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的品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13 10:23:34
導語:回歸生活的品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在看和玩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思考習慣
如在教學《風兒吹呀吹》這一課時完全可以領著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感受風,并讓學生用一句完整的話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一說。同時結合生活中一些關于風的視頻知道風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和哪些危害(這樣圖文并茂感染力強)。在最后一個環節,通過學生每人親手做個漂亮的風車到教室外玩一玩感受學習的樂趣。“留心處處皆學問”,學生限于生活經驗和觀察角度往往會對身邊的現象“熟視無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在角色扮演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品德課的真正意義,是通過課程把學生引導、教育成有思想、有能力、德才兼備、健康向上、對社會有用的人。課程雖然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幫助,用他們經歷的生活情景,錘煉成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教育他們。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為了使學生對社會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在教學中要真實反映社會。為了讓學生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讓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獲得屬于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悟,促使學生品德向健康、善良、正直去發展。在教學中,以課堂為線,學生的生活為點,用課堂這條線把學生生活的各個點連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課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點、線的結合使學生獲得了新的感悟受到教育,得到了升華,達到了教學目的。如教學《遵守交通規則》,可以在校園內模擬人行橫道和紅綠燈的場景,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應該如何遵守交通規則,怎樣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也可讓學生在周五放學回家時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一下送自己回家的司機,這就要求以小組的形式有提問的,有記錄的,提的問題一定要有價值。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生活是最豐富的教學素材。課堂上和教材上的教學素材畢竟是有限的,而且教材的內容有的對農村孩子來說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刪減。而所有的這些都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應該找到最接近學生生活的那個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圍繞整合后的內容搜集整理資料。把綜合實踐活動課拓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使其成為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深入社會生活的原動力。如在《獨具魅力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根據教材要求除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京劇知識,使學生初步感悟到國粹京劇是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文化的精華,領略中華文化的風采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外,還可以結合本地區的特色,引導學生對當地獨具魅力的文化現象進行搜集整理。比如東北二人轉、東北皮影戲以及當地的喪葬、婚俗和一些傳統節日的習俗,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結語
總之,要把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切實有效融入學生生活中去,使課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來自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就是課堂,課堂就在生活中的觀念時時處處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學生在成長,課堂在跟進。通過課堂教學,既把學生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又有意識地把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體驗帶回真實的生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同時潛移默化的教育,就這樣融入了學生的美好生活。幫助學生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和健康的成長,使他們的生活獲得真正的提升。品德課的教學要做學生了解世界的眼睛,品德課教學要做學生通往幸福的窗口。
作者:任亞歐單位: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 上一篇:語文教學中的品德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校體育教學品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