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品德教育的理念
時間:2022-01-04 11:14:55
導語:當前品德教育的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黃東升工作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組織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項原則”作為評定優質品德教育的依據:(1)品德教育使核心倫理價值觀念成為優良品德的基礎;(2)必須對品德進行綜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維、情感和行為都考慮在內;(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廣泛的態度,來促進學生在各個階段生活中的核心倫理價值觀念的形成;(4)學校必須是一個充滿關愛的社區;(5)學生要有機會參與道德行動以發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義的、充滿挑戰的學術課程,這種課程尊重所有的學習者,并且幫助他們獲得成功;(7)品德教育應當努力發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8)學校全體員工必須是有學識的、有道德的公眾,他們有責任從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導學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觀;(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學校員工和學生都發揮道德的領導作用;(10)學校必須召集家長和學校所在的社區全面參與學校的品德教育活動;(11)評價品德教育應當注意評估學校有無公認的品德標準、員工對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學生對美德的認可程度[4]。密蘇里大學教育學院的馬文•博克維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歸納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1)學生得到了尊重和關懷的對待;(2)學校存在積極的角色榜樣;(3)有自律與發揮影響力的機會;(4)提供反思、爭論與合作的機會;(5)學校有明確的品德教育的目標和標準;(6)提供社會技巧的訓練;(7)提供實施道德行動的機會;(8)家長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有一個支持達到品德教育標準的大環境[5]。可見,他們都強調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學校與社區、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進青少年學以致用、踐行道德價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課程理念應該圍繞優質、高效的特征來設計。課程設計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驟,如果仍存在隨性而為或僅憑經驗法則,實際已經顯示了失敗的端倪。課程設計理念是理論到實踐的重要橋梁。沒有理念的實踐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論則是虛幻的。相關調查表明,很多老師存在“反思”的迷失,諸多教育政策的推動也多半忽略“理念”而僅就“技術層面”進行宣導,因而容易導致“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或者產生偏差的遺憾。所以,要推動品德教育,應該先掌握課程設計理念的精準性、針對性、實用性與可行性,而且,課程設計理念是動態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創造的基礎平臺,只有奠基于此平臺的品德教育才能彰顯其深度與廣度。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可分為課程觀、學校觀與社會觀三個面向,共計九個理念。
1.品德教育的課程觀(1)理念一: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可以由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等類型組成,增強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標。正式課程著重于認知層面,可以單獨設置課程,以利于有系統、有組織地進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課程側重行動層面,多半運用于社團活動、周會或自治活動,與學生生活結合或進行隨機教育;潛在課程則較重情感層面,包括學校環境的軟硬件布置、校園氣氛與文化的營造,以及師生關系等均可產生品德教育的正負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課程類型組成,達到強化其各個方面的教育目標。當然,針對學校的特性與實際需要,也可有不同的著重點,將品德教育在學校中準確定位。(2)理念二: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必須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統一,包括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使學生知善、樂善、行善,進而形成完整人格。在認知層面,可以依據知識、理解、應用,進而達到分析、綜合、評價等步驟,循序漸進以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力;在情感層面,也有意識、珍惜、熱愛、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點;在行動層面,則可使學生經由體驗、意志、實踐,以養成道德習慣,最終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應考慮背景、輸入、過程與輸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歷程與成果。背景因素包括學校環境、社區特點、學生差異;輸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過程因素包括目標、內容、方法、歷程性的測量等;輸出因素包括總結評價學生表現、教師表現、學校整體表現以及學校與社區關系。只有兼顧多重因素的課程設計,才能發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實際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2.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學校觀(1)理念四: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須讓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與反復練習的機會,并引發其內在動機以達到自治自律。品德教育過程中可以由論辯、價值澄清、角色扮演、戲劇、閱讀、合作學習、服務學習等多元教學方式,使學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與反復練習的機會,進而由外在動力引發其內在動機,由他律進而自律。(2)理念五: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應將教師視為幫助學生探尋與充實生命意義的領航者,而且教師所應關切的是學生的內在善價值,而非外在成就。所以,教師是以尊重、關懷來啟發并引導各具特性的學生,教師也是主動、積極地將知識轉化的品德課程領導者,教師更是提供學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動典范。(3)理念六: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將學校定位為資源整合與發展平臺,進而連結學校、家長與社區,以營造學校———社區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作為品德教育的社群,學校中所有成員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則彼此相互影響,二則每一分子都有責任與義務參與社群中的事務;另外家長與社區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與伙伴,以達到發揮家長、學校與社區相輔相成的效果。3.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社會觀(1)理念七: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切勿流于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是對諸多視為理所當然價值的超越與反省。意識形態是指一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單一價值灌輸,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控制心態,其包括性別、種族、宗教、階級、物種等,都有可能蘊含某種意識形態(包括偏見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須時時透過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識形態。(2)理念八: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奠基于社會多元價值,經過溝通與論辯所形成的價值及規范共識。這個理念強調品德教育就消極面而言,必須免除各種意識形態的主宰與灌輸;就積極面而言,則是建立多元價值觀與容忍異見的精神。然而多元與容忍并不表示價值中立或缺乏立場,品德教育也是著重價值的引導與規范的建立,唯此價值與規范是經過溝通與論辯所形成的共識,以彰顯生命的共通性與卓越性。(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應同時激發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并兼顧正義與關懷的和諧。正義取向是強調公平、權利、理性等原則,而關懷則強調弱勢優先、補償、責任與感性。然而正義與關懷并非沖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發聲,更是相輔相成的互補概念,即由兼顧正義與關懷以營造真正和諧的品德理想境界。4.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檢驗準則依據前述的品德教育設計理念的課程觀、學校觀與社會觀,此羅列教育工作者在規劃品德教育時的自我檢驗準則。
(1)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定位清楚嗎?是屬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還是潛在課程?還是兼而有之?(2)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否兼顧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3)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考慮周全嗎?是否納入背景、輸入、過程與輸出等因素的考量?(4)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嗎?還是只為了應付政策或者教學的績效?(5)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對于教師有明確的定位嗎?有讓教師從中反省與修正的機會嗎?(6)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有將校園納入考量嗎?學校整體氣氛對于品德教育是正向還是負向?我能善用資源并改善阻力嗎?(7)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能免于意識形態的控制嗎?我是否時時思考自己背后所隱藏的或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8)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是開放與容納多元價值的嗎?其是否可以由溝通以達到暫時性的共識,而非既定與單一的價值觀?(9)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展現了正義與關懷之聲嗎?其凸顯了品德教育的涵義與價值嗎?我的品德教育課程設計的特點為何?與其他的課程有何不同與關聯?
- 上一篇:小議思想品德教學的培訓
- 下一篇:當代武術對品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