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聯合設計教學實踐論文

時間:2022-03-23 09:02:49

導語:中外聯合設計教學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聯合設計教學實踐論文

【摘要】重慶交通大學與比利時魯汶大學進行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聯合設計教學,將西方歷史遺產保護方式與我國傳統村落的實情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實證+建構”的教學方法。在調研傳統村落現狀過程中實事求是,強調客觀務實的田野調查方法;在開放式的設計過程中通過討論、探索式的自我知識建構,形成多元遺產保護思想和多維度解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問題。

【關鍵詞】實證主義;自我建構;聯合設計

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筑工程與藝術學院于2017年4-6月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重慶酉陽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聯合設計教學。30名中外師生通過實地考察進行有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再利用的設計并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為當地村民設計公共服務設施。比利時魯汶大學是歐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長期以來在比利時乃至歐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魯汶大學在遺產保護領域教學中積累了大量而豐富的經驗,并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創新性思維和技法訓練的環節,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無疑將對我們在此領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起到積極而有效的啟發作用。

1.教學思路建構

聯合教學中,教學組將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貫徹于整個過程,即在實事求是研究傳統村落現狀基礎上,通過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形成多元遺產保護思想、多維度解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問題。在教學框架設計教與學的環節過程中,學生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根據現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引導和協助下針對問題進行探究,透過問答、問題討論、意見溝通、資料搜集、觀察、實驗等活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然后形成自己的概念思路并進行設計表達。1.1實證主義調研與分析方法聯合教學設定的目標是能夠理解和傳承鄉土建筑遺產價值,懂得在宏觀的區域層面、中觀的聚落層面和微觀的建筑層面對傳統村落物質、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掌握多學科團隊合作工作方法,根據當時所呈現的問題匯集,鍛煉培養一套嚴謹的工作方法來完成對一個項目的解讀、描述、診斷和分析。在前期調查階段,教學組引入了實證主義的分析方法: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而是實事求是的進行分析和判斷[1]。這種實證研究工作正是比利時在歷史遺產保護教學中的核心環節。它包含一手資料探勘與信息處理兩個階段。在完成最新全面的信息搜集后,還要求對所有一手資料進行信息處理工作,以便日后做出正確的評價。相比中國重視文獻的查閱和研究來說,它具有更現實的意義。信息處理的第一步是確定各種目標,以便選取最有效的方法來整理信息;第二步是分析后解釋信息,這些都需經過嚴密的推理論證而得出;第三步是信息的合成,借助最有條理的論據,在團隊中進行豐富開放的探討。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對每一步的教學對象和教學過程都進行理性控制。在這里,教學設計是合乎理性思維的,設計者更像一個技術員或工程師,通過真實有效的信息來掌握客觀規律。1.2多元建構的方案構思與設計基于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不同視角帶來不同方式方法的可能性,教學引入了建構式教學,鼓勵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2]。教學組從教學基地的選擇和教學過程中方法的教授,都提供給學生一個可供多元選擇的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個人的邏輯秩序,以達到學習的目標。教學基地的選擇上,教師團隊確立了兩個原則。首先,應尋找一個足夠復雜性和復合性特征的村落,包括建筑、環境和功能等因素,才能保證工作的多元性。因為歷史文化遺產不應當只是一個孤立的藝術或學術性作品,而應當看作一個社會在某一歷史時期通過土地資源與最巧妙利用空間組織而構建的一個整體。其次,鄉村環境應該是被最大限度的完整保存,并處于一個鮮明文化特征的區域中。遺產的多樣性是地域環境特征和文化多樣性的反映。教學組提前進行了半個月的考察,運用民族志、人類學、社會學統計、行走、繪圖等方法對酉陽四個傳統村落空間進行調研,力圖提供一個需要很高認知加工的任務,如復雜的問題解決、認知策略的選擇與調控的學習環境。

2.教學內容階段

教學組根據明確的教學思路方法體系進行教學內容的展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區域、聚落和建筑),以及四個階段:認知、解讀、診斷和設計。2.1認知階段:實地調查在實地調查環節,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盡可能多的搜集場地原始特征的信息。雖然酉陽的邊遠村落沒有精準詳細的資料,但這恰恰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調查資料得到信息的能力。村落調查分區域、聚落和建筑三個層次展開。以上內容采用圖紙標注、草圖、速寫、拍攝的方法并及時進行集體討論。除此之外,我們還組織村民一起討論,聆聽當地居民對生活場所的回憶。這種面對面的調查,特別是針對當地老年人和工匠的訪談,記錄其口述歷史,是實地工作的重要內容。這種方法改變了國內學生習慣于將預先收集的理念知識來解讀一個建筑的習慣,而使得他們通過切身的體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和多種方式來認識建筑。2.2解讀階段:信息分析實地調查完成后,學生共享考察成果和前期準備的資料,進入信息的解讀階段。首先是建立資料庫,對實地工作中搜集的信息分析整理,這是后續研究工作能夠高效進行的保證。工作包括底稿歸檔、整理建筑物的平立剖圖,建造、結構、裝飾細節的數據整理。特別是將照片與圖紙進行比較歸檔,并與相關建筑物建立聯系等,為分析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礎。2.3診斷階段:現狀評價在此階段,學生確定主要問題及形成原因,通過深入檢查來診斷區域、聚落和建筑三個層面的病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藥方。在區域層面,需要理解目前村落在經濟發展、空間拓展、交通、景觀方面的問題,發掘其區域發展失衡的因素。在聚落層面,針對街區空間的狀況和問題,探究引起這些問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建筑層面,需要辨別各種病理現象的特征,例如材料腐爛、屋頂破損、人為的破壞或過度使用等,并深入理解歷史建筑從“功能喪失”到“意義消失”到“維護缺失”的生命周期過程,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全面的對傳統村落有一個客觀完整的評價。2.4設計階段:方案建構在設計階段,老師組織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在區域和聚落層面制定保護和發展規劃,結合了歐洲地區保護與價值重現規劃的內容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內容,有對傳統村落未來發展模式、新聚落和新建筑的引導和控制等都提出了建議,然后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歷史建筑再利用或者是公共建筑設計。2.5教學成果聯合設計的成果最終以文本和展板的形式展示,對從實地搜集信息到最后方案設計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總體概況,并與當地的領導、居民展開了交流。這種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多向度、多維的思考和研究方式,不僅適用于傳統村落這一復雜情況的對象的保護,還有助于培養出遺產保護領域能夠全面看待問題的學生。開放式的設計思路由此產生了多種成果類型:24名學生本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社會、生態和技術的視角,憑借前期對傳統村落的調研和分析,通過分組討論、主題構建,以不同的側重點發展出12份不同主題的設計作品。現選取4類設計主題作簡要說明。(1)謹慎的場所介入此類方案設計通過新建筑物或構筑物謹小慎微的介入,來解決就業、服務、人文及環保問題。設計通過一系列彈性空間的木結構建筑,使之融人自然地貌,減少建造能源并易拆易建,為開發綠色旅游、有機更新做了實質性的探索。一些設計以酉陽花田鄉何家巖古寨為對象,這里在與自然生產環境長期的協同進化出稻———鴨———魚共生的生態系統。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的普及,和當地勞動力的流失,古老的梯田稻作系統已難以為繼。設計以“生生營造”為主題,以當地特色的養殖工具鴨寮為基本形態元素,發展出提供集養殖服務、生產休憩、農業觀光一體的景觀設施,并構筑可持續的生態循環介入既有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中。設計引入速生竹構筑的“輕建筑”體系、生物循環降解等綠色“生態”技術,并通過“生態博物館”的景觀建筑將生態教育和農業遺產保護的觀念帶進當地的“生活”。(2)鄉土地景的模擬酉陽地區因地處武林山區腹地,烏江支流與群山相互作用,形成山峭水秀、灘險峽幽的地理景觀。一些設計作品以地形地質和土地肌理的視角,用地景式建筑的處理手法和山地自然景觀結合,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自然的線條與形態。設計通過一條隨地勢起伏的“爬山廊”,讓人們在其中游走的路線,也正是石泉苗寨從母寨選址于近水處,到子寨向山上發展這一演化的序列,巧妙地通過空間場景的轉換,加強了人們對石泉苗寨聚落發展演變的體驗。(3)建構技術的更新一些設計作品在地方建構技術的更新上作出了具有積極意義的探索和嘗試。有些設計方案在當地風雨廊橋應用的“貫木拱”基礎上進行元素提取,發揮其抗壓抗拉的特性并應用到大空間構造之中,獲得了展現木構美學的空間形式。一些方案引入了輕型預制建筑體系,將建造快速,工業化生產,低能耗的技術通過設計引入鄉村。建筑采用片巖和竹木的當地材料以就地取材;中心廣場根據不同時段功能需要而靈活改變的可移動隔板為人們提供了休憩、觀演、聚會等多種模式。方案深入思考了川東地區典型“穿斗”構筑方法,將本土的建造技藝用現代的構筑方法加以詮釋:每個建筑單元以一種輕盈的木格柵為表皮用作建筑的屋頂和圍護構件,試圖創造一種“輕”、“透”、“薄”的建筑體系。

3.反饋與思考

本次聯合設計將歐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學方法與我國現實情況相結合,鼓勵根植于場地調研與社會調查的,合乎邏輯且具有理性分析的評價和診斷;并根據個人的經驗、信息分析,基于對社會、生態、技術的關注,以符合鄉村環境條件與特色的公共空間塑造為設計目標,創造出多維度的設計方案。這種教學方式剖開既有的“經驗”與“程式”,既能夠以踏實的態度對待真實情境,又能夠保持一種“沒有被理性知識的積累所影響的新鮮心靈”。誠然,本次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現行的評分體系還過于強調“行為目標”的追求,導致設計成果的評分模式還是捆綁了學生對成績的追求;在設計過程中,由于一方面強調嚴謹的邏輯推理,另一方面鼓勵發散開放的自我知識建構,學生在學習中怎樣接受這種轉換還無所適從。在設計結果上,還缺少將前期的調研有效的納入后期分析結果的生成的自然過渡。教學在今后應重點系統建構全過程實踐課程體系,并在任務選擇上展示問題的復雜性,提供足夠的材料,提供細致數據分析與操縱的工具等提供強調情景、協作、會話的學習氛圍,樹立能力培養的整體觀念與各階段的不同側重對象,以形成成熟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周輝,張燕麗.實證主義教學設計的方法論反思[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7,7(4):23-25.

[2]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作者:溫泉 王子莉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