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音樂思想探討
時間:2022-01-12 10:33:52
導語:青主音樂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后,西方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音樂美學開始影響近代中國,音樂理論家青主便深受其影響。青主一生致力于音樂美學相關問題的研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音樂本體發問的音樂理論家。綜觀青主的音樂美學論著,他對于“什么是音樂”有著獨特見解。他認為“音樂是上界的語言”,是直接表“情”的;認為音樂具有世界性,“國樂”不必分為中西。青主還提倡學習西方音樂,反對抱殘守缺,主張吸收各民族音樂的精華。就其歷史價值來看,青主對音樂本質的闡述具有創新精神和進步意義。
關鍵詞:青主;音樂思想;音樂美學;音樂通論
“什么是音樂”本是一個事關音樂本體論的哲學和美學問題。青主在《什么是音樂》一文中,以歐洲浪漫樂派為評價音樂的標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對當時中國音樂創作發展的建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這篇文章有唯心主義的傾向,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正如青主的弟弟廖輔叔在他的《樂苑雜談》中所說:平心而論,青主的音樂思想有其合理因素,而且也達到了相當的深度,但又不能不承認他內心世界的矛盾。僅僅因其摻雜了一些唯心主義的東西就給他戴上一頂唯心主義帽子,一棍子打死固然太簡單。從青主作為國人中向音樂本體發問的第一人,以及向中國傳入歐洲音樂思想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承認青主的音樂思想具有創新和積極意義的一面。本文擬結合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相關論述,對其音樂思想做初步探究。
一、青主的人生經歷與思想傾向
青主原名廖尚果,曾經是活躍于政治、軍事領域的革命者,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后被國民黨通緝,他短暫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在留德老同學蕭友梅的幫助和掩護下,遠赴德國留學,主修法律,因童年愛好而兼修音樂,從此改名青主,遠離政治,轉而投身音樂事業。青主幼時曾被送往廣州讀書,那時正值中俄戰爭結束不久,年幼的青主不懂得什么是帝國主義戰爭的道理,只知道是亞洲國家第一次打敗歐洲強國。之后,青主進入陸軍學堂,被潛伏在學堂的孫中山同盟會當作革命的發展對象,在同盟會提倡國民教育的影響下,形成了他青年時期激進的革命思想。青主在理性層面上堅信中國傳統文化落后于西方現代文化,要使中國不至于淪喪,須學習西方,青主對中國音樂的展望也是建立在這種理想上。許多學者認為,青主音樂美學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義音樂為中心的基礎上,存在著歐洲中心論的思想局限。正是由于“向西方乞靈”這句話,使青主在當時的學術界一語成名,許多理論家對青主進行批判,使他幾十年都背著“崇洋媚外”的罵名。但真要追溯起來,這句口號卻不是青主“發明”的,魯迅先生在青主提出這句口號的五年之前,就曾經在《華蓋集?青年必讀書》中向青年提出了他的忠告:“我以為要少一或者竟不一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二、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淵源
青主出生于書香人家,因為有過目不忘的學習能力,被父親當作成神童培養。與當時老舊的教育理念不同,父親覺得四書五經枯燥難懂,因此選擇教習《左傳》《戰國策》和《詩經》,以一粧粧鮮活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又讓青主閱讀優秀文章,這才滋養了他扎實的傳統文化底蘊[2]。因此,青主面向音樂本體的音樂思想與我國古代文人的音樂美學思想有著共通性。中國傳統文人的音樂美學思想既不是儒家美學思想,也不是道家美學思想,而是建立在儒家“修身”思想基礎之上并借助道家思想融合而成,是在文人這個特定群體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的音樂美學理論成果,其史料主要保存于中國古代文人的詩文中。他們對待音樂時,首先要立足于自我,形成“自娛”“自樂”精神,其出發點與歸宿都是“個人”與“境界”[3]。例如,彈奏古琴是文人抒情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器樂審美方面,唐代白居易可以說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對音樂的審美上,他提倡“情感先行”,認為在藝術活動中情感所占比重非常大。在《彈〈秋思〉》中,他曾寫到:“信意閑彈秋思時,調清聲直韻疏遲。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這說明白居易不僅不要求有知己,還以“無人聽”而感到高興。他認為越是“無人聽”,琴聲的境界就越高。這也說明“自娛”在文人音樂美學思想中的重要影響。這是理解青主音樂美學思想時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音樂思想來講,青主雖是老、莊的信徒,但在德國留學期間,他選修的是音樂與哲學,又受到唯心論的影響,唯心主義哲學對他影響很大。在國樂與西樂方面,青主雖然提倡學習西樂,但他也不是一味排斥國樂,他還曾為改善國樂而提出改良樂器的建議,甚至提出改造國民精神等一整套方案。他反對抱殘守缺的守舊派,但他對民族音樂卻缺乏深入認識和理解。五四時期,強調西化甚至主張全盤西化,是當時革新派的特點。批評他們固然容易,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青主晚年翻譯麗莎的音樂美學著作,表明他認識到自己過去的偏頗而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錯誤。
三、青主的音樂思想
(一)“音樂是上界的語言”,是直接表“情”的。廖輔叔在《紀念青主百年冥誕》中曾提到:“青主自己說他的理論是受到赫爾曼?巴爾著作《表現主義》的啟發,巴爾觀察繪畫用‘精神的眼睛’,現在青主談論音樂,所以用‘精神的耳朵’”[4]。表現主義的核心是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彰顯自我,抵制對外在世界的展示與臨摹,力求呈現靈魂深處的感受。雖然青主對于表現主義音樂論述得較少,但他曾在其文章中分析過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的音樂技法,并認為勛伯格的創作是由內心世界生成,是有感而發,這與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觀點不謀而合。我們可由此推斷,青主音樂創作的理論基礎為表現主義。青主在《樂話》中分別從音樂的本質、音樂的特殊性以及音樂的功用等方面對“音樂是上界的語言”這個命題展開詳細論述。在音樂的本質上,他認為音樂是直接表“情”的,因而如同眼波、眉語一樣,是可與人的靈魂相通,是“靈魂說向靈魂的語言”[5]94,每個人都能聽出它的意義。在特殊性的解釋上,我們從“音樂是上界的語言”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青主認為一切藝術都是精神世界的產物,“一切藝術的根源,本來都是一樣的”[5]18,即一切藝術本來都是相通的。青主既擁有埋藏在心底的愛國熱情,也擁有決定判斷力的技術知識作為理論支撐。例如,他曾批評萊布尼茲等人“不論在哪一個三和音里面,都要把那種所謂形而上的道理尋出來”@,把“曲調當作是一種無足輕重的音樂元素的錯誤,強調音樂中不能沒有情感。青主還從音樂與詩歌、繪畫等其他藝術的不同之處,對音樂的特殊性進行闡述。他認為音樂不是任何物質的附庸,在所有藝術中,文學需要通過故事情節去描述,繪畫需要現實世界來打造,而音樂則可以完全擺脫物質束縛,僅僅用音響效果就可以充分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二)音樂是一種世界性的、獨立的藝術。在音樂的功用上,青主強調音樂的純粹性,認為國樂不必分為中西,音樂是具有世界性的,即它是“世界的藝術”,是“靈魂的世界語言”,并且“沒有種族和國家的界限他說,“中國人如果會做出很好的所謂西樂,那么這就是國樂”@,而如何判斷一種音樂是否是國樂,“唯一的歸結點,就是美與不美的問題”[5189。在音樂的純粹性上,他還提出,與其他藝術相比,音樂更能宣泄人的感情,凈化人的靈魂,即音樂可以治理我們的靈魂。青主曾在《音樂通論》一書中,評擊了我國歷史上傳統的音樂美學“禮樂思想”,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不小轟動。傳統禮樂思想認為“樂”是“禮”的附庸,在青主看來,中國舊日的音樂被文人儒者包辦,成為聲韻的附庸,沒有獨立的生命,棲息在詩的底下,這使音樂失去了獨立性。他說:“你們承認音樂是一種獨立藝術,那末,你們便不能把他當作是禮的附庸”_,“必要把這一類學說打破,然后音樂的獨立生命才有著落”^。他認為只有獨立性的音樂才能發揮它凈化靈魂、宣泄情緒的作用。(三)要吸收各民族的音樂精華。青主強烈抵制在當時風靡一時的“流行音樂”,他認為那種音樂會使人“蕩心喪志”。為了使人們能鑒別出那些無趣低下的音樂作品,他發表了《怎樣認識m〇zart的偉大》《論印象派的音樂》等文章,致力于音樂普及工作,并呼吁在各學校加強音樂教育,組建合唱隊。因擔心音樂會成為機械的產物,他寫了《作曲與譜曲》等論著來普及作曲常識,提倡新的音樂創作。他還身體力行地創作出一批優秀的藝術歌曲,例如《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他期盼著有一天,音樂可以在中國被普及,可以真正地改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期待中國也可以成為一個音樂大國。青主是肯定民族音樂的存在的。在《給國內一般音樂朋友的一封公開信》中,他提到:“人類公有的正當的音樂,雖然可以包含一種民族色彩,但這種民族色彩,不過是音樂的附屬品,并不是美與不美的唯一條件。,他又認為音樂是具有世界性的,是不受語言束縛的藝術。這才是青主心中“美”的音樂。自“海通”以來,我們的世界已經形成了文化交換的局面,這更加促進音樂的世界性,因此青主主張“把種族和國家的界限打破”“不論哪一處的民歌,只要它是好的,我們都可以拿來唱,正不必把它的民族性妨害我們的樂性”。可見,青主將世界性置于民族性之上,主張吸收各民族音樂的精華,用于提高本民族的音樂水平,使之被全世界所承認,成為民族音樂。“只要民族尚存,民族性就不會喪失,全盤他民族化就絕無可能。就個人而言,其作品可能不具有民族性;就一個民族而言,擔心喪失民族性,擔心失去傳統中的優秀東西,則是杞人憂天。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已經證明,狹隘民族主義、庸俗愛國主義是保守派的武器、現代化的大敵,在整個文化領域是如此,在音樂領域也是如此。”[7驗時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什么青主認為音樂是一種“世界的藝術”,(四)音樂是“避風港”,是精神支柱音樂對于青主而言,仿佛是一個“避風港”,可以遠離政治。他曾在《音樂通論》中寫道:“比方你受外界壓迫,不能滿足你的某一種心愿,你可以用一個個的音響把你的心愿唱出來或者奏出來。那個壓迫著你的外界是不能夠禁止你唱奏。”|5]96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青主還是一個剛剛踏入音樂界的新人,而他筆下的“外界的壓迫”似乎就是當時黑暗的社會勢力。細細閱讀他的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亡命樂壇”的知識分子,將音樂視作自己的精神支柱,視作“上界”。它不懼刀槍劍炮,不怕通緝監禁,是任何“外界”都無法征服的;它脫離眾生、脫離現實而存在,但卻像昏暗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四、青主音樂思想的歷史價值及當代啟示
(一)青主對音樂本質的闡述具有進步意義。青主對音樂本質的闡述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就一般藝術來說,每一件作品并非全是反映我們的現實生活,其中總會蘊含著藝術家們的一些獨特的創造,這樣的藝術才具有其特殊意義,音樂也是如此。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雖然承認音樂的客觀性,但更加突出強調對人的本體的思考與選擇,這樣的思想看似陷入唯心主義,但實際上,音樂創作本就是一種避開客觀生活、以表達主觀感受為主的藝術形式,音樂的本質其實是“美”,而不是“認識”。如果一件音樂作品僅僅是反映了現實生活,那就違背了音樂的本質。就音樂而言,聲音不能像文字那樣直觀地記錄感受,也不能像繪畫那樣表現物質,但它卻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沖擊我們的靈魂。僅憑這一點,我們對待音樂就不能像對待其他藝術那樣留心關注其“認識”世界的作用,而是應重視其“審美”功用。(二)青主的音樂思想富有創新精神和革命意義。綜觀青主一生,他始終將“把人類改變成盡真、盡善、盡美”作為自己的音樂理想,而對于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評價,我們要從辯證的角度看待歷史,做到客觀與全面。他的音樂美學思想雖然具有“歐洲中心論”傾向,但在他的創作中,還是無法跳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以及對國樂改革的初心。雖然其音樂美學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義音樂為中心的基礎上,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青主向中國引入德國表現主義,客觀上使中國音樂發展變得更加豐富,為當時中國音樂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強烈批判禮樂制度,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主的革命活動和音樂實踐都具有藝術氣質和浪漫主義色彩,符合14一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思想,他的藝術活動在當時也是富有創新精神和革命意義的。(三)要理性對待西方的文化思想理論。把西方文化思想理論、主張和話語體系奉作圭臬的人認為,只有西方思想理論才能指導中國的文化的發展,因此主張將西方理論直接嫁接到中國,而無視中國問題的特殊歷史語境。正確的做法是,在“拿來”之前,首先必須弄清西方文化理論及其實踐模式在他國是否有生存土壤,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對他國有意義,如果只是盲目地“拿來”,就會有很大的問題。西方文化理論對中國文化身份、文化個性和文化傳統而言,對中國思維方式和實踐基礎而言,依然是“他者”的“水中月”“鏡中花”,是一種只能“隔岸觀火”的鏡像理論[8]。理性對待西方文化理論,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藝術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廖輔叔.樂苑談往——廖輔叔文集[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120?121.
[2]徐冬.略論青主的音樂思想[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3).
[3]廖乃雄.略論青主的生平[J].人民音樂,1980(1).
[4]廖輔叔.紀念青主百年冥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994(2).
[5]青主.樂話*音樂通論[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6]青主.給國內一般音樂朋友的一封公開信[J].樂藝(上海國立音專樂藝社編輯出版),1930⑴.
[7]蔡仲德.青主音樂美學思想述評[J].中國音樂學,1995(3).
[8]田青.浸在音樂中的靈魂——兼評青主的美學觀[J].人民音樂,〗983(10).
作者:王猜萱 盛露露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 上一篇: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建議
- 下一篇: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改革優化路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