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與服飾設計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4 11:30:57

導語:服裝與服飾設計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與服飾設計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民族地區高校服裝服飾設計專業的優勢與劣勢,提出依據民族地區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蓬勃發展的民族服飾行業優勢資源,用于構建該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多維立體化教學。構建多度立體化教學確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新定位、構建“復合技能+地方文化+創新+素養”的多維教學課程體系、教學轉變為多維度立體化、注重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四個方面開展,其意義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效能轉化。

關鍵詞:多維度立體化教學;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高校;教學

一、多維度立體化教學概述

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立足于當地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服飾優勢資源,依據當下市場在人才能力方面素質高、技能強、創新優的新需求,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把教學引向全課程貫通的多維度、立體化用于構建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復合特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全面促進教學在培養專業性、原創性、創造性能力方面發力,以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的經濟效能轉化、促進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二、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優勢與劣勢

(一)優勢。1.豐富的物質文化文化資源:中國的少數民族長期聚居在西部及北部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及自身的傳統文化積淀出了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這些物質文化包括分布在這地區有價值的遠古洞窟及其聯合體,少數民族建筑及其群落、文化遺址、石窟與石刻、壁畫、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古墓葬、少數民族語言文獻資料等,以及反映當地少數民族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不僅如此,少數民族地區在近代留下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實證、解放戰爭的革。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物質文化資源最為豐富,其中云南被稱之為一座物質文化的“博物館”。豐富的少數民族物質文化資源對于民族地區設計專業建設而言是及其重要的資源。2.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個類別共計1372項,子項目共計3145項。10個類別中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有直接關聯的是民間美術與傳統技藝。12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項目中,少數民族民族民間美術項目24項,占項目總數的19.8%。24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項目中,少數民族民族傳統技藝項目達44項,占項目總數的18.3%。此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1],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極具代表性。云南作為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含拓展名錄)涉及云南省的達8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高達436項。”[2]“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的精神與文化的瑰寶。”[3]西南地區尤其云南、貴州兩省是國內一流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采風課程常去的省份,而這兩省恰恰聚集了服飾方面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族地區深厚的非物質文化底蘊是當地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設的最大優勢資源。3.蓬勃發展的民族服飾行業資源:少數民族民族傳統服飾在款式、結構、工藝上與當下的國際化服飾有著較大差別。不同的少數民族服裝服飾不同,同一個少數民族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支系,各支系服裝在時間及周邊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雙重作用下,在保持本民族總體特征不變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不同于該民族其他地區服飾的新特點。這就使得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支系的服裝不盡相同,甚至有一些支系之間的差異還非常明顯。當地少數民族對民族服飾的需求使得民族地區形成了以民族服飾為中心的生產鏈。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少數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民族地區旅游業日益壯大,少數民族舞臺演出服飾發展迅速。以云南為例,云南舞臺服飾界領軍人趙純福先后為著名藝術家宋祖英、楊麗萍等設計并制作演出服飾,且受邀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表演服飾特約設計師,在國內國內舞臺演出服裝設計方面形成了一定影響力。此外,云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色服飾及其引申品在日本、東南亞乃至非洲都較好的出口市場,這包括以白族扎染、少數民族刺繡為代表的民族服飾及其工藝品等。各民族地區民族服飾行業情況不盡相同,但整體出現蓬勃發展的特點,這構成了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設的又一大優勢。(二)劣勢。1.產教融合基礎薄弱: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產教融合基礎薄弱與該地區服裝行業發展緩慢、發展不均衡密切相關。一方面,中國的服裝行業生產中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圍繞工業化服裝生產為已經形成了的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該產業鏈與周邊行業共同形成了有機的生態生產體系。而西部、北部的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離沿海,難以與行業中心聯動,因而服裝工業化生產發展速度緩慢。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當地服裝服飾的生產需求主要來自旅游業及當地的少數民族,國外市場主要為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服飾及其工藝品。生產范圍主要為少數民族服飾、民族服飾旅游紀念品(首飾、包袋等)、少數民族舞臺演出服飾、少數民族服飾手工藝品。不同的民族服飾不僅款式結構差異大,而且裝飾復雜多樣,這些特點決定了各地區的民族服飾的生產方式為小批量的作坊生產。民族地區服裝行業生產特點鮮明的不同于以批量成衣生產為主的東部、中部地區。薄弱的工業化服飾生產基礎是阻礙當地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形成現代化產教融合的優質教學機制的客觀原因。2.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低: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近三年向國家教育部申請撤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高校達35所,分別為2019年16所,2018年17所,207年3所。近三年申請成立該專業的學校遠遠低于撤銷的數量,分別為2019年2所,2018年2所,2017年3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連續兩年成為全國高校中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所涉及的高校中西部地區較多。這不僅反映出市場對服飾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變化、該專業在全國布點呈收縮的形勢,更反映出中西部地區高校該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低。國內制造業正努力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質造”,國內對服裝人才需求從“低門檻”類型轉變為“高能力”類型,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大量的國內外服裝工廠向東南亞轉移,同時大量國外有經驗的服裝行業工作者以技術輸出的方式進入國內服裝行業。國內東部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通過產教融合、國際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面對當下服裝行業的新變化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專業師資力量薄弱、不具備服裝工業化生產方面的優質教學資源,課程教學與本地服裝行業關聯度不高,但卻一如既往地照搬沿海同類專業教學模式,而非深入挖掘本地服飾文化及行業優勢資把教學的重點轉向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方面。這就更加強烈地凸顯出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高度不匹配。

三、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長期以來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進程度緩慢,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低。民族地區師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在教學改革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低、專業建設沒有特色的表面下實則是人才培養質量低的事實。當下市場在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集中表現為素質高、技能強、創新優。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多維度立體化教學通過對少數民族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行業特色資源的整合利用而實施教學改革,強調對人才能力培養及塑造。這對于推動而當下的學科建設“從‘學術導向的傳統辦學模式’向‘需求導向的合作辦學模式’轉變,從‘學校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從‘傳授型培養模式’向‘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模式’轉變[7]”,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扭轉當下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專業落后的建設現狀具有實踐意義。(二)促進民族文化的經濟效能轉化。《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縮小民族地區與全國教育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斷提升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目標。明確指示要“統籌推進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引導和支持中西部高校增強“造血”功能”[4]。這就要求民族地區高校要服務于所在地區及經濟交流輻射區域的經濟文化建設。多維度立體化教學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經濟效能轉化為目標,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可、提升學生的對地方特色文化的創新能力、樹立起地域民族文化轉型發展的理念。這對于在地方文化未來的建設者心中形成為民族文化發展建設做貢獻的責任擔當、實現當下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的“造血”功能有現實意義。

四、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多維度立體化教學的構建

(一)確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新定位。當下中西部地區大量高校撤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現象顯然已經宣告該地區不少高校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失敗。民族地區服裝行業的劣勢決定了該地區無法炮制沿海該專業的陪養定位。確立適合于民族地區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發展建設的人才培養定位勢在必行。面對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設改革,當地的物質文化猶如“骨骼”可為專業建設搭建框架。非物質文化遺產好比“血液”可為專業建設的輸送養分,而民族服飾行業資源就像“肌肉組織”可為專業建設的灌注動力。當下國內市場在服飾行業在人才需求特點表現為綜合能力強、具備創新能力、懂得市場需求發展趨勢。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必然要以市場需求為導,走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之路:將民族地區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行業優勢與國內、國際服飾的發展市場需求融合,用于培養具備國際時尚流行趨勢前瞻性視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能力、適應服裝藝術與科技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人才,把“具有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復合特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新的培養定位。這樣的定位于民族地區而言是具有現實意義并且兼具可行性的。(二)構建“復合技能+地方文化+創新+素養”的多維教學課程體系。傳統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設置以專業技能為導向,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圍繞服裝設計、服裝結構、縫制工藝三方面開展。這顯然無法滿足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更好促進人才培養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理論實踐并重,更需要拓展課程群的深度及廣度、變以往的注重“專業技能”的特征為形成“復合技能+地方文化+創新+素養”的封閉環。通過增設少數民族文化課程群(含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地區服飾行業特色課程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及當地民族服飾行業資源優勢,通過增設藝術理論、創新實踐、職業素養課程群來提升專業技能復合性、強化創新性、突出應用性、拓展職業素養。表1為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專業課程群,七大課程群滲透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學科基礎、專業必修、專業核心、專業必修、綜合實踐五大專業課程模塊,加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的《造型基礎》《構成設計》,已經初步建立起具有“復合技能+地方文化+創新+素養”特征的多維度立體化教學課程體系。(三)教學轉變為多維度立體化。1.多維度:全面推進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建設不是改一版人才培養方案就實現了,更不是某一門課程的任務,必須通過完整的教學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實現。這就意味著不僅需要將每門課程的教學策略由單一化變為多維度,更要以全課程貫通的立體化教學來實現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增強人才的應用性。也就是說,多維度立體化教學中的多維度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學生的能力是多維的,這包含“知識、能力、素質、身心健康、創新和實踐以及競合(競爭與合作)能力”[5];二是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多維的,不僅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要充分運用綜合性的教學手段、整合有利于教學的一切資源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疏導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多維化能力。這必然要求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文化修養都有較高的水準,能有效解決不同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能不斷反思課堂活動結構,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質化。2.立體化: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建構在舊有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提升所得到的,不是單一課程教學中突然獲得的。多維立體化教學是把教學中掌握學習內容作為培養能力的路徑,因而側重點不僅僅是教學內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專業能力、原創能力、創造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求低年級單個課程通過不同教學策略初步培養的能力能在此后高年級課程教學中獲得遞進發展,將能力水平從平面(如圖1)轉為立體化(如圖2),并最終實現能力上質的飛躍。這不僅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形成有效承接,而且要求教師能通過有效的團隊化合作將培養能力的主線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如表1云南大學滇池學院該專業少數民族文化課程群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課程,該課程開設于該專業的第三學期,聘請云南省非遺刺繡承人廖力耕授課,學生在這門課程中所學的少數民族藝術相關知識、所獲得的各項能力等要與第四學期《服裝色彩設計》融通,在第五學期《服飾系列設計》《飾品設計》等課程的設計實踐中進一步強化,更要在第六、七學期《服裝創意設計》《民族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創新實踐課程中將所獲得的能力全面優化,最終在《畢業設計》綜合實踐課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身心健康、創新和實踐以及競合(競爭與合作)六個方面的能力全方位的質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過程中在能力方面的提升、優化。(四)注重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與整合。設計思維是一種多維度交互思維能力,是以創新能力為突出特點,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能依據設計知識及文化的方式,形成對當前文化的綜合理解、分析、概括、抽象、批判及反思,面向未來開展創意設計與實踐的能力。新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培養提出跨文化的復合技能要求。不僅要求具備專業知識,而且要求能在“國際文化+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將藝術審美、設計理論、少數民族藝術、工程技術等專業知識及智能時代資源、工具和技術用于解決整合性的設計問題。因而,多維立體化教學必然要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6]”作為出發點。基于地域優勢資源及當地服裝行業特點,通過解構民族文化的優勢資源把學生引向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問題的探索,而非記住現成的結論;用廣博的文化構建豐富的課引堂發學生學習的意向,而非灌輸少數民族文化知識;使學生明白教學能力目標的達成對個人成長的意義,而非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本身;幫助學生形成具有利于創新的認知框架,而非通過考試。此外,還需要依據院校自身優勢及學生特點努力創建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階思維能力的良性機制,這包括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學生設定階段性目標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水平,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學會控制調節式的學習方法等。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依據民辦院校靈活的辦學機制及學生特點將教學與創新創業訓練及賽事有機結合,現有《年輕幫-云南民族元素與美國傳統刺青的結合研究》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省級2項,獲第六屆創青春云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1項;獲第三屆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銀獎1項。此外,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的《山己思人》獲得了2018年大學生創業世界杯中國賽區金獎。該項目定位為輕奢風首飾,項目團隊的核心成員設計師是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王乙安同學,該同學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如納西族服飾上的披星戴月、獨龍族的紋面等)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現代審美及飾品工藝開展創意設計。經歷《山己思人》創業項目的磨礪后,王乙安同學高階思維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在《山己思人》項目獲獎的第二學年王乙安以項目申請人的身份獲批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景泰藍釉金絲沙畫的創新性拓展研究》。截止到目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取得了云南省本科高校中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為第一負責人的創新創業建設最好成績,從目前的成效來看,將教學與創新創業訓練及賽事有機結合不失為整合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一種探索。

多維度立體化教學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區優勢資源為基礎的教學策略,是構建在人才培養目標符合當下時代社會新變化需求的改革落實舉措。全面實現教育部在西部高校的建設目標,還需要“深入開展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調查研究,分類推出評價改革相關舉措,形成相對完整的教育評價改革制度框架”[8]。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改革難以一蹴而就,亦不能急于求成。從多維立體化教學入手,利用地域優勢資源用于探索民族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方向、轉變民族地區該專業當下窘迫的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改革舉措。

作者:唐俊 鐘偉明 單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