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指導中小學生品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13 10:53:42

導語:分類指導中小學生品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類指導中小學生品德教育論文

一、我國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分類指導的現狀分析

(一)中小學生品德教育逐漸注意分層遞進、有機銜接品德教育分類指導強調品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要適應不同年齡和年級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指導。它是適應學生內在心理的品德教育方法。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征,不能采用統一的培養目標、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教學模式以及統一的評價方法對其進行整齊劃一的教育。“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必須遵循的‘三個序列’是:道德認識要與道德實踐相統一;‘上位道德’必須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礎上,必須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基礎道德品質的培養上;‘圣人道德’必須建立在公民道德養成的基礎上。”一般來說,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重心在于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道德規則教育上,道德要求直接針對學生的行為;隨著青少年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力,中學生品德教育的中心會逐漸轉向道德原則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道德規則背后的道德原則。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我省中小學品德教育的政策(課程教學、行為規范、專項教育活動、實施管理與保障落實等四大方面)演進來看,特別是教育部出臺《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以后,品德教育更注重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現實社會的迫切要求出發,注意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具體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呈現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特點,初步形成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德育內容體系。但是中小學德育目標區分層次大多體現在程度上,對階段性目標研究和探索還很不夠。

(二)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分類指導的研究和探索不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專家開始將分類指導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德育領域,但理論研究與探索實踐的文獻很少的。截至2014年4月,在CNKI中文期刊數據庫中以“品德教育分類指導”為關鍵詞的文章總為0篇,以“思想教育分類指導”為關鍵詞的文章總共有4篇。基礎教育工作者對品德教育分類指導的認知和理解不足。大部分教育者對分類指導的理解均停留在“分類”和“指導”的簡單組合上,并沒有在“分類”的合理性和“指導”的科學性上下功夫。部分教育者以教育內容的差異為依據,將分類指導的方法更多運用于智育中。而對品德教育分類指導關注和研究不多,即使有人關注到德育教育中分類指導方法的應用,大多也淺嘗輒止。

(三)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首先,應試教育仍然深深影響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創新發展,還存在著教育培養“考生”、“認分不認人”的現象,“以考為本”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未根本扭轉,很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仍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教育目的。一些學校學生品德教育還存在“兩張皮”的現象,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行為養成、重校內教育輕校外教育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學科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還遠不夠,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薄弱,學校“管理主義”的盛行更是阻礙了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教育的管理方式需要進一步改進。第三,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沒有完全落實。“由于道德的實踐性特別強,倫理學一向被認為是‘實踐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須以實踐為核心,圍繞著實踐來進行”。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認為品德教育過程與教學過程一樣,以為考知識就是考德育水平。出于對學生的安全等多種因素的考慮,限制學生活動時空,很多學校不敢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甚至取消了春游秋游等體驗式活動,實踐育人效果不夠理想。第四,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信息化社會給德育工作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第五,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增多,孩子缺少關愛,其家庭背景、貧富差距的強烈反差,影響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展和良好心理的養成。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需進一步增強。

二、改進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分類指導的思考

(一)加強中小學生品德教育目標分類指導教育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國對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小學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長狀況制訂相應的德育目標。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學段目標,應各有側重;年級目標,要具體明確;情意兼顧,知行統一。各類學校都要始終如一地堅持德育的總目標。各個階段的具體目標都應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證德育要素在各個教育階段的完整性、連續性和遞進性。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的德育目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成長規律有所側重,不可求全。年級的德育目標,一般在小學兩個年級合為一段,初中、高中則應每個年級分別制訂,表述要具體明確。目標的要求應體現知、情、意、行,必須有認知和行為方面的要求,也要適當考慮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要求。

(二)加強品德教育內容體系分類指導新時期我國中小學生品德教育重點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創造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道德教育。要積極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生德育內容中,落實落細到各學段教育教學中。小學階段重點抓基礎重養成,以文明禮儀教育為主要抓手;初中階段重點抓銜接重體驗,注意中小學品德教育銜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普通高中階段重點抓深化重內涵,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與提升,重視“三觀”形成,以生涯教育為主要抓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品德教育重點抓深化重技能,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重視“三觀”形成,強化社會適應,以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主要抓手。要探索形成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三學段各自層次清晰、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動。

(三)加強中小學生品德教育途徑分類指導中小學生品德教育應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遵循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積極創新方法、手段,注重雙向互動,使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樣化、個性化、有效化。一是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各學段德育類課程建設與實施,改革各學段德育課評價辦法,加強學科德育,充分課程育人作用。二是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推進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塑造全體師生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開展創建“書香校園”、“綠色學校”和“文明學校”活動,建設以內涵發展為核心的特色校園。三是加強品德實踐教育,小學階段突出生動性、趣味性和動手動腦、豐富情感體驗的特點,中學階段突出知識性強、吸引力大、參與度高和開闊視野、促進思考、增強能力的特點,重點組織開展“中國夢”和“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認真實施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積極拓展學雷鋒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建設社會實踐教育大課堂。四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貫徹落實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加強各學段分類指導,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是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全面整合各方資源,重點建設區域有影響的綜合性網站,每個縣(市區)至少要依托一所條件好的學校建設成為一個有特色、有個性的資源網(數碼社區),積極開展網上教育活動,營造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增強學生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自覺抵制網絡不法行為。六是加強育人隊伍建設,全面推行中小學全員育人機制,加強師德教風建設,提高教師育人的績效考核權重,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培養和提高,開展班主任專業能力競賽,定期評選表彰優秀班主任,切實提高廣大教職工教書育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七是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配合機制,重點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廣泛整合社會資源,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八是加強黨組織和團隊建設,小學階段要加強少先隊中隊建設,初中學校要認真做好團隊銜接、推優入團工作和團支部建設,高中階段要辦好學生業余黨校、做好“推優入黨”工作、積極開展十八歲成人儀式等教育活動。

(四)加強中小學生品德教育評估的分類指導由于人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認知能力、情緒特征、交往范圍、教育模式等都大不相同,所以不同學段的品德評價應當體現這些差異,從而根據學生特定的成長階段,凸顯其相應的評價特點。中小學生品德教育評價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知行統一原則,主要評估中小學生品德認知和行為表現等方面的情況,可以通過行為習慣、公民素養、人格品質、理想信念等關鍵性指標進行評價,促進中小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生品德評價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等級評價,給予學生親切感人、生動活潑的評語,適當加重家長因素的影響權重系數,共同激勵學生積極上進、養成好習慣。初中生品德評價要在感性評價的基礎上,逐漸引入理性評價,多表揚、少批評,多縱向比較,少橫向對比,注意維護他們的自尊心,重視同伴影響作用,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內在力量。高中階段學生品德評價應充分考慮到高中生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的特征,力爭反映學生的成熟進度,發現成長蛻變中的問題,重視評價對學生心智發育的實際作用,為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張志剛單位:福建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