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戰略綜述

時間:2022-01-04 11:23:31

導語:小學品德教學戰略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品德教學戰略綜述

本文作者:廖世華工作單位:重慶市忠縣拔山鎮八德小學

拓寬教學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道德行為從根本上講,帶有很強的實踐性。主體需要在學習中實踐,才可能形成較為穩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教師為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性,將思想品德的課的教學內容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首先要借鑒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發正確的道德動機,使其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了《承擔家務勞動》一課以后,可安排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按照課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驟學做饅頭和炒白菜,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野炊活動,以促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為督促學生的自覺行為,可為學生布置一些家務活,如收拾房間、洗衣服、拖地等。這類活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幫助、督促學生??梢圆捎媒o每一位學生發放“我是家庭小幫手”記錄卡,要求家長幫助做好記錄,月末評選“好幫手”,進行表彰鼓勵,這樣既減輕了父母的家務負擔,也使孩子們在勞動中學到了生活的本領,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主動承擔家務活的好習慣。學生的實踐活動可安排在授課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課之前,如教學《參加公益勞動》一課時,課前組織學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為老人打掃院落、房間、擦玻璃等。在課堂上先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是公益勞動?參加公益勞動后你有什么體會?然后學習教材內容,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認識什么是公益勞動以及公益勞動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產生熱愛公益勞動的感情。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同學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并感受到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益處,也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愉悅。

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把思想品德課展示道德結論的過程變為學生探究真理的過程,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個探究的過程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經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活忽略過程去死記硬背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探究,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體驗、感悟,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動情、明理和導行。例如上《團結協作》一課,教師采用分組制作食物拼盤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出自主性、創造性,以及與他人合作、探究的種種體會,比如做得好的愉悅、成功感;做得不好的焦急、羨慕感等。與此同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同樣的時間,為什么有的組做得好,有的組做不好呢?老師馬上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通過思考討論認識到:在集體中,完成好任務需要團結協作,如果不注意合作,事情就難以辦好。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時間體會,對比得失,從中領悟團結協作的含義,總結出:與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時,既要發揮個人特長,有分工,又要注意相互之間的配合,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效率,完成好任務。以上結論的得出,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體驗感悟,探究發現得出的,容易形成穩固的道德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師生互動,讓學生感受“主體性”的魅力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讓學生真正發揮“主動性”。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師道尊嚴的不平等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組織者、制定者和評判者,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者、支配者。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學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同一個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寬松、民主、自由、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把課堂當成自我磨煉、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臺。如社會實踐課《保護環境》,讓學生自主調查學校周邊有哪些方面的污染源,然后請教老師,查詢有關資料,研究同學們易患的疾病與污染的關系,最后寫出調查報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道德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