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時間:2022-12-25 02:29:29

導語:試議生活中的品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一、關注生活細節入手

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是要依靠教師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周而復始的努力工作,決不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滔滔不絕,就有成效的,教師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思想的特點,以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對他們進行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要關注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生活,細出入手,巧妙引導,讓他們誠心接受,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執教二年級《品德與社會》時,班上有一個男寄宿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做小動作,作業無法完成,不遵守紀律,愛罵女生,成績低下,行為習慣很差,是全班有名的“雙差生”,為了改變他,我從細處入手,一次,我從他的同學那里的知,他沒有米吃了,我主動買了5斤大米送給他;又一次周末,他要回家,正巧下大雨,他沒有帶雨傘,非常著急,我把我的雨傘借給他,一次、兩次……,漸漸地他對我有了好感,開始信任我了,我利用這個有利契機,主動找他談心,,表揚他的優靈,他虛心接受了,同時,我利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里“學校做有道德的小公民”這一節,耐心講解,要求做一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小公民,經過一學期的教育和幫助,這個學生完全變了,在“六一”表彰中,還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的光榮稱號。由此可見,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并非信手拈來,而要關心他們,關注他們生活,從細節入手,方可達到目的。

二、以身作則細節導行

由于小學生年齡的特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而且有很強的可塑性,老師的言行,就必然為他們有意或無意所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道德認知有直接的影響,所以,不管是上課還是課外,我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力求做到以身作則。例如:上課站著講課,從不坐凳子,并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課堂上從不吸煙,有一次,講臺上的一張廢紙被風吹落地上,在全班同學的目光注視下,我立即把廢紙撿起并裝進口袋,并連聲說“對不起!”,在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中,說聲“謝謝”一文中,我引導同學們聯系平常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服務員為我們倒茶時”、“醫生為我們看完病時”、“演員為我們演完節目時”、“電梯工為我們打開電梯門時”……,我們應當說怎么?還有在那些時候、場合時,我們要說聲“謝謝!”呢,同時設定一些場面,讓學生表演一下,漸漸,同學們也懂的用“謝謝”這禮貌語言了,禮貌用語大家都會背誦,但實際用起來卻不那么順口,要求孩子們懂文明講禮貌,作為老師更應該帶好頭,文明禮儀也不是靠一兩節課就會奏效,關鍵是平常在生活中真正運用,習慣就會成為自然。

三、道德形成細節升華

一個學生、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學生,他們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能要求學生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往往從細小之事見精神,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中“我是小小主人翁”一文中,我聯系教材教育同學們要愛護班集體,保持班級衛生,爭奪“文明班級”,做一個“美德少年”,一次,班上李小麗同學媽媽病重住院,當大家知道她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時,就你十元我五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雖然整個班級錢湊起來不多,但可以看出一種精神,可以從這件小事中看出道德的形成,講授“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后,同學們都能獻計獻策,積極參與,和老師一起布置教室,在上完《保護環境》一課后,同學們在周末自發到公園處撿垃圾,勸告游人保護環境,注意衛生,在乘公共汽車時,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細微的小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通過系列的品德教育,我們欣喜看到小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已經逐漸養成。

作者:梁能英單位:邵武市洪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