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時間:2022-05-19 08:34:46
導語:高中生物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教育層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課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學中,應該具備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和生物技術的了解程度,實現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為此,教師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發展現狀,通過多方面的強化措施,使學生獲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學和技術基礎知識,進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課程的發展特性。在生物教學中,蘊含著許多傳統文化思想,如果我們能夠恰到好處地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并且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嚴謹、客觀、積極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學生能夠保持“以人為本、科學創新”的發展意識,形成健康的人生觀、思想觀和價值觀。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表現
新課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的傳統文化更加廣泛,其內容十分豐富、實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探索生命規律通過豐富多彩的生物學科知識積累和實驗探索,增強高中生物學生的德育范疇,在生物學中探索“植物細胞結構”、“生物進化規律”和“植物生長經驗”,逐漸形成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加深學生對生物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從細胞的分裂、分化中領會到生命的神奇,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視生命。在對生物科學的探究中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生物知識,形成客觀的思想和認識。(二)凝聚思想價值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學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實驗,體驗學習樂趣,更要在生物教師的帶領下,感受學科中蘊含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中,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夠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關切之情、理解生物學中的“進化與適應”思想,使學生能夠透過生物教育的現象看本質,養成珍惜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觀念。除了要具備和諧的發展意識,還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感受“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遺傳與變異教學內容中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近親結婚的危害性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養成大膽質疑、勇于探究的思維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態“珍愛生命、遠離煙酒、拒絕、關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滲透,能夠促使學生將“識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實際生產、生活中,自覺的運用生物技能,處理和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生物科學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學生承受的升學壓力,逐步養成科學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四)繼承優秀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總體上呈現出了積極的發展態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積蓄的力量和知識直接體現出時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觀念,實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結合。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生物課堂是他們探索知識的重要空間,也是繼承優秀文化的發展陣地。發展傳統文化對高中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優勢。除了讓他們能夠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還能將“禮、義、仁、智、信”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被學生繼承下去,將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切實提高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遭遇的瓶頸
對于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對新鮮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難免會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從而在自身習慣、生活心態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受獨生子女的影響,任性、自我的思想負面層次不斷上升。(一)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高中生承受著較為繁瑣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影響,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高中生在處理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適應青春期的心理問題,這些壓力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疏導,就會使高中學生出現潛在的心理隱患。在人際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亟待相關工作者通過訓練、輔導等形式,促進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發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傳統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來,生物教育被廣大教育者認為是一項技術性、探究性的專業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教師需要在課程方法、評價措施、課堂內容等方面進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著空缺。缺乏相關著作文獻和技術探究。特別是發展領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傳統文化難以融合,學生無法獲得更加高效思維形式,導致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無法得到統一。
在生物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物課程中存在的依據,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和價值觀。使傳統文化教育發揮出應有的成效,具體分析如下:(一)認識生命,善待他人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對于生命他們有著很多的不解。在生物教學中,生命的起源以科學的方式呈現出來,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青少年生物教育來說,其中融合的傳統文化是對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視。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有著這樣的一句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說,身體是父母所給的,不能進行毀壞,這是傳統孝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這句話和高中生物教育中生命的教育和發展有著深刻的關聯。當前社會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對青年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因此,教師應該結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體生理知識,使學生在生物課程中體會人體孕育、分娩、成長等過程,深深領悟到生命的珍貴。從而更好的理解父母、照顧自己、善待他人。(二)凝聚情感,深化思想在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人是萬物的靈長,為此教師需要在生物教學中,根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融合,賦予學生良好的思想心態、生活習慣和學習目標。例如,在蘇教版必修三《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相關內容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養成“珍惜時間、重視規劃”的學習思想,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時間、習慣進行調節,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中學生的身心發育如果能夠和傳統文化相互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實現更好的教育成效。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行深化,還要立足生物發展優勢,結合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等內容,探究科學技術中存在的精神和理念,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結合傳統文化,結合禮儀、忠孝、愛國、修身、齊家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提高生物教學中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三)多措并舉,德育為先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其發展核心是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在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發展理念,通過形式多樣的措施,引導學生修德做人。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上,教師可以一主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于不同的課程,不能簡單粗暴的逢課必用多媒體,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如何提高學習效果上來,老師們要積極探索二者的主動對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簡單應用,喧賓奪主。(三)多媒體應用要適度、適時不能讓多媒體信息滿堂灌,過猶不及。盡管豐富多彩的畫面,有聲有色的資源有助于將學生帶入情景設置,但另一方面教師更應配合這些圖片、動畫適時講解,點撥。嚴格控制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要重視講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違背了小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
作者:李影 單位:貴州省興義市第五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喜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1):129-131.
[2]張成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具體方式[J].當代教育科學,2006(3):62-63.
[3]蔡東輝.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利與弊[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4):179-179.
- 上一篇:教具在生物教學的應用方法
- 下一篇:農村初中生物教學方法分析