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義務植樹教學設計與創新研究
時間:2022-10-26 10:49:16
導語:全民義務植樹教學設計與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修訂的《森林法》第十條規定中增加了植樹節,為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極大地促進了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本文針對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全民義務植樹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對新媒體下全民義務植樹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與創新,并指出常見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森林具有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種功能。植樹造林是森林營造技術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植樹造林可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成活率,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新修訂的《森林法》第十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其中增加的植樹節內容,為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極大地促進了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本文將針對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全民義務植樹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設計與創新研究。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熟悉全民義務植樹的依據,了解義務植樹管理機構及職責,掌握全民義務植樹內容,掌握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內容和折算標準,熟悉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管理。能力目標:掌握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類型劃分、數量統計分析,能進行全民義務植樹宣傳。素質目標:團結協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政目標:以學習新修訂的《森林法》為契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識依法治林的重要性,樹立法治意識。
教學時間設計
根據專業的不同,將新媒體下高職全民義務植樹教學安排分為3種方式。經濟林培育與利用專業于植樹節前至少一周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如認種認養、造林綠化、撫育管護、志愿服務等,保證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全民義務植樹宣傳活動中。林業技術專業于植樹節當周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之與森林營造技術課程相銜接,保證學生依法依規從事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森林資源保護專業于植樹節后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前續林業技術概述課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后續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野生動植物保護技術等課程相銜接,保證與核心課程相統一,保證學生依法進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教學時間則根據開課前了解的專業、班級學生等基本情況,課前設計義務植樹問卷調查并進行分析,以80%的同學課堂接受知識、20%的同學課后當周內接受知識為限度進行設計。特殊情況,可通過課程微信群或QQ群解答,也可根據學生要求,增加課外學習輔導時間。課后時間不做固定設計,為了讓學生能不斷學習并保證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課后利用零散的時間、節假日等,不定時地采取自主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補充掌握每年義務植樹的新知識和新情況,為頂崗實習、走上工作崗位做好充足的準備。
教學內容設計
義務植樹的教學內容要在學習森林營造技術、森林經營技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等相關課程和造林綠化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這些基礎的課程教材涉及部分全民義務植樹的內容,缺少的內容,如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森林權屬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或地方林業和草原局資源等可以以補充內容的形式導入,以滿足教學需求。全民義務植樹課程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全民義務植樹的內容、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林木權屬、苗木保障、過程管理、責任明確等。實踐訓練內容包括全民義務植樹宣傳、周邊公民義務植樹情況調查,以及公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類型劃分、數量統計分析等。其中的重點是全民義務植樹主體、要求、權屬、苗木保障、過程管理,思維導圖構建、義務植樹小結等內容,難點是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類型劃分、數量統計分析以及恰當的全民義務植樹宣傳方式的選擇等。
教學方法設計
全民義務植樹教學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師仍是教學的主體,按部就班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高職學生大都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夠,對理論性強的課程興趣不高,團結協作能力較強。新媒體下,教師與學生建立微信課程學習群或QQ課程學習群。課前,教師將涉及全民義務植樹內容的法律法規、鏈接網址等相關學習資料推送給學生,學生接收資料,課前自主預習,并整理以3棵樹木為標準的8種類型盡責形式及折算標準。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就小組每位成員上一年度義務植樹情況展開討論,并進行盡責形式劃分,然后根據課前做好的折算標準,折算每位成員完成的義務植樹數量,統計是否按要求完成植樹任務,最后小組匯報。課后,學生通過微信群、QQ群、面對面、自制調查問卷等形式,自主選擇調查對象及數量,采取調查、查閱文獻、互相討論等方法,統計分析被調查者是否完成自己的義務植樹任務,以統計表的形式提交作業,并將結果反饋給被調查者。如組織學生在校以班級、專業、學院、微信群、QQ群為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利用節假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運用統計學知識開展統計分析等,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校外,鼓勵學生通過常用的微信、QQ交流群向親友家人宣傳義務植樹知識,利用植樹節參與義務植樹宣傳活動,向社會公眾宣傳全民義務植樹知識等,以此來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
考核方式設計
全民義務植樹課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盡責形式類型及折算標準計占16%,重點內容討論占10%,小組匯報占30%,課后作業占44%,整體以過程考核為主。其中,小組匯報以小組成績計算,學生互評占35%,教師總評占65%;課后作業根據學生完成情況,計入個人成績,課后作業注重知識應用方面的考核,包括義務植樹宣傳作業,以新森林法學習為契機,宣傳義務植樹知識或典型先進人物事跡,要求通過倡議、聊天、講解、微信群和QQ群分享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義務植樹,作業上交內容包括宣傳內容和宣傳過程的說明、宣傳活動照片等,作業經教師評價反饋和學生的進一步完善后,由學習委員整理本班宣傳課程成果并展示,由學生互評;調查統計分析作業,則組織學生調查公民是否知道自己每年義務植樹的完成情況,這是一項長期作業,要求學生在做好全民義務植樹相關規定宣傳的同時,選擇某個范圍調查統計全民義務植樹情況,引導學生繼續學習,終身學習,此項不計入考核成績。
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從教學內容布置到最后網上提交成績。新媒體下,通過課程群,讓學生課前預習,并用小測驗來評價學生預習情況,如限定時間、減少訓練時間、不同提問方式幫助學生回顧預習;課堂中,在規定時間內以百分制測驗來評價學生義務植樹理論知識和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后,安排學生在不同范圍,不斷訓練,并提交學習成果,可縱向對比分析學生是否有提升,也可學生間橫向對比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給出解決對策。教師可設計學生自己練習或小組內角色扮演練習,并錄制小視頻,反復觀看、討論和練習,這樣的設計能夠保證宣傳活動的順利進行。熟練操作常用軟件是林業生產技術人員必備的技能。此項教學內容可設計為義務植樹的課前作業,讓學生熟悉操作步驟,提高常用軟件熟練操作的能力,為課中學習、頂崗實習以及工作實踐打好扎實基礎。為避免學生只按自己的習慣,隨意制作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類型及折算統計表,教師可以設計提示表格,要求學生在實地調查基礎上,按照文書規范要求,合理分布表格各項內容,保證數字填寫規范、內容敘述詳實、文字表述正確、字體排版美觀等。
新媒體下,全民義務植樹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補充了全民義務植樹的教學內容,方便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也激發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重點內容易掌握,難點內容易突破,從而實現全民義務植樹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何秀娟.淺談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1(14).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EB/OL].
[3]魯莉.全民義務植樹課堂教學設計[J].現代園藝,2020(01).
[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EB/OL].
[5]石榮勝.林業法規與執法實務[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
作者:趙密蓉 單位: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醫學院校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探究
- 下一篇:視覺傳達設計實踐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