是西方探戈音樂,還是廣西壯民族音樂,都是在本國、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發展與結晶,成長為本民族獨具的音樂,其獨有的音樂特點和風格,也同樣反映出各國、各民族民族在各不同時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取向。同時也是該民族廣大人民促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理念、風格特點的形成。縱觀國際手風琴發展的趨勢,鍵鈕式手風琴以其特有的結構、音色特點,給我國手風琴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廣西也在全國手風琴事業的影響下,有了新鮮的血液。隨著世界各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增多,以及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手風琴專業作為眾多樂器中的一個小成員,我們應將手風琴的研究融入大江中,把手風琴演奏的探戈音樂以及各民族風格的音樂進行研究,把鍵鈕式手風琴特有的演奏特點與風格與其相應的民族音樂文化相融,把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在手風琴上進行創作、改編,讓手風琴傳播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做出特有的貢獻。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從探戈音樂的本體分析出發,深入剖析音樂作品在鍵鈕式手風琴中的演繹,亦在發現其背后的國際文化觀念和民族融合意識,應在保留廣西本地區特有音樂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廣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氛圍下,接受外來的因素,把民族文化與外來優秀音樂文化成果進行交融,而朝著融合的方向發展,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促進廣西音樂文化的繁榮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楊秀昭.音樂學文集[J].接力出版社,1999:18-20.

[2]袁佳.阿根廷探戈初探[J].音樂探索,2004(04):68-70

[3]倪洨.皮亞佐拉新探戈音樂的創作特征[J].大舞臺,2014(08):186.

作者:郭鵬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