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

時間:2022-06-05 09:14:22

導語: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

摘要:實踐教學是高職思政理論課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仍存在著內涵界定模糊、內容缺乏指向性,以及形式缺乏頂層設計和實質性創新的問題,為此需明確實踐教學內涵、搭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聯動機制,以及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運行制度。

關鍵詞: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選擇;思考

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制定實踐教學大綱,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效果。可見開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實踐教學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必然選擇。然而,盡管多年來學界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及手段進行多方探討,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現實難題。實踐教學如何沖破現實的藩籬、并從觀念上形成共識,成為思政理論課優質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突破點。

1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

1.1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的理論訴求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指出,實踐是人積極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作為主體的人,正是通過實踐這一中介作用于外在客體,引起外部世界改變,并導致了人內部世界的變化與發展。“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此岸的人通過實踐來彰顯自己有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表達人之自我意識與追求,努力走向自由美好的彼岸世界。可以說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思政課不能脫離實踐來完成其教育和引導的功能,任何輕視或弱化實踐教學的思政課教學都是違背其教學目標和價值的。

1.2新時代思政教育使命是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的實踐意義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2]在“318”講話中再次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3]表明培育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使命。那么作為合格的建設者,應該具備什么能力?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這意味著思政理論課不僅要讓受教育者知道是什么、明白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知識、原理論證應該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從根本上實現馬克思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內在融通。因此,“受教育者的實踐思維、實踐能力與實踐行為已經成為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命實現程度的重要標尺。”而實踐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1.3教育規律的現實運用是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的應然選擇

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曾指出:“不論對于學習者個人或者對于社會來說,為了實現教育目的,必須從經驗并始終是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4]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受教育者獲取知識,但任何外在的灌輸無論方法和手段多么靈活多樣,其作用總是相對有限的。因為理論性的知識灌輸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只有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從“做中學”才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模式。高職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對理論學習存在抵觸心理,更愿意從動手實踐中獲取知識。理論教學手段不斷創新固然能夠暫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我們無法期待每一堂課都是精彩絕倫的,只有基于受教育者本身內在要求帶來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才是可以持久的。因此只有將教學內容蘊于實踐教學之中,將教育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2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現實難題

2.1實踐教學內涵界定模糊,理解片面

近年來學界對實踐教學進行了多方探討并提出很多創新觀點,但對于“何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有哪些形式”等問題仍有不同意見,難以形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實踐教學必須是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地實施的教學活動。提出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同,它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均在場的情況下,依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開展的實踐活動,因此不能簡單等同于參觀、考察、調查等。也有的學者提出實踐教學可以分為課內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認為實踐教學應該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教學一些創新方法如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包括專題討論、課堂辯論或主題演講等都籠統地歸納為實踐教學。還有的學者模糊了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一般社會實踐之間的界限,把學生社團的一些活動諸如閱讀原著、知識競賽、觀看視頻電影及聆聽名家講座等形式等同于思政課實踐教學。認為這些活動同樣需要學生運用自身的人生體驗和社會實踐經歷積極主動參與,并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分析現實問題。基于對實踐內涵的理解不同、界定不清,實踐教學形式也難以統一,由此也導致實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或者混同于一般實踐而流于形式,或者實踐內容安排隨意而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

2.2實踐教學內容缺乏指向性,與理論教學互動不足

作為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實踐教學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理論學習要點,在行為中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內化,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應實現融合互動,表現為:教學目標一致,教學安排同步;教學內容設計聯動并具備明確的指向性,在把握思政課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和現實需求。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一方面由于對實踐教學內涵和形式把握模糊,實踐教學常常等同于學生的社團實踐或一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甚至以專業實踐來替代;另一方面對實踐教學仍然存在著缺乏認知、重視不夠的矛盾,導致實踐內容脫離理論教學、過程隨意松散。兩者之間屏障明顯、互動不足,難以形成教學合力:理論教學沒有給實踐教學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實踐教學也未能回歸理論教學、強化其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2.3實踐教學形式缺乏頂層設計和實質性創新,“大思政”說易行難

頂層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聯動教學、學工部等相關部門,構建“大思政”概念是近年來學界形成的普遍共識,也是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大思政”概念仍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頂層設計和實質性創新。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相關教學資料的制定由思政教學部門單獨制定,與學工部沒有進行有效對接,致使部分內容出現重復。例如,每年新生進校,系部首先進行始學教育,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環節中也包括了新生適應、人生規劃制定等內容,兩者存在較高的相似度;每年暑期學工部組織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在主題選擇上也沒能和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對接。缺乏頂層設計是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相互割裂的主要原因。第二,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缺少規劃、管理混亂等問題。當前高職學生實踐非常豐富、組織部門眾多,且各部門各自為政,缺少溝通,導致學生實踐缺少規劃、管理混亂,不僅沒有起到相應效果,也增加學生負擔。第三,思政課實踐教學雖然不斷地創新實踐形式,但從實踐模式來看往往以社會調研、參觀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志愿服務為主,并以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或實踐體會作為評價依據,這種“任務式實踐教學”容易陷入形式主義的泥藻,從而“背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真實價值。”

3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思考

3.1界定實踐教學內涵,明確實踐教學理念

科學界定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明確實踐教學特點,是成功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綜合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的表述以及學界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解,我們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參與,與理論教學相配套又區別于理論教學,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理論應用于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應該具備4個特點:第一,課程性。實踐教學首先是一種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實踐教學過程,必須具備一定的課程結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以及考核方案等。這是其與一般的學生社會實踐相區別的主要標志。第二,實踐性。實踐教學強調通過學生參與區別于課堂的現實生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把握、體會、理解所學理論,并外化于行,實現從思想到行為的轉化。從這一點來說,實踐教學不能等同于課堂內的參與式教學。第三,教育性。實踐教學作為教學過程,其目的和價值在于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深化理論教學效果,因而必須具備顯著的教學效果。第四,參與性。作為與理論教學同等地位的教學過程,實踐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少數優秀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不能替代實踐教學。通過對實踐教學內涵和特征的把握,我們認為開展實踐教學必須依據思政課教學目的、以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為基礎,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并落實在每一位任課教師職責中。作為教學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等重要,教師的指導不可或缺。

3.2搭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協同聯動機制,形成有效合力

第一,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效對接。具有鮮明政治性、科學思想性及嚴密邏輯性的理論教學是整個課程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內容的延伸,在其設計過程中必須要以理論教學為依據和指導,梳理理論教學重難點和社會熱點問題,制定與之相配套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實踐教學目的、要求、內容及組織方式與評價體系,并系統科學編制實踐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保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效對接和有序開展,避免實踐教學的隨意性以及與理論教學之間的割裂。第二,實踐教學成果回歸理論教學。“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到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5]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是理論的來源,而理論又會回歸于實踐獲得驗證并指導實踐。讓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回歸”于理論課堂時,不僅能很好地解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割裂問題,也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動發展的應有之義。那么如何回歸呢?我們認為應該包括3個過程:一是實踐成果總結與反思,包括實踐過程記錄、實踐報告撰寫、體會與反思;二是實踐成果評價及遴選,包括對學生實踐成果進行考核評價及評選,選擇其中的優秀作品;三是優秀成果展示,包括學生展示推薦以及教師結合理論教學內容進行評述,強化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的理論和觀點,由此完成由實踐向理論的回歸與升華。

3.3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運行制度

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一項課程教學安排和組織,其有效實施需要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包括素質良好的師資隊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充足的教學時間及足夠的經費支持與后勤保障,這些問題單靠思政教師顯然難以完成。唯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運行制度,才能有效解決。第一,成立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強調:“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領導部門宏觀把握實踐教學方向,思政課教學部門和學工部共同落實實踐內容和教學計劃,信息技術部門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后勤部門解決相關后勤保障服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配合,避免各自為政,確保實踐教學活動有序、高效完成。第二,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加強對實踐過程管控。完善的實踐教學制度應包括實踐教學評價、學時學分管理及教師管理等幾個環節。加強過程管控能提升實踐教學高效完成。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全程、全員陪同,在教師主導的前提下,多數實踐項目需要學生在校外完成,這就涉及實踐過程的管控問題。如果管控不力,很有可能使實踐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加強管控呢?在互聯網時代,可以通過建設社會實踐平臺,由學生定時上傳實踐過程報告,總結階段性實踐成果,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則通過評鑒報告、回答問題實現對學生實踐過程的指導、管理和考核。綜上所述,實踐教學內涵界定、實踐內容聯動機制搭建及實踐運行制度構建是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在實施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重點關注。第一,充分認識到實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避免為了追求形式的新奇和吸引力而放棄內容,放棄實踐教學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第二,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應針對全體學生,因此其教學模式的選擇應適用于當前思政教學普遍采用的大班教學,避免資源集中于少數試驗班而無法大面積推廣。第三,明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實踐教學本質仍然是一種教學形式,因此不能改變教師主導性這一原則,在此過程中學生參與性應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三大追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59.

[2]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報,2018-09-11(01).

[3]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4]約翰·杜威著.趙樣麟,王承緒,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5]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房風文.職業院校開展中小學工業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4):15-18,26.

作者:周曉曉 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