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的應用
時間:2022-10-18 09:32:08
導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任務驅動教學法逐漸為教師所重視,并在多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可以使封閉的語文課堂生活化,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走向探究式教學。任務驅動法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強調學生的學習必須與教學任務相結合,讓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探索問題、解決任務,進而達到培養其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情境教學;任務驅動;語言建構;語言運用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中小學課堂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探索從未停歇。在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素質教育落實在課堂,堅持教為學服務的理念,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方式之一,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使封閉的語文課堂生活化,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走向探究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強調學生的學習必須與教學任務相結合,使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探索問題、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任務驅動教學法圍繞著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以問題探究動機為驅動力,促使學生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合作的學習,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并進一步深入解決問題進而將之遷移運用于生活實際或實踐。其顯著特征表現為“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形成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師生共同成長的新型教與學的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有如下作用。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任務驅動教學順應了教育改革的趨勢,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發展觀,革新了傳統教學方式方法,踐行了“以學定教”的新課程改革理念,以學生的識字、書寫、閱讀、寫作等方面學情為教學出發點,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學習主體性,同時也重視教師的啟發、點撥的主導性,通過一系列的課堂設計以及問題提出與解決等教學活動,構建起小學語文的效率課堂。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個體主動實踐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任務驅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源,以精心的設計和新穎的提問,大力提升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通過真實任務群,讓學生持續地獲得解決問題與深入探究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起到了有效的語文學習激趣作用。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探究能力,激發實踐與創新意識,使得思維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是以形象化和直觀化的教學任務為牽引,將學生置于相對真實的語文學習場域中,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溫故而知新、遷移新知與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問題牽引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地驅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產生極大的探究興趣,主動建構新的語文知識結構,培養語文學習能力。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任務驅動教學法聚焦“創設情境—確定任務—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四大環節,真正地“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其過程體現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學習型課堂生態。下文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九單元《太陽》一課為例,淺談如何在任務驅動下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助于在真實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其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在教學《太陽》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復習詞語、理清文章脈絡后適時總結:《太陽》是一篇寫得非常好的說明文,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個叫“明月”的單元,在這一單元中恰好缺少了一篇像《太陽》這樣主題風格的說明文,本教材改版的時候主編想加入這樣一篇說明文,如果你是主編,應該如何編排課文呢?通過設計情境,讓學生化身教材主編,為教材編排課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的交流與討論過程中,聯系生活、學習實際,進入情境任務創設,結合自身經驗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而內化為新的知識結構,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二)明確任務,提出要求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在創設了真實情境后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核心內容,向學生揭示學習任務,明確學習要求,讓學生面對現實去解決實際問題。設計本課時,筆者在創設真實情境后,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仿照《太陽》一文來寫《月亮》。任務一提出,學生便爭相交流與討論,踴躍發言。筆者之所以設計此教學任務,是因為在對學生進行選材組材的前測中,發現學生不太能找到說明文的內部聯系,而且不能夠找到月亮特點與該內部聯系之間的可鏈接點,也就不能夠完成寫作中的組材任務,不會寫出說明文,無法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只有帶著情境獲得的知識才有生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筆者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真實情境、設計真實任務,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在自主協作的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其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任務驅動下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鼓勵學生之間的質疑、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補充、修正、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首先,讓學生了解任務,自主探究。常言道任務就是動力,在學生明晰了本課探究任務為仿照《太陽》一文來寫《月亮》后,就需要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要求他們獨立搜集資料、自主選擇組材、自主設計文章架構。此時,學生在問題和任務的驅動下開展合作探究,教師需要做的是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的過程,展開搜集資料、思考分析等學習性活動,并主動地提煉總結,交流探究結果,感知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成功體驗。在學生梳理、學習完太陽的特點及其與月亮的關系,并理解了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回到課前任務:根據《太陽》寫《月亮》,需要同學們在寫《月亮》這篇文章時也要抓住月亮的特點以及它與地球、人類生活的關系,建立起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筆者先和學生一起分析、交流,繼而探討并細化完成任務的具體步驟,然后要求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所學文本,查閱相關材料,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自主探究任務。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筆者在授課時為學生提供了資料包,其中有兩個關于月亮的傳說和三首與月亮有關的古詩,以及和月亮相關的其他素材、資料。學生可以借助這些資料開展小組合作,試著仿照《太陽》來寫《月亮》,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探究效果,要堅信只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他們的自主探究水平就一定會得到提高。其次,讓學生交流任務,合作探究?!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任務驅動”式的合作探究以學習目標和任務為導引,以設疑、引導、探究為策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決定合作學習的模式。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互相交流、質疑、提問、梳理、總結,從而獲得更清晰的思路、更準確的結論。因此,這一過程要讓學生依照合作學習要求組成小組,合作仿照《太陽》寫《月亮》,對材料進行選取和重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當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要適時地給予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中遇到的難題,這樣學生就有了具體的探究策略,小組討論會很激烈,交流發言也很踴躍,說明合作與探究在語文課堂真正地發生了。任務驅動為載體的合作探究為學生制定了分層的學習目標,營造了開放的學習環境,較好地體現了主動發展的教學原則。不僅如此,在合作探究中,還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任務,形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后,選派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通過學生的匯報,不難看出他們通過學習已經了解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寫法等,在發現選材和組材的特點后,能夠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完成對相關材料進行重組,最終在架構篇章的基礎上對選材有了明確的認識,完成了對材料的分析鑒別,從而培養厚實的語言構建和運用能力。
(四)任務驅動,評價促進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完成解決當前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對所學知識和對知識的建構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針對不同的任務制定不同的評價量規、評價表,確保評價形式多樣化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學評級中,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還要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互評、小組與小組之間互評。在學生小組合作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評價表進行自我評價。接著,在全班匯報時,讓其他同學對本組的匯報進行評價,實現組與組之間的互評。通過多元評價,活躍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課后,筆者也對全班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了統計。根據統計,全班6個組中有5組即83.3%的學生能夠完成組材任務并說明理由,僅有1組即16.7%的同學在選材和組材方面出現錯誤或未完成任務。由此可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掌握說明文文本內在的聯系,能夠學以致用,創編一篇說明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因此要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遷移運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對材料進行選取和重組,寫出關于月亮的文章。從結果反饋中不難看出,學生已經在了解篇章的基礎上對選材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就提升了對材料的分析鑒別能力,最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構建和運用能力。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要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時要注重在情境中考察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課堂教學目標轉化成具體的教學任務,并將學習活動與任務有效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熱情與興趣,又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最終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章振周,李小和.實用語文——任務驅動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01.
[2]劉敏.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小學語文課堂[J].快樂閱讀,2013(15):01.
[3]錢曉菁,馬玉娟.試論任務驅動[J].中國電化教育,2002(09):35-36.
作者:勾爽
- 上一篇:任務型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化學的運用
- 下一篇: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公共英語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